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歐洲古城失落之謎 3(2 / 3)

公元前1世紀,著名的羅馬演說家西塞羅指出,在菲狄亞斯頭腦中“有著一個非常美好的宙斯的形象,以致驅使這位藝術家能創造出一個栩栩如生、和藹可親的眾神之王的形象”。在這裏,眾神之王的威嚴表現在神像頭部的各個方麵,使得每一個相信自己來到了宙斯身旁的人從心底裏產生一種敬畏感。菲狄亞斯是怎樣達到這種效果的呢?

從這座雕像建造完起,它就被稱作古代雕塑黃金時代的傑作。對雕像的保護據說是由菲狄亞斯的後代來負責的。傾倒橄欖油的奇怪風俗,按波薩尼亞斯的說法,可能是因為神廟潮濕的環境引起象牙的嚴重開裂,這樣可起到防裂作用。到公元前2世紀中期,情況變得特別糟糕了,於是南部邁錫尼城的雕塑家達摩芬農應聘修理這尊雕像。據說他幹得很漂亮,可能就在此時安放了四根圓柱放在座位下麵,以便撐住下麵的雕像,使其不致因太重而倒塌。

大約與此同時,即在公元前167年前,塞琉西王國國王安條克四世獻給宙斯神廟一塊“用亞述的編織花樣和腓尼基骰子裝飾”的羊毛簾幕。這塊源於近東的簾幕可能掛在雕像的背後,其重要性已足以使波薩尼亞斯對它做出評論了。正是這位安條克,他掠奪了耶路撒冷的所羅門神廟,並且下令將它改名為奧林匹亞的宙斯神廟。在安條克從所羅門神廟中掠奪的財寶之中,一定有可能在室內張掛一巨大幔帳。因此,斷言這就是安條克獻給他的奧林匹亞的眾神之王的簾幕並不需要太多的想象力。

雕像一直引起那些崇拜宙斯的人們的敬畏與驚歎。它建成之後過了四百五十多年,羅馬帝國皇帝卡利古拉(37~41在位)按照那些劫搶希臘藝術珍品的羅馬征服者之習慣,渴望在羅馬擁有該雕像。工匠們被派去設計運輸此雕像的方案,但雕像“突然發出的大笑聲震塌了腳手架,工匠們也被嚇得四散而逃”。卡利古拉傳記的作者蘇埃托尼烏斯喜歡把他所熱愛的這位皇帝的故事與仇恨交織在一起。但這座雕像卻不能永久保持不受褻讀,公元391年,基督教會贏得勝利,牧師們說服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禁止異教徒舉行朝拜宙斯的儀式並關閉了神廟,奧林匹克運動會也被勒令停辦,奧林匹亞的這座偉大的聖殿也被棄之不用。

這尊有八百多年曆史的供朝拜的雕像,最後被從神廟運送到了君士坦丁堡以裝飾一所宮殿,菲狄亞斯的工作室也被一座基督教堂所取代。大約在公元425年,神廟因大火而受到嚴重損害,公元6世紀,阿爾菲奧斯河改變其航道,整個奧林匹亞地區也遭到了山崩、滑坡、地震和洪水的破壞。一千多年中,該遺址被厚厚的泥沙、碎石掩埋了。遷移到君士坦丁堡的雕像雖幸免於這些災難,但在公元462年,君士坦丁堡廣場凶猛的大火燒毀了收藏宙斯神像的宮殿。當奧林匹亞的這所聖殿由於受到冷落而毀於波羅奔尼撒之時,這尊非凡的雕像,已知的古希臘雕刻中最偉大的作品也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岸邊被毀壞了。

衛城之謎

幾千年前,雅典人在小小的山丘上建造出了馳名世界、名垂千古的建築傑作——雅典衛城,成為古希臘建築的重要標誌。曆史的變遷,使許多文明的遺址埋沒地下,隨著近代考古學的發展,古希臘雅典衛城失落何方也成為備受關注的一個未解之謎。

雅典衛城是雅典公民在希波戰爭的衛城廢墟上重新建立起來的,無論是它的外部輪廓還是它的內部構造,在當時的建築事件中都堪稱是一個壯舉。

古希臘傳記作家普魯塔克曾生動地描繪雅典衛城的修建狀況:

