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古代文化之謎 1(2 / 3)

但奇怪的是,這樣一個地位顯赫的占城,怎麼會在公元4世紀之後,突然銷聲匿跡了呢?

有些考古學家把樓蘭的消失同富有神秘色彩的羅布泊聯係起來。因為從挖掘出來的文物資料上看,當時的羅布泊水域寬廣,周圍的孔雀河、車爾臣河、塔裏木河、庫魯克河等河流都彙入羅布泊,使得這一帶水源豐富、氣候濕潤、植物茂盛。可以說,是羅布泊的水域孕育了樓蘭文明。可是後來,羅布泊開始向北移動,使樓蘭一帶的水源逐漸枯竭,樹木枯死,對人們的生存造成威脅。因此,人們紛紛棄城而走,去尋找新的水源,樓蘭便漸漸地荒蕪下來。

1979年在塔裏木盆地發掘到令全世界震驚的完整少女木乃伊。另有人從土地沙漠化的角度來找原因。由於樓蘭周圍的沙漠不斷向這裏侵蝕,人們不得不引各河流的水進行灌溉,造成這些河流的改道,不再流入羅布泊。再加上戰亂不斷,使生產遭到極大破壞,人們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產活動,久而久之,便造成了羅布泊的水源枯竭,鋪天蓋地的沙漠覆蓋了這一地區,樓蘭古城就這樣消失了。事實上,世界上有許多城市都是這樣被沙漠吞噬的。

有些學者還對羅布泊的不斷變遷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由於塔裏木河的河水攜帶著大量泥沙,沉積在湖裏,使得羅布泊的湖床不斷升高,最後河水無法流入湖中,便另行擇道。羅布泊沒了水源供應,便枯竭了。而新的羅布泊形成後,也不斷遭到同樣的命運。

總而言之,樓蘭古城的失蹤,與羅布泊有直接關係,弄清楚了羅布泊變遷的原因,也就找到了樓蘭古城失蹤的原因。但是,即使是弄明白了樓蘭古城失蹤的原因,也還有一個問題令人費解:樓蘭人後來到哪裏去了呢?印加天文曆之謎

在秘魯東南部海拔4000米高處的的的喀喀湖邊,有個曆史悠久的卡拉遜沙瓦神殿的遺址,神殿旁聳立著太陽門。據考古學家們考證,這座印加帝國的太陽門,已有1萬年的曆史,是地球現存的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一塊保佑著曆史的曆法石,上麵顯示太陽

(中央)被已遭破壞的過支和現在的世界所環繞。。太陽門上鏤有象形文字,考古學家們經過研究,做出了鏤刻在太陽門上的象形文字可能是天文曆的結論。不過,這個天文曆很奇特,和太陽曆不同,它的一年不是365天,而是290天,並且,在一年12個月中,有10個月是24天,其餘兩個月是25天。

為了解開這個奇妙的天文曆之謎,科學家們冥思苦想,卻始終不得要領。這確實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有趣問題。要知道,多少年來,地球的自轉速度並未曾加快過——豈但沒有加快,現在反而每過100年就減慢0001秒。因此,在建造太陽門的時候,地球不會在1年裏隻轉290圈。

莫非這個天文曆中包含著某種宗教意義,或者是用來表明婦女妊娠的時間?好像也不大可能。看來,要真正揭開這個謎底,還需要新的考古發現。秦始皇兵馬俑之謎

1974年3月,一個陝西農民正在打井,當他打到一定深度的時候,回頭一看,在他背後竟然站著一個人,頓時嚇得他發毛直豎,魂飛魄散,爬上來就往村裏跑,一邊跑一邊喊:“鬼!鬼!”這個驚慌失措的農民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在無意間發現了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俑。以後經過陸續發掘又出土了一係列兵馬俑,它們個個都形態逼真,栩栩如生。但隨著發掘和研究的深入,也出現了一係列讓人們難以解答的問題。

秦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其難解之謎

舉不勝舉:誰是兵馬俑的主人?為何兵馬俑俱麵向東方?

