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求真務實1(3 / 3)

思考是行動的起點

思想產生行動。我們首先要有某種思想,然後才能把它付諸實行。你認為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成了什麼樣的人。隻要你能控製自己的思想,你就能控製自己的行動。

思考是行動的種子,將構思轉化成行動,需要具備毅力和努力。

思想產生行動。我們首先要有某種思想,然後才能把它付諸實行。你認為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成了什麼樣的人。隻要你能控製自己的思想,你就能控製自己的行動。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不僅有思想,而且能支配自己的思想。我們可以決定自己腦子裏的東西。能夠舍棄無用的思想,能夠創造積極的、充滿活力的、導致成功的思想。愈是有向往成功的思想,你的進步愈是迅速。

1864年9月3日這天,寂靜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市郊,突然爆發出一陣震耳欲聾的巨響,滾滾的濃煙霎時間衝上天空,一股股火花直往上躥。僅僅幾分鍾時間,一場慘禍發生了。當驚恐的人們趕到現場時,隻見原來屹立在這裏的一座工廠已蕩然無存,無情的大火吞沒了一切。火場旁邊,站著一位30多歲的青年人,突如其來的慘禍和過分的刺激,已使他麵無人色,渾身不住地顫抖著……這個大難不死的青年,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費爾萊德·諾貝爾。

諾貝爾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所創建的硝化甘油炸藥的實驗工廠化為灰燼。人們從瓦礫中找出了5具屍體,其中一個是他正在大學讀書的活潑可愛的小弟弟,另外4人也是和他朝夕相處的親密助手。5具燒得焦爛的屍體,令人慘不忍睹。諾貝爾的母親得知小兒子慘死的噩耗,悲痛欲絕。年邁的父親因受刺激引起腦溢血,從此半身癱瘓。然而,諾貝爾在失敗和巨大的痛苦麵前卻沒有動搖。

慘案發生後,警察當局立即封鎖了出事現場,並嚴禁諾貝爾恢複自己的工廠。人們像躲避瘟神一樣避開他。再也沒有人願意出租土地讓他進行如此危險的實驗。困境並沒有使諾貝爾退縮,幾天以後,人們發現,在遠離市區的馬拉侖湖上,出現了一隻巨大的平底駁船,駁船沒有裝什麼貨物, 而是擺滿了設備。一個青年人全神貫注地進行一項神秘的實驗。他就是在大爆炸中死裏逃生、被當地居民趕走的諾貝爾!

諾貝爾遭遇的磨難不是誰都能經受得了的,但諾貝爾靠著堅忍的毅力,挺住了,奮起了,於是他成功了,研製出了炸藥。

除了諾貝爾發明炸藥曆盡艱難外,世界上許多事情的成功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如哥倫布花了14年的光陰才實現他計劃中的航行;複印機早在發明人找到經濟上的資助之前4年就被發明了;當貝爾一開始要出售他所發明的電話時,曾因為有人認為不需要而不加理會;盤尼西林的原始配方早在1929年就已經有了,但是過了好幾年,仍然沒有被繼續研究。可見要把構想轉變為行動需要相當的毅力。

美國傑那德勒與人合作編著的《心靈軟件——自我成功技巧》一書中告訴我們:一個人在思維能力上的差異是直接影響到他的成功與失敗的。因為任何人的處境總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由此就會有不同的遭遇,也會帶來種種難題和困惑,有必要從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來解決麵臨的許多問題。這裏主要指突破性思維。思維是人的變化著的智力活動,在解決問題時需要用各種方法進行思考,而具備洞察力,能鑒別優劣並善於做出抉擇的思維方法才具有創造性,即突破性。

以下是做事的建議:

(1)要提醒自己勇於嚐試,去參與,去表達自己的意見。有許多人和你一樣,是要克製懼怕後才能自然地表達他應該表達的東西。許多公眾人物,都曾努力跨過這道門檻。

(2)不要給自己找理由,找下台階。如果你想克服懼怕,隻有一條路:堅持下去,不可半途而廢。

(3)要由近及遠,由低到高,由小而大,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去努力。

(4)不要根據你當時麵臨的那些小小的困難來評估你的未來,使你今天陷入黑暗的陰雲,明天自然消散,天日也會重見。

(5)要學會用開闊的視野來看待挫折,一定要學會正確評價客觀事物。

事實證明,在人生的棋局上能立於不敗之地的人,就是那些敢於正視現實、接受挫折、不怕失敗、銳意進取的人。

隻有行動才能成功

成功並不需要你知道多少,而是依靠你做了多少,所有的知識、計劃、心態都要付諸行動。不管你現在決定做什麼事情,設定了多少目標,你一定要馬上行動。

事在人為的道理很多,但真的一旦要付諸行動,人們仍然不免猶豫不決,瞻前顧後。

人們之所以害怕付諸行動,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三個:

(1)由於心態的原因,一行動就想到消極的一麵,想到失敗。這種恐懼心理摧毀我們的自信,關閉我們的潛能,束縛我們的手腳,使我們遇事不敢輕舉妄動。

(2)人對發生改變,多多少少會有一種莫名的緊張和不安,即使是代表進步的改變亦然。這就是害怕冒風險。行動就意味著風險,因而就出現了左顧右盼,猶豫不決,拖延觀望等。特別是一當形勢嚴峻時,人們習慣的做法就是保全自己,不是考慮怎樣發揮自己的潛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樣才能減少自己的損失上。

(3)怕行動,是不願付出。有一種理論說,人有自私的天性,原因是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付出就意味著“失去”,而行動就意味著要付出。