“大廈巍然而起,宏偉卓越,修容內美,不可企及,建築者各盡其能,競獻其技,以求藝術美使他們的工作質量步步提高;建造迅速,更令人驚訝不止,這些傑作中的任何一件,人們都認為,不經曆世世代代努力,就休想把它完成,但出乎意料,這種偉業壯舉在一個朝代的鼎盛時期,一舉建成告竣。”

從走過的足跡來看,雅典衛城的命運真是多災多難的。它先是被東羅馬帝國統治,大約公元五世紀,基督教進入雅典,滲透進古希臘文明的經脈。供奉雅典娜女神的帕德訥神廟被改為基督教堂,瑪麗聖母馬利亞代替雅典娜成為其主人。神廟的內部被改造,基督教徒的彩繪貼滿四壁,統治者還命令在西麵重新開了一個大門。

15世紀,隨著東羅馬帝國的滅亡,雅典又淪為土耳其帝國的領地。1456年,帕德訥神廟又被改為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廟內一切有關基督教的東西全被拆除,更換為伊斯蘭教的信物。時光若苒,帕德訥神廟幾經變遷,卻依然堅固屹立著。

1687年,威尼斯人圍攻雅典,堅固的帕德訥神廟被土耳其人用作火藥庫。當年9月26日,威尼斯大軍一炮命中帕德訥神廟,彈藥爆炸後,灰飛煙滅,這座古希臘人的傑作就這樣被無辜的毀掉。當威尼斯軍隊的總司令來到殘破的神廟前時,看到西山牆上的波賽冬雕像以及牽引雅典娜女神戰車的奔馬散落在廢墟中,便命令部下將其帶走。可惜那個部下太過笨拙,一失手雕像跌落,摔得粉碎。僅殘存的文明遺物也未能保留下來。

曆史上的多次事件證明,歲月的流逝、自然界的剝蝕對人類文明遺址來說無疑是一個破壞因素,但它們畢竟是有限的,而人為因素的毀壞則是無度的、是徹底的。帕德訥神廟的毀壞並沒有引起土耳其的關注,一年之後,土耳其人卷土重來,他們又在帕德嫩神廟的廢墟上重新建立了一座清真寺。

幾個世紀過去了,雅典衛城的遺址被埋沒地下,悄無聲息。

19世紀,考古學的興起,對古希臘文明遺址的追尋引發了人們對雅典衛城的重新關注。

1801年,英國駐君士坦丁堡大使埃爾金來到雅典衛城,因為他收購了帕德訥神廟附近的兩座民宅。讓他驚奇的是,工作人員在拆毀這兩座民宅時,在其中一座裏發現了無數的破碎雕像。當地農民並不知道雕像的史料價值,而隻是把它們用作石料來蓋房子了。像這種完整的石塊存在還算深的烙印,他執拗地相信特洛伊是真實存在的;並發誓在長大後,一定要找到它!成年後的謝裏曼不停地掙錢,他投資房地產,做軍火生意,從而獲得巨額利益。1868年,他到了希臘和小亞細亞——這片荷馬史詩中的土地,激動萬分的他決定放棄生意,奮力去發現這傳奇中的特洛伊城!

謝裏曼首先來到了伊薩卡島,這是希臘的一個島,《奧德賽》中的主人公奧德修斯和他的妻子珀涅羅珀傳說就住在那裏。他雇用了四個民工,在傳說曾經是奧德賽宮殿的遺址上動工發掘。當民工挖出兩個裝滿灰末的罐子時,謝裏曼心中大喜;他想:這是不是奧德賽和珀涅羅珀的骨灰呢?!他想馬上找到證據以驗證荷馬史詩的準確性,於是他又趕到了土耳其愛琴海的另一邊。

土耳其西北部的兩個遺址早已和特洛伊傳奇有著神話般的聯係,這就是名叫布納巴西的村落和稱為西沙裏克的小山。謝裏曼手捧著荷馬史詩,在這兩個遺址上進行著他的考察,他認定西沙裏克小山更加符合他在《伊裏亞特》史詩中所找到的特洛伊城的位置。兩星期後,謝裏曼挖出了一段石牆,他堅信,這就是荷馬在史詩中描寫的特洛伊城牆!

在西沙裏克小山,謝裏曼雇用了一百二十名民工,縱貫小山兩端,挖出了一道一百三十英尺長的坑。令人吃驚的是,他發現的不僅僅是特洛伊,而是埋在下麵的一大片城市!一層一層的廢墟一個壓一個,一共有四十五英尺深!每一層代表著一個城市——一個在前一個廢墟基礎上建造的城市。各層之間又有多層泥土相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