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歐洲古城失落之謎 4(3 / 3)

從這一點來看,它的出現很可能要大大早於戴奧凱斯時期。

關於哈馬丹城的情況,在希羅多德的書裏也有詳細的描繪。他說哈馬丹城牆厚重高大,是一圈套著一圈地建造起來的。每一圈裏麵的城牆都比外麵一圈要高。由於城市建築在平原上,這種結構對防禦外敵進攻大有幫助。據給希羅多德介紹情況的伊朗人說,哈馬丹的城牆共有七圈,最外麵,一圈城牆為白色,長度與雅典城牆大致相等。第二圈是黑色的,第三圈是紫色的,第四圈是藍色的,第五圈是橙色的,第六圈是白銀包著的,第七圈是黃金包著的。戴奧凱斯的王宮,就在鑲著黃金的城牆之內。

世界上怎麼還有這樣奢侈的城市呢?竟然用尊貴的黃金來裝飾城牆!所以希羅多德關於哈馬丹有七圈城牆的說法,聽起來就像個神話傳說,特別是說最後兩道城牆包上了白銀和黃金,就更像是海外奇談,令人不敢相信。

不過既然是在文學作品中出現這樣的描述,誇張必然不可避免,況且那個時代的西方人大都喜歡把東方描繪成人間樂園,好像那裏黃金遍地,財富無窮。希羅多德就曾經這樣告訴過希臘人:“誰要是占有蘇薩的財富,就可以和宙斯鬥富。”而當時的蘇薩城,絕對算不上西亞最富裕的城市。

根據同時代巴比倫人留下的楔形文字資料,以及後來的《亞曆山大遠征記》等的記載,我們知道,哈馬丹城和兩河流域城市一樣,並沒有七道城牆,也更沒有什麼金牆、銀牆。曆史上的哈馬丹在伊朗語中有“聚彙之地”的意思。因為,它不僅是米底帝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古代伊朗交通要道的中心,它維持著東西方繁榮的國際貿易,著名的絲綢之路就經過這裏。

盡管沒有任何文字資料,但是我們從亞述宮廷浮雕中還是可以看出米底王國一般城市的大致情況。它們都有堅固的城牆,高聳的塔樓。城牆外有護城河,足以抵抗強大敵人的進攻。哈馬丹作為米底最大的城市,也是米底反抗亞述的起義中心,理所當然應當更加雄偉堅固。同時,我們從希羅多德所說的得知,米底王宮離城牆很近。這與其他國的都城,如尼尼微和巴比倫情況相同,那裏的王宮與城牆也很接近,或者說城牆本身就是王宮防禦體係的一部分。

這是13世紀中葉法國《聖經的道德教諭》一書的插圖,描繪了人類的締造者上帝的形象。

米底帝國滅亡之後,哈馬丹又成了古波斯帝國四大都城之一。古波斯曆代帝王,每逢夏季都要來哈馬丹的夏宮避暑。後來,哈馬丹又成了塞琉西王朝在東伊朗的統治中心。安息時期,哈馬丹一度是安息的都城,並且是絲綢之路中段的重鎮之一。哈馬丹在伊朗曆史上繁榮了二千七百多年之久,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伊朗最主要的城市,並且是伊朗農牧業生產的中心。

根據米底王國初期的情況判斷,哈馬丹城裏可能是分部落或種族而居,每個居民區之間可能有圍牆加以隔開,就好像中古伊朗城市的居民區一樣,也是按部落居住的。哈馬丹的這些圍牆加上宮牆和外城牆,總數可能正好是七道。當然,古代哈馬丹城的街區也可能就和今天的情況一樣,居民區就像蜘蛛網一般,一圈又一圈,圍繞王宮形成了七個包圍圈。不過,由於古波斯帝國時期的哈馬丹遺址至今還沒有進行任何發掘,因此,古代哈馬丹城的情況,今天仍然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麵紗。

不知什麼時候才能揭開這層神秘的麵紗,還哈馬丹一個真實的本色?

