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會工作者海倫·凱勒的老師安妮·沙利說過,人們往往不了解,即便是取得最微不足道的成功,也已經邁過了許許多多蹣跚艱難的腳步。
你希望一口吃個胖子,奪取成功就像邁一下腳步那樣簡單,你或許常這樣想:“我真希望自己是個完美無缺的人。假如我有好的天資,是個大智者的話,我就會每天幹什麼事情都永遠不會失手,我會馬上把吸煙、賭博的惡習戒除掉。”
這是幼稚的懶漢成功邏輯。你以為成功者都有遺傳得來的特殊天賦,有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的訣竅。按這種邏輯,成功者每做一件事情都是輕鬆愉快的,易如反掌的。懶漢們認為,成功者都是無師自通的天才,學了第一課,就能夠一下子成為專家。你這種“馬上如願”的思想,是導致失敗的大敵。
無疑地,那種希望“馬上如願”的人還是存在的,像嬰兒。嬰兒都是要求父母即刻滿足他們的意願的。他們一想撒尿,不管是在大人懷裏還是睡在床上,即刻就把衣服尿濕,把被子尿濕。對嬰兒的這種行為,父母無可指責,並不會對嬰兒提出從發育來說不現實的要求。不幸的是,如果你一生當中總保持著這種馬上如願的要求,那麼,你要走向成功是不可能的。
舉個例子。你是一個抱著“馬上如願”思想做事的人,你決定當一個畫家,你期望自己一下子就能搞出像達·芬奇《蒙娜麗莎》那樣的傑作,期望自己一夜成名。但你不知道自己是該先畫蒙娜麗莎的秀發還是先畫蒙娜麗莎的額頭,你便認為繪畫很艱難,情緒陡變,頓時扔掉畫筆,長歎創作之難。因為你相信的是:如果一個人有出息,有才幹,想要做什麼事,都能一下子如願以償,用不著像達·芬奇那樣天天畫雞蛋苦苦地做單調乏味的努力,用不著一點點地積累經驗,用不著總費多少時間鍛煉基本功。這種想法,終將你拋向失敗之穀底,不堪回首。
上天就是這樣捉弄人,你越希望即刻如願的,越難以即刻如願。成功,不是直線,而是曲線。成功,是一個緩慢的積累過程,緩慢的學習過程。攀登珠穆朗瑪峰,需要從腳下第一步開始,沒有一下子就能躍上山頂取得成功的。
合不合適穿上鞋子才知道
“穿上鞋子才知道哪裏夾腳。”當你有了夢想,有了目標,有了可以執行的計劃,那就可以行動了。世界是不會停下來等你的,“萬事俱備”的苛刻條件也隻是偶然才會出現。沒有行動,很多缺失的盲點和被忽略的問題便不會出現。先行動起來,在行動中逐步去檢驗去完善。
許多人做事都有這樣的習慣:不到“萬無一失”不行動,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周密的計劃隻不過是一個拖延或不想行動的借口。
首先,我們樹立的生活上和工作中的目標,絕大部分都不是“生死攸關”的大計劃,即使貿然行動,也不會有什麼大不了的嚴重後果發生。
其次,既然目標是對未來的設計,那就必定存在許多我們把握不準的因素,比如:“我所設定的目標真的適合自己嗎?”“這個目標的可行性如何?”“中間如果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我該如何處理?”等等——隻有行動才是最好的檢驗師。
“穿上鞋子才知道哪裏夾腳。”當你有了夢想,有了目標,有了可以執行的計劃,那就可以行動了。世界是不會停下來等你的,“萬事俱備”的苛刻條件也隻是偶然才會出現。沒有行動,很多缺失的盲點和被忽略的問題便不會出現。先行動起來,在行動中逐步去檢驗去完善。
