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品味人生 3(3 / 3)

文身

“不要從一本書的封麵來判斷書的好壞。”這是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給我的忠告。我很聽話,一連幾個月,專門去讀那些封麵設計呆板,毫無生氣的書,可是讀來讀去,我終於認識到,我還是喜歡那些色彩豔麗的少兒讀物。

我知道這句話對於如何判斷一個人也很適用。6歲時,有一天我跟媽媽一起去商場購物,在商場裏,我看到了一位身材高大的男青年,黑皮衣、皮褲、黑皮靴上有著一排閃閃發亮的鋼扣。我那時還太小,不懂得什麼叫時髦。不過,我卻十分喜愛他臉上、脖子上和身上像彩虹般的顏色。他就像從我的童話書中走出來的一樣。

“媽媽,你看!”我喊著:“那個人的臉上畫了好多畫。”

“噓……”媽媽把手指放在嘴上,“不要盯著別人看。”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文身,也是我第一次體會什麼叫做透過現象看本質。父母們並不總是言傳身教。一看到這位男青年,媽媽就立即認為他很“壞”,這就如同把他當成了一本封麵破爛不堪、毫無閱讀價值的書一樣。

從此以後,我就對文身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在皮膚上文出萬花筒般的顏色和形狀,有時美麗無比,有時醜陋不堪,它向人們顯示著一個人的夢想,一個人的熱情,或者在他們生活中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文身的圖案多種多樣,隻怕你的想像力不夠豐富,可是我們知道我們的想像力是沒有邊界的。

在我20歲時,我決定加入文身的行列,可是這個決定一直拖了兩年才付諸實踐。原因很簡單,人們總是把文身同罪犯或壞人連在一起。我知道並不是所有文身的人都蹲過監獄,我自己的犯罪記錄是收到過三張超速罰款單。這是不是意味著我也很“壞”呢?

於是,我開始在公共場合觀察那些文身的人,想看一看加入這個行列是不是個好主意。我覺得夜總會是一個很好的觀察場所,這裏可以說是人類行為的圖書館。在這裏人們不在意是否有人觀察他們的身體,有文身和沒有文身都一樣。

我終於找到了答案,不管我是否文身,人們總會對我有各種各樣的看法。就像讀一本書一樣,人們會對你、我的性格特點形成自己的看法。如果我顯示自己的文身,我會在眾目睽睽之下接受大家的評判,我做好這種準備了嗎?

兩個月後,我利用午休時間來到一家文身診所,準備預約一個時間來文身。3個身穿黑衣,身上幾乎到處都是文身圖案的光頭男人接待了我。

我們之間有一陣令人難堪的沉默,我拚命提醒自己,不要像一般人那樣,把他們當成光頭納粹,他們的光頭也許是為了掩蓋未老先衰的禿頂。

這些人看來很嚇人,但他們卻非常有禮貌,他們耐心地給我講解了文身的過程,並向我保證文身一點都不痛。一位臉上不同位置戴著耳環的女士替我訂好了星期五的時間,她辦事利索,給我很大幫助。與其他商店的收款員一樣,沒有什麼不同。

星期五終於到了,我下班後來到了文身診所。我的文身師叫貝瑞,他希望我自己知道文身意味著什麼,我對他說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我將永遠帶著文身過自己的一生。貝瑞什麼也沒說就開始了準備工作。

我坐在椅子上,我的後背裸露著,心裏七上八下的。嘶嘶的針頭轉動聲讓我覺得一隻喝醉的大馬蜂正向我跌跌撞撞跑過來!

我攥緊拳頭準備迎接這不可避免的疼痛。這種感覺就像貓在撓你一樣,而且是沒完沒了地撓。大約過了10分鍾,我的皮膚就麻木了,過了40分鍾,我的文身就文好了。從此,我就加入了身上有商標的這夥人。

從我第一次文身到現在,5年過去了。我現在身上一共有4處文身圖案。有一個圖案覆蓋了我後背的一半。但是我的性格、個性並沒有任何改變,我仍然是以前的莉莎。

我並不期望所有的人都理解文身,也不期望所有的人都愛好文身。但是通過這件事,我卻深深地認識到,如果你能夠透過一個人的膚色、臉上戴的耳環、頭型和穿戴,你就會發現在這些外在東西的下麵,是一個充滿情趣、充滿個性、活生生的人,我敢保證十有八九是這樣。

這才叫做真正的透過現象,看清本質。

“熱愛”的魔力

被譽為“鑽石之王”的哈裏·溫斯頓,除了擁有精湛的技藝和高超的欣賞水平外,還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創立的哈裏·溫斯頓公司,從一個小作坊發展成世界聞名的珠寶連鎖店。在他的眾多傳奇中,有這樣一則耐人尋味的小故事。