行動與其說是能力,還不如說是一種勇氣。行動的障礙隻有毅力和勇氣才能解決。

成功並不需要你知道多少,而是依靠你做了多少,所有的知識、計劃、心態都要付諸行動。不管你現在決定做什麼事情,設定了多少目標,你一定要馬上行動。

理查·霍伯格是美國著名的胸腔外科醫帥,在朝鮮戰爭期間,他擔任陸軍軍醫隊的隊長。退役後,他開始寫戰爭小說。他用了整整12年的時間寫了三本戰爭小說,但是,他的作品卻一再遭出版社退稿,但他從不氣餒,最後,他的作品《野戰醫院》終於被威廉莫若出版社出版發行。沒想到,這部作品一炮而紅,還被拍成了電影,後來又被改編成電視劇,紅遍全美。

做事隻做到一半,哪會得到什麼好結果?失敗為成功之母,失敗之後重新來過,努力不懈,最終一定會有所收獲。就像理查·霍伯格那樣,12年的時光並非短暫,但他堅持到底,所以寫成了三本著作;縱然屢次遭遇退稿,但由於沒有半途而廢,最終獲得了光輝的成就,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人們做任何事,采取任何行動,追求任何目標,都要有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態度。

假如你想要自己喜歡做某事,那你就去找愛做某事的人,和他來往接觸,就會有所進步。喜歡某事的人,一般也擅長此事,和他們來往後,自然地也會喜歡於某事。例如:“我最討厭某件事,可是又必須學會才行,因為我要依靠它生存!”這時,你就去找擅長於此事的人,由於他的言行影響,你也會喜歡上這件事。其實,“不喜歡”或“討厭”的感情,不是先天的、絕對的,大都是因為缺乏親密感而產生。就像我們進入黑暗時,就會感到恐懼不安,但過了一會兒,當眼睛習慣了黑暗的狀態,了解了周圍的狀況,不安的心情就會減少。當你決定了追求的方向,用實際行動去接近它,那麼也許曾經不大有興趣的事也變得可愛了。

拿破侖說:“想得好是聰明,計劃得好更聰明,做得好是最聰明又最好。”成功開始於思考,成功要有明確的目標,這都沒有錯,但這隻相當於給你的賽車加滿了油,弄清了前進的方向和線路,要抵達目的地,還得把車開動起來,並保持足夠的動力。

有一個雅典人沒有口才,可是非常勇敢。有一天開大會,許多人做了精彩的長篇演說,許諾說要辦許多大事。輪到這個人發言,他站起來,憋了半天隻說出一句話:“大家說的事情,我都要做。”

成功並不需要你知道多少,而是依靠你做了多少,所有的知識、計劃、心態都要付諸行動。不管你現在決定做什麼事情,設定了多少目標,你一定要馬上行動。

行動會帶來靈感,促使你走向的成功。

一個人常會突然想到某個主意後去行動,結果對自己以後的人生產生極大的影響。其實這種突然想到的事,並不是偶然產生的,而是和那個人過去的人生經曆有關聯。所以,某些靈感可以說是必然會產生出來的。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因為偶然產生出來的靈感,完成了許多棘手的工作。當然,這也是需要努力並抱著良好的思想才行。而這種努力和想像,也會醞釀出更好的靈感的萌芽來。

想成功,必須行動才行。隻要積極地工作,靈感就會湧出來,隻要有信念,就可以得到很多靈感,成功也會更快到來。同時,更重要的是,要看你有沒有決心,凡是要完成一件事,就必須有決心。不能活用自己特性的時候,隻要有決心,有時也可以做好工作。

兩千多年前,亥厄洛二世給金匠一塊純金,要他做一頂王冠。雖然金匠做好的王冠重量與國王交給他的那塊黃金相同,但國王懷疑金匠在王冠裏摻了銅或銀。為了弄清真相,國王把這個難題交給了阿基米德。

由於王冠的形狀很複雜,上麵還雕著細致的花紋,因此用幾何學的方法無法算出它的體積來。阿基米德麵對王冠煞費苦心,簡直像著了魔一樣,但是毫無結果。

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跨進盛滿水的澡盆,水就溢出來了。他忽然福至心靈:盆裏溢出來的水的體積不就是自己身體的體積嗎?他從澡盆裏跳出,跑出澡堂,在街上狂呼:“我發現了!我發現了!”跑到王宮後,他對國王說:“我找到測定王冠的方法了。”隨後,他做實驗給國王看。他把相同重量的純金和王冠先後放在盛滿水的盆子裏。因為金子比重大,在重量相同的情況下,體積比較小,而王冠摻進了別的金屬,比重較輕,體積增大,排出的水就多了。國王的懷疑被證實了,金匠也不得不承認偷了金子。

這樣,阿基米德一時的靈感閃現不僅揭開了王冠之謎,還發現了浮力定律,即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想成功,必須行動才行。隻要積極地工作,靈感就會湧出來,隻要有信念,就可以得到很多靈感,成功也會更快到來。同時,更重要的是,要看你有沒有決心,凡是要完成一件事,就必須有決心。不能活用自己特性的時候,隻要有決心,有時也可以做好工作。

許多人常單純地認為,那些偉大的發明家都是天才,和我們這些平常人相比,頭腦比我們好,運氣也比我們好。但是,像牛頓這樣偉大的天才,如果不努力地做高度思考活動,也不會有任何發明與發現。偶爾產生的思考、直覺或第六感覺也如此,不經一番努力,是不會有任何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