1921年6月2日,無線電通信誕生整整25周年。美國《紐約時報》對這一曆史性的發明,發表了一篇簡短的評論,其中有這樣一句話,現在人們每年接收的信息是25年前的25倍。
對這一消息,當時在美國至少有16個人做出了敏銳的反應,那就是——創辦一份文摘性刊物。
在三個月時間裏,16位有先見之明的人士不約而同地到銀行存了500美元的法定資本金,並領取了執照。然而當他們到郵政部門辦理相關發行手續時卻被告知,該類刊物的征訂和發行暫時不能代理,如需代理,至少要等到第二年的中期選舉以後。
得到這一答複,16人中的15人為了免交執業稅,向新聞出版管理部門遞交了暫緩執業的申請,隻有一位叫德威特·華萊士的年輕人沒有理睬這一套。他回到暫住地,和他的未婚妻一起糊了2000個信封,裝上征訂單寄了出去。
在世界郵政史上,這2000個信函也許根本不算什麼,然而,對世界出版史而言,一個奇跡卻由此誕生了!到20世紀末,德威特·華萊士夫婦所創辦的這份文摘刊物——《讀者文摘》,已擁有19種文字、48個版本,發行範圍覆蓋到127個國家和地區,訂戶1.1億,年收入5億美元,在美國百強期刊排行榜上,幾十年來一直位居第一。
曆史和現實的經驗告訴我們,橫衝直撞比起坐以待斃要高明得多。橫衝直撞可能會遭遇頭破血流,也有可能就此殺出一條血路,但坐以待斃卻是必死無疑。德威特·華萊士的成功,就是在條件還未完全成熟的狀況下,先發製人,采取行動,才取得了決勝權。
毛澤東也曾提倡過要“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如果事關重大而又不夠條件讓你從頭學起,那就先行動起來。在行動中學習,就算付一些“學費”也無所謂,“吃一塹,長一智”,碰壁或失敗未必就是壞事。
隻在岸邊觀望的人永遠學不會遊泳,隻會趴在地上的人也永遠學不會摔跤。成功沒有秘訣,就是在行動中嚐試,犯錯,再嚐試,再改進……直到成功。有的人成功了,隻因為他們比我們犯了更多的錯誤,遭受了更多的失敗而已。
一位鄰居問農夫:“你種了麥子沒有?”
農夫回答:“沒有,我擔心天不下雨。”
鄰居又問:“那你種棉花了嗎?”
農夫說:“沒有,我擔心蟲子吃了棉花。”
於是,鄰居再次問道:“那你種了什麼呢?”
農夫說:“什麼也沒種,我要確保安全。”
行動是伴隨著冒險而來的,行動越大,相應的風險也越大,正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要想看到更奇特的風景,當然得攀爬上最危險的高峰。
同樣的,成功路上也是風險處處,每一個決策、每一次行動都要冒可能失敗的風險,但就像達爾文說得那樣:“幸運喜歡照顧勇敢的人。”危險和希望並存,倘若你要創一番驚人的業績,必先有敢於冒險的勇氣。
一個不敢冒任何風險的人,當然也不敢采取任何行動,就像那位農夫一樣,為了確保安全什麼作物都沒有種,到頭來,注定是什麼都沒有。
不願意冒風險的人不敢隨意發笑,因為他們怕冒愚蠢的風險,不敢哭,因為害怕冒別人恥笑的風險;不敢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因為要冒被牽連的風險;不敢暴露感情,因為要冒露出真實麵目的風險;不敢愛,因為要冒不被愛的風險;不敢希望,因為要冒失望的風險;也不敢嚐試,因為要冒失敗的風險……不願冒風險的人,他們能做些什麼呢?
