崇禎九年(1636年)高迎祥在戰鬥中被俘犧牲,隨著形勢的急轉直下,高迎祥殘部絕大多數都成了無頭蒼蠅不知去向。後來發現李自成夠個人物,不僅人品端正,還仗義果敢,所以義軍們紛紛敢來投奔自成,認為著李自成能夠給自己的前途鋪上光明的地毯。
李自成一見這麼多人來投奔自己,樂的北都找不著了。看來自己還是有點人脈的哈!
他利用對自己大大有利的形勢之時,便自推為“闖王”。這個稱號可不是誰都能隨便起的,李自成繼任闖王首先抓住了農民軍的心裏,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樹大了還招風呢,何況人呼!
‘闖王’一號是繼任高迎祥之後第二個有此稱呼的人,而別人也有自稱‘闖王’但都不被認可,之後李自成的勢力迅速發展壯大,完全把自己當成了廣大窮苦人們的大救星。
不過在這裏還得要重點說明一下;高迎祥被殺,李自成與張獻忠各奔一方。為啥他倆不兵合一處將打一家呢?還不是為了個權字嗎!李自成也想說了算,張獻忠更甭提總是想當老大,結果表麵他們二人和和氣氣說是分兵進取北京城滅掉朱家天下,實則更有一山不容二虎之嫌。
李自成開始單打獨鬥,雖然幾次獲勝頗有斬獲,可還是對付不了強大的明軍。於是,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一月,在李自成的威望感召下,起義軍13家72營大會於滎陽,就事論事來討論拒敵方針,這就是有名的滎陽大會。在達會上,李自成提出了“宜分兵定所向”的聯合作戰、分兵出擊的戰略方針,又提出戰爭中的戰利品各軍平均分配的建議,使起義軍以後的戰鬥有軍事目的,有計劃,同時大大增進了農民起義軍的內部團結,別各幹各的,有福大家一起享,現在不是將就分享二字麼。自從大會開完,各支起義軍的作戰目標明確,從而不斷取勝,大大提高了作戰受益和效率。
記得咱們抗戰時期有句老話;國民黨的稅多,共產黨的會多,這句話充分說明了開會的重要性,所以讀者們不管在那一行做事,領導經常開會還是大有益處的,不要不開心的抵製。
書歸正文,當時明朝廷對付邊事,財政赤字龐大,軍事力量脆弱,因而當政者對義軍采用剿撫並用的政策。
李自成等人可是不買賬,你想詔安我,想吞並我們的勝利果實啊?門兒都沒有。宋江如何,那麼大的梁山、那麼多的英雄好漢詔安之後怎麼了,還不是挨個掉腦袋嗎!少來這套,爺爺既然造反就有將牢底坐穿,不然還不跟你們玩呢!
李自成果斷的粉碎了明朝政府的剿撫政策,率領義軍先後占據山西、河南、湖廣、四川,又攻陷風陽,崇禎末在西安稱王。
李自成別出心裁,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和發動全國農民跟著自己一同反對朝廷編了個口號。
口號在老百姓當中廣為流傳,口號說的是:“吃汝娘,著汝娘,吃著不盡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
現在幹點啥都必須有口號,也叫造輿論造聲勢,同時也為自己打個免費廣告。更可見李自成得以建立大順政權,是以廣大群眾的擁護為基礎的,深得民心,想群眾之所想,及民眾之所及。
那麼義軍這麼狂折騰朝廷不敢管嗎?不是滴,義軍也遇到了明朝政府的頑強清剿。崇禎帝還是不白給滴,先後派出多路人馬大將平叛農民軍,其中最為代表的是這麼幾個人物。
頭一個就是楊嗣昌。出任兵部尚書時,明王朝已陷入內憂外患的泥潭中,清軍多次入塞,威脅明朝京師安全;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幾十萬起義軍在中原流動作戰,更是明朝腹心之患。楊嗣昌蒞任前的崇禎九年(1636年)七月,陝西巡撫孫傳庭在黑水峪大破起義軍,生擒高迎祥,局麵有所好轉。楊嗣昌在守製時關心時局,因此在出任兵部尚書後就已對明朝的未來有了詳細的規劃,加上他熟悉典章故事,工於筆劄,富有辯才,每次皇帝召見時,都能思如泉湧,侃侃而談,與前任兵部尚書的呆滯木訥之狀迥然不同,因此崇禎帝每次召見他的時間都遠遠超過規定時間,對他幾乎言聽計從,甚至驚歎:“用卿恨晚!”
楊嗣昌還是有些本事,腦子來的快,想的事多。他對明朝未來的規劃可歸納為三點:一、攘外必先安內;
二,足食然後足兵;
三、保民方能蕩寇。
其對策主要集中於前兩點。對於第一點,他認為天下大勢好比人的身體,京師是頭腦,宣、薊諸鎮是肩臂,黃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如今形勢是烽火出現於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禍亂於腹心之內,中之甚深。外患固然不可圖緩,內憂更不能忽視,因為它流毒於腹心,如果聽任“腹心流毒,髒腑潰癰,精血日就枯幹”,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所以他主張先與清朝和談,穩住京師附近的局勢,專心致誌、一鼓作氣的剿滅農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