伊甸園消失之謎

《聖經》裏麵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上帝用黏土創造了第一個人,據說是亞當。亞當在希伯來語中就是人或者男人的意思。上帝把氣吹進了亞當的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性的活人。上帝在亞當沉睡之時,從他身上取來一根肋骨,用這根肋骨造成女人,這就是夏娃。然後,上帝又在東方的伊甸建立了一座花園,它就是伊甸園,也叫樂園、天堂或者天國,上帝讓亞當和夏娃在裏麵無憂無慮地生存。花園中長滿了各種各樣令人賞心悅目的樹木,樹上的果實香甜可口,四季不絕。花園中還有兩顆大樹,一顆是生命之樹,另一顆是知善惡樹或智慧之樹。伊甸園裏還有一條大河灌溉著花園……

可是,伊甸園究竟在什麼地方?幾千年來,人們總是想解開伊甸園之謎,找到它的確切位置。

傳說它在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有些學者說它在伊拉克南部,甚至有學者認為它在更遠的南部——波斯灣的海底。

從尼普爾遺址出土的楔形文字泥板表明,蘇美爾神話與《聖經》中的故事頗有淵源。蘇美爾神話講述了一片光明的淨土,那裏沒有疾病和死亡。水神恩奇給這個寧靜的王國注入淡水使園中的植物生長茂盛。地母女神寧霍薩格毫無痛苦地為恩奇生育了三位女神。隨後寧霍薩格造出八種珍貴的植物,卻全被恩奇吃掉了。女神勃然大怒,宣稱恩奇必死無疑,爾後拋棄了他。但恩奇身體的八個部位患病後,一隻聰明的狐狸說服她去救水神的性命,女神最終來到水神身旁,為他的每個患病部位造出一位痊愈女神,其中包括肋骨部位。

在蘇美爾語中“肋骨”一詞為“梯”,治愈肋骨的女神後來被稱為“寧梯”,它有兩種含義,即“肋骨女神”和“給予生命的女神”。希伯來語中沒有這一雙關語,但“肋骨”一詞卻出現在伊甸園的故事中,並在人類之母夏娃即“給予生命的女神”身上得到體現。有意思的是,楔形文字中也有“伊甸”和“亞當”這兩個詞。“伊甸”意為“未耕耘的平原”,“亞當”則為“平原上的定居點”。

除文學作品和語言外,尚有地理上的證據表明伊甸和蘇美爾之間的聯係。

正如引《舊約全書·創世紀》中敘說的,“從伊甸流出來的那一條河滋潤著園子,並從那裏分為四條支流。”其中一條是幼發拉底河,一條是底格裏斯河。至於另外兩條河——基訓河和比遜河,長期以來學者們一直弄不清它們的具體位置,密蘇裏西南大學的尤裏斯·紮林斯認為,發源於伊朗、最終注入波斯灣的庫倫河就是以前的基訓河,而沙特阿拉伯沙漠中一道幹涸的河床曾容納比遜河,按紮林斯的說法,伊甸園位於波斯灣地區四條河流的交彙處。這裏在三萬兩千年前氣候宜人,但到公元前1500萬年卻變得幹旱起來,那裏的牧民被迫遷往別處。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間,這裏的氣候又一次發生變化,沙特阿拉伯東北部及伊朗西部地區再度繁榮起來。牧民們返回這一地區,與早期的農夫——蘇美爾人的祖先歐貝德人發生衝突。紮林斯推測,牧民們結束遊牧生活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肯定經曆了一段艱難的適應期,他們很可能就在這一時期流傳下來一個千年之前失去伊甸園的故事——以前人們無須耕作即可依賴土地生活。

然而,伊甸園最終是怎樣沉入波斯灣海底的呢?紮林斯認為,在最後一次冰川紀之後,冰川逐漸融化造成海麵升高,伊甸園大約在七千年前沒入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