聽過一個關於鴕鳥的故事,說是它們在遇到危險的時候,習慣於把自己的頭藏在沙土中以獲得心靈上的解脫,而不敢冒險一搏。這是本能的反應,無論是鴕鳥還是人類,在內心深處總會殘存著一種逃避和找尋安慰的想法。但是更多的人明白,不是東風壓倒西風,便是西風壓倒東風,困難和風險也是欺軟怕硬的,你弱他就強,你強他就弱。我們必須學會冒險,因為人的一生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次探險,如果不主動迎接風險的挑戰,便隻能被動地等待風險的降臨和侵襲;唯有麵對危機和困難勇於嚐試,才會激起更高更強的決心和勇氣。
經曆內戰與災荒時期的蘇聯急需救援物資,特別是糧食。哈默本來可以拿著聽診器,坐在清潔的醫院裏,不愁吃穿地安穩度過。但他厭惡這種生活,在他眼裏,似乎那些未被人們認識的地方,才是值得自己去冒險,去幹一番事業的“戰場”。
於是,他做出一般人認為是發了瘋的抉擇——他踏上了被西方描繪成地獄似的可怕的蘇聯。當時,蘇聯被內戰、外國軍事幹涉和封鎖弄得經濟崩潰,人民生活十分困難,霍亂、斑疹、傷寒等傳染病和饑荒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生命。雖然當時政府采取了一些決策來吸引外資、重建蘇聯經濟,但很多西方人士仍對蘇聯充滿了偏見和仇視,到蘇聯經商、投資辦企業更是被稱作“到月球去探險”。
哈默心裏當然也知道這一點,但風險大,其利潤必然也大,這個“險”值得一冒。於是哈默在飽嚐了大西洋中航行暈船之苦之後,終於乘火車進入了蘇聯。
沿途景象慘不忍睹:霍亂、傷寒等傳染病流行,城市和鄉村到處是無人收殮的屍體,專吃腐屍爛肉的飛禽在人的頭頂上盤旋。
哈默痛苦地閉上眼睛,但商人精明的頭腦告訴他:被災荒困擾著的蘇聯目前最急需的是糧食。他又想到這時美國糧食大豐收,價格早已慘跌到每蒲式耳一美元,農民寧肯把糧食燒掉,也不願以這樣的低價送到市場出售——而蘇聯這裏有的是美國需要的、可以交換糧食的毛皮、白金、綠寶石。如果能夠讓雙方交換,豈不兩全其美?
從一次蘇維埃緊急會議上,哈默獲悉:蘇聯至少需要100萬蒲式耳的小麥才能使烏拉爾山區的饑民度過災荒。機不可失,哈默立刻向蘇聯官員建議,要從美國運來糧食以換取蘇聯的貨物。很快,雙方便達成了協議,初戰告捷。不久之後,哈默成了第一個在蘇聯經營租讓企業的美國人,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收益也越來越多。
其實,無論古今還是中外,成功者和普通人之間並沒有太大差別,區別之一便是前者敢於走常人不敢走的路。人生能有幾回搏,該嚐試時且嚐試。沒有積極的嚐試,就難有新事物的出現;沒有無畏的冒險,就難有探險後的宏偉奇景。
有人說,所謂危機,就是“危險”+“機會”。沒有冒險精神,便難有和成功相會的機緣。就像哈默那樣,在常人眼中,他“不太正常”地一腳從天堂踩進地獄,不受世人所理解;而事實證明,在勇冒風險的過程中,哈默將自己平淡的生活變成激動人心的“探險經曆”,這種經曆雖然會不斷向你提出挑戰,給予你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但與此同時,它也會不斷嘉獎你,給予你源源不斷的財富和成功,這正是人生的一大樂趣。
冒險是對完全陌生領域的涉足,是對完全沒有把握事情的嚐試,雖然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想要成就大事,又怎能畏懼冒險,誠惶誠恐呢?
成功離不開對新鮮事物的冒險嚐試,生活中最大的危險就是不冒任何風險。冒險精神的核心,就是要你行動、趕快行動、馬上行動。當風險與機遇並存的時候,有誌者或許已經冒著風險在行動了;若不然,待你觀望清楚,機遇明顯之際,那裏也許早已人滿為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