通過對兵馬俑的深入研究,有人對兵馬俑是秦皇陵一部分提出懷疑。從地理位置來講,兵馬俑所在地距秦皇陵隻有1000米,一般認為這是為秦始皇送葬的軍俑陣,或象征著秦始皇生前守衛秦都鹹陽的近衛軍。但也有人認為,從兵俑的布陣、兵器、服色來看,似乎與秦始皇沒有什麼關係。就拿一、二號坑戰車排列的方陣來說吧,當時車兵戰並不流行,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戰車?再說,坑中有些兵器十分陳舊低劣,這些東西怎麼可以作為秦始皇的陪葬?另外,秦朝崇尚黑色,它們的衣服、旌旗等的顏色都是黑的,但武士俑著裝的顏色,紅、藍、白、綠都有,與秦朝的習尚不符。因此有人提出,兵馬俑與秦皇陵無關,是為紀念統一全國所樹的紀念碑式的東西,要永久留給後人。還有人認為可能是秦皇太後陵的陪葬物。

目光炯炯有神的古代武士肅然而立,似乎在等待出征的號角。學者對於出土的四個坑,也有各種不同說法。一號坑俑縱橫排列,形態逼真,武器配備精良,其製作工藝之精湛令人驚歎不已,但軍陣的排列與當時的秦國不同。它是按什麼排列的呢?有人認為它是從戰國末期以來各種軍陣中提煉出來的,也有人認為它是以戰車、步兵相間排列的長方形軍陣,還有人認為是按照“薄中厚方”的方陣形式排列的,等等,其說不一。二號坑是步兵、車兵、騎兵混合編組,這是按古代什麼形式的軍陣編組的呢?有人認為這個坑的布陣方法是一種攻擊形式。或曆史上的雁行之陣,也有人認為這是一個獨立作戰的單位。三號坑與一、二號不同,麵積不大,也沒有幾個武士,但製作十分精美,一、二號坑陶俑都是麵朝東呈戰鬥隊形,而三號坑的陶俑則是環繞四壁麵朝內排列,呈警衛隊隊形。在坑中還出土了主要武器銅支,以及鹿角、動物骨等東西。有人分析此坑可能是三軍的指揮部,也有人認為是軍官宴飲或祭禮禱戰之所。四號坑在二、三號坑之間,內為雜亂堆積的東西,沒有陶俑。有人認為此坑可能是象征中軍的兵馬俑坑,也有人認為可能是計劃要修的後勤部隊俑坑,還有人認為是修築一、二、三號俑坑取土時挖出的土壕。

秦兵馬俑還有一個讓人不解的問題是,在已出土的8000多兵馬俑中,設有一個統帥俑,這又是為什麼呢?學者們對此也發表了各種見解。有人認為,可能是因為秦始皇是軍中的最高統帥,為維護皇帝的絕對權威和神聖尊嚴,才沒把秦始皇的形象塑造在兵馬俑坑裏。關於兵俑除三號坑外都麵朝東的問題,有人認為,這種麵向東方的擺放,表示秦並吞六國、統一天下的決心和氣魄;有人認為皇帝陵墓正門朝東,作為守陵兵俑,理所當然應麵朝東方;還有的學者分析,太陽從東方升起,武士俑麵朝東方,象征著秦王朝政權如同旭日東升。

再一個問題是,從出土的兵俑來看,它們曾遭受過嚴重破壞,有的東倒西歪,有的身首異處,有的頭破腹裂,有的臂斷腿折,有的坑還遭過火災。為什麼會這樣?火災是怎麼引起的?有人認為是陵墓建成時,為了讓死者靈魂把祭葬物品和周圍某些建築帶進陰間,便放了一把火燒掉了。可問題是既然出於這個目的,那為什麼隻燒一、二號坑而不燒三號坑?另外從淤泥層來看,在秦亡前,俑坑並未受到破壞。因此有人又提出另外一種觀點,秦俑曾被項羽焚燒過。但項羽燒秦宮室,燒阿房宮,史書上都有記載,可燒秦俑卻沒有任何記載。看來,把燒毀秦俑的罪名加在項羽身上是不太合適的。有人還分析可能是坑內產生的沼氣引起的自然燃燒,但問題是為什麼隻燒了一、二號坑而沒燒三號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