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古代文化之謎 1(3 / 3)

除此之外,秦兵馬俑還有一些讓人不解的問題,比如,秦王朝花費那麼多人力物力來建造這樣一個人間奇跡,可曆史上卻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甚至連民間傳聞也沒有,這又是為什麼呢?

絲綢之路之謎

眾所周知,在我國的北方,有一條著名的絲綢之路,它東起陝西的西安,向西通過河西走廊,或經新疆境波羅兄弟離開威尼斯經過絲綢之路向東方出發。內的塔裏木河北麵的通道,或經南麵的通道,然後在木鹿城(今俄羅斯馬裏)會合後繼續向西延伸,直抵地中海東岸,轉達羅馬各地。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通過這條路,把中國的絲綢運往中亞和歐洲各地,同時又把那裏的奇珍運到中國,成為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紐帶。後來有學者提出,在我國的南方,也有這樣一條絲綢之路,但對此學術界還有不同看法。

關於南方絲綢之路的說法,最早見於司馬遷寫的《史記》一書,其中《大宛列傳》中寫道,張騫在大夏時,見到了產於蜀地的竹杖和蜀布,就問是從哪裏弄來的。當地人說是從身毒(今印度)購買來的。說明這一帶在那時就進行著廣泛的貿易往來。有人據此判定,在我國南方還有一條絲綢之路。

1991年5月2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上曾有人撰文說,早在公元前2世紀,西南各族先民就曾同南亞進行貿易往來,這條對外通道被稱為“蜀身毒古道”。這條通道以四川的成都和宜賓為起點,經雲南的大理、保山和騰衝出境,再經緬甸到達身毒。這條通道被稱為“南方絲綢之路”,它比北方絲綢之路還要早200年。

中國的古人們正在研究體現這種螺旋運動的陰陽圖,陽等於活力和主動,陰象征慣性和被動。但許多學者對是否存在這條“南方絲綢之路”表示懷疑。著名曆史學家夏鼐先生經過實地考察,認為在漢代就存在這樣一條商路是不可思議的。有人曾以北方絲綢之路存在的條件進行分析,來反證南方絲綢之路並不存在。文章認為,北方絲路雖在張騫之前就已存在,但並不暢通。這既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自然原因。由蘭州至新疆,沿途有數十個小國家,在這些小國之間,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東晉和尚法顯曾描寫過旅途見聞。他說,在這一帶,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要想從沙漠中走過,唯一的標誌就是死人的枯骨。此外,在這條路上,盜匪橫行,殺人越貨是常有的事。為了安全起見,往往沒有長途販運的,都是從一個地點轉到另一個地點,就這麼一站一站地倒。就是張騫出使西域時,也是曆盡艱險的,這在史書上都有記載。而在南方,連這樣的條件也不具備。那裏雖然沒有沙漠戈壁,但卻要穿越高山深穀和原始森林,要跨越橫斷山脈等高山和印、緬邊境的熱帶叢林,還有瀾滄江、怒江、伊洛瓦底江等許多大江大河攔在路上。在漢代,這裏的居民還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在他們的頭腦裏,連商品的概念都沒有,就更談不上貿易了。文章還認為:“這裏自然條件艱險,商販不可能做很長距離的旅行。沿途不存在可以為商隊或過往客商提供食宿補充給養的條件,也沒有商品的集散地,更不存在以不定期貿易維持生計的商人集團。因此,在張騫的時代,這裏不可能存在一條‘蜀身毒古道’或‘南方絲綢之路’,更談不上‘比北方絲綢之路還要早200年’。”

可是,如果曆史上真的不存在這樣一條“南方絲綢之路”的話,那麼張騫在大夏看到的四川的竹杖和布匹又是從哪裏運過去的呢?是偶然一次貿易,還是有一條貿易通道?河圖洛書之謎

河圖洛書從古至今都被染上了一層神秘色彩。關於河圖洛書的出現,還有一段離奇的傳說。相傳在伏羲時代,有龍馬從黃河裏躍出,身上背著“河圖”;又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上背著“洛書”。伏羲便依此而畫成八卦,後來便成了《周易》的範本。另有傳說是黃帝東巡時,在洛水看到神龜背上的“洛書”。還有的記載說,在大禹治水時,上天賜給了他《洪範九疇》,用以治理天下,這便是“洛書”。到了後世,便把“河出圖,洛出書”看做是祥瑞的征兆。顧名思義,“河圖”是標有山川河流之類的書,洛書是治理洪水的書,但後來越傳越神秘,說它能推知國家的存亡,能驗知人的禍福。

據文獻記載,河圖九篇,洛書六篇。而到了宋代,道士陳摶則創造出了“黑白點子”的圖畫,用白點代表陽,用黑點代表陰,稱“河圖生天下,其數五十五”,由一至十共五十五個點子組成一幅圖,單數標白點,雙數標黑點;“洛書生地支,其數四十五”,由一至九共四十五個點子組成一幅圖。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河圖和洛書。

現在人們最感興趣的,是河圖洛書究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有人認為,河圖洛書是上古遊牧時代流傳下來的東西,一個是遊牧時代的氣候圖,一個是羅盤圖。有人曾撰文就這一問題進行了考證,認為它有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大概在遠古時代就已產生,到了西漢前期才最後定型。文章認為,在先秦的典籍中就有了八卦源於河圖的說法,稱其是伏羲仰觀天象而創造出來的;洛書是在上古無文字時代創造出來的數字排列組合,由洛水之濱的先人們創造的。洛書之所以由四十五個數組成,與夏代社會有極大關係,因為夏代的政治經濟與九關係極為密切,比如天下分為九州,鑄九鼎,從都城中心往外叫九畿,山稱九山,河稱九川,湖稱九澤,樂稱九樂,地稱九眼,王宮稱九宮,土地井田也分為三三製而為九塊,這說明河圖洛書在夏代已用於社會各個方麵。

另一種觀點認為河圖和洛書的產生沒有那麼早,而是產生於宋代,是由北宋初期的華山道士陳摶所創。《宋史》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雖然在先秦一些典籍如《尚書》、《論語》、《周易》、《管子》等書中都曾提到過河圖洛書,但具體是什麼東西,是圖還是書,淮也說不清。雖然後來有許多學者標注過上述典籍,但都是泛泛而言,都沒有明確說這五十五點的河圖和四十五點的洛書出現在先秦的哪一部書中。雖然說河圖洛書傳說於遠古,流傳於秦漢,但不能就此認為它產生於漢代,因為沒有可靠的材料來證實它。而說它出於宋代,則是有鐵證的。在《宋史》、《東都事略》中都可杏到。朱熹曾據此作《易本義圖》,對陳摶的黑白點子極為推崇,周敦頤、邵雍等大學問家都受到這些黑白點子的影響。

至此,河圖洛書仍有一些讓我們不解的東西,比如,中國曆史上是否真有能預知人間諸事、預示社會發展規律的河圖洛書?如果真的存在的話,究竟是個什麼樣子?是圖畫還是文字?其內容是什麼?其用途是什麼?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河圖洛書與上古乃至秦漢時期的有什麼不同?(圖中的小圓圈排列有序,有誰能解開其中的奧秘呢?)

在千仞之高、人獸莫至的懸崖

陡壁上的懸棺,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