一次,溫斯頓聽說有個荷蘭富商正在收集某種鑽石。溫斯頓打電話給這位富商,說哈裏·溫斯頓公司剛好有這樣的鑽石,並邀請他來紐約麵談。

於是荷蘭富商應邀飛到美國。雙方見麵後,溫斯頓讓公司的一名專家為富商介紹一顆昂貴的鑽石。專家詳細地講解了鑽石一流的質地、高科技的切割工藝以及各種珠寶鑒定指數……富商聽了,隻是點點頭。等專家介紹結束後,他站起身說:“謝謝你,這確實是很棒的鑽石,但不是我想要的。”

一直坐在後排的溫斯頓上前攔住富商:“讓我再給您介紹一下這顆鑽石,可以嗎?”客人再次坐下。溫斯頓從專家手裏接過那顆鑽石,他沒有用任何術語,而是抒發了自己對這顆鑽石的熱愛:它在陽光下是多麼璀璨奪目,它是多麼晶瑩剔透,它的美是多麼令人怦然心動。寥寥數語就打動了荷蘭富商,他馬上說:“請把它賣給我。”

後來,一個助手問溫斯頓:“為什麼顧客已經拒絕了專家,可您幾句話就讓他改變了主意呢?”

溫斯頓說:“那位專家是鑽石界為數不多的幾個權威之一,他對鑽石的知識遠勝於我,我為此付給他高額的薪水。但有種本事,他沒有,我有。如果他能學會那本事,我會毫不猶豫地給他開雙倍工資。”

“什麼本事?”助手問。

“他了解自己賣的每顆鑽石,而我熱愛自己賣的每顆鑽石。”

說服別人接受一個計劃、一種理論,也和推銷鑽石的道理相同。你本人要先熱衷於這個計劃、先堅信這個理論,才能打動他人。發自內心的信心和情感,比學識和大道理更有感召力。

劃算的交易

當時的我正上五年級。每到中午,離家較遠、沒辦法直接回家的學生們就全部圍坐在校園的樹陰底下,吃自帶的紙包食物。

午餐通常包括一份三明治、一個煮雞蛋,外加泡菜、小甜餅和一片水果。同學們之間常常交換食物。我總是盡可能地用自己不滿意的食品,如豆泥三明治,或者熟過頭的香蕉,去和他人做交易,而絕不會用一塊媽媽特製的肯塔基核桃仁蛋糕去交換看著就讓人膩味的蜜糖餅幹。即使我能看見對方的眼睛因渴慕而閃閃發光。

有時,媽媽會在我的午餐包裏放上兩片水果。如果我上午餓了,就在課間休息時吃上一塊。但我常常把這省下來用來換甜麵包圈或者煎蘋果餡餅。

每次與同學交換食物,我總是毫不掩飾地當著同學的麵仔細查看哪一片水果更好,更可口,然後把不那麼好的、不起眼的那塊給我的同學。對此我毫不在意,我認為,這樣做才是劃算的交易。

就在那個秋日,自帶午餐的同學們吃完自己的食物後,就在運動場上散開參加活動去了。我還在樹陰下呆著沒動,懶懶地看著一群黑脈金斑蝴蝶翩翩南飛。我還是有點餓,媽媽今天沒在午餐裏放水果。

斯特拉·唐寧從一條小徑上走了過來。她是少數離家近可以回家吃午餐的幸運兒之一。她剛從家裏回來。她的黑色卷發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眼睛在藍色裙子的映襯下,愈發地明亮動人。當她走近的時候,我看得很清楚,她一手握了一隻蘋果。

她注意到了我的興趣,問道:“想吃一個嗎?”

“是的,”我坦白地答道,“但是我已經吃過午飯了。”我補充了一句,暗示我沒有東西與她交換了。

斯特拉把兩隻蘋果拿到眼前,打量著,就像我打量用來交換的水果時一樣。一隻蘋果渾圓飽滿,又紅又亮,果柄果皮完好無缺。而另一隻則要小一些,表皮有些發皺,一邊還凹了下去。

比較之後,斯特拉毫不猶豫地把那隻完好的蘋果遞給了我。我握著蘋果沒動,等她糾正自己的錯誤。但是,她拿起另一隻蘋果就吃了起來。於是我也開始吃我手裏的那個,一邊吃,一邊用迷惑,卻又不無欣賞的目光瞅上她幾眼。

和其他同學比起來,斯特拉和我並沒有特別深的交情。我意識到她對待別的人一定也如此的慷慨。顯然她的舉動完全是她的天性流露。

坐在樹陰底下,我們一邊吃著蘋果,一邊談笑。這時,一個網球從附近的球場滾到了我倆的中間。那一刻,在我的眼裏看來,那隻緩緩滾動的網球似乎在我和斯特拉之間劃出了一條分界線,我的私心和斯特拉的正大無私。

我懷著對斯特拉的敬佩和對自己交易邏輯的滿心羞愧吃完了蘋果,結結巴巴地向斯特拉說了聲謝謝。

而我在今日的回想、再一次的致謝是為了那決定性的時刻,使我重新審視自己所謂的劃算交易的邏輯的時刻。從那以後,我努力地使自己跨越當年那塊草地上臆想中的分界線,向斯特拉一類人靠近。他們總是把最好的留給他人。

己之所欲,先施於人。在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處世時,也影響著他人追求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