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鼓勵人心1(1 / 3)

第四章 鼓勵人心1

真誠的鼓勵和讚揚就像春天明媚的陽光,給人以溫暖和激情,能使失敗變成前進的動力,亦能為成功的大廈添磚加瓦,使心與心的距離拉近。

在交際中適時鼓勵他人,用真誠的心感動他人也是一種藝術。鼓勵的方法有許多種:

1鼓勵別人時應自信、誠懇,使對方認同、信任、依賴,這樣鼓勵才能達到變好的效果。社要表現在談話過程中。你應當顯得神態安詳,言語肯定,表現出有把握解決問題的決心。如果自己都對這悠揚事情沒有把握,就談不上去激勵他人了。此外,要對其表示同情和理解,而憐憫則會令人難以接受,悲哀失望。

2適當的駁論是掃清障礙的有力武器。需要鼓勵的人往往抱守一個固有的觀念而不願放棄。比如一個不求上進的人,他固執地認為自己就是不行,自己就是比別人差,天生就不如別人。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讓他明白:大家是平等的,沒有誰比誰差多少。關鍵看後天的努力。隻有先掃除了這一心理障礙,才能有效地進行第二步鼓勵。

3比“差”產生信心。當一個人為了某件事傷心欲絕時,告訴他還有比他最悲慘的人,以此達到“心理平衡”,減少傷心。人的心理往往是這樣的,喜歡與他的“攀比”。好事情上要比一比,壞事情也要比一比,當然是比誰受的傷害程度輕,雖然這裏麵可能會有人感到“興災樂禍”,但主要的是以此減輕他的心理壓力,安慰他,勸導他。

一個小青年因為失戀痛不欲生,別人如何勸慰他,什麼“天涯何處無芳草”,“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都無法令他回心轉意。他的母親斥責他:“為什麼因為這件小事就想不開。當時你父親去逝,我承受了巨大的艱苦。為了你我堅強的活下來,為什麼你要輕易結束生命?”他母親又細細地敘述當初她的心情,終於令兒子回心轉意。

4用實例激發希望。空洞的說教往往會引起絕大多數失望者的反感和苦笑,但用事實說話,會使他們看到希望,奮發圖強。所以用切身體驗和身邊實例去激勵他人,比豪言壯語或空洞口號好得多。

5展示希望。使被鼓勵者更加清晰地看到希望,經此建立信心,激發行動的意念。

一們著名的小提琴家,一心一意想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的小提琴家。可是由於小孩生性好動,總不耐煩每天枯燥的練琴。於是這位父親對兒子說:“親愛的,你想以後成為聞名世界的小提琴演奏家嗎?”

“當然了,我做夢都在想。我也堅信將來會實現這個願望。”兒子回答。

於是他的父親微笑著對他說:“既然有這麼偉大的願望,為什麼不付諸行動呢?每天練琴如三心二意是永遠也不會實現你的小提琴家夢的。”

從那以後兒子便開始認真地練琴,為自己的夢想而不斷努力。

毛病點撥:總之,鼓勵人看似簡單,要達到好的效果還是要動一番腦筋的。

鼓動藝術

在集體中,如果缺乏這樣一個給大家鼓勵、希望的人,也許整個集體會像一團散沙,大家各行其是,沒有共同的目標,沒有凝聚力。

鼓勵和鼓動是有所區別的。在一個群體中,為了某項活動或集體事業的成功,常常需要做好宣傳鼓動工作。

1擇時鼓動法。合理掌握時機,適時鼓動,做好宣傳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使處於抑製狀態的人精神振奮,並可以使這種興奮狀態持久不衰。

2奇語鼓動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做鼓動工作同樣如此。一般的口號,人們司空見慣,因而不會產生太大的鼓動作用,隻有妙趣橫生,出人意料的奇言妙語,才能產生強烈的刺激作用。

1938年秋,馮玉祥將軍在湖南益陽縣給幾萬名老百姓作了一次別開生麵的演說。他讓一名士兵扛了棵小樹,左手握著小樹,右手托著一個草編的鳥窩。把它放在樹叉上,再以鳥窩裏掏出幾隻蛋來。他把樹比作“國”,把窩比作“家”,把蛋比作“生命”,把握住小樹的手比作捍衛國家的人,莊重嚴肅地說:“我們的祖國遭到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要用自己的雙手來保衛她,那就是要起來抗日。如果不抗日;……”邊說邊把手一鬆,樹倒了,窩摔了,蛋也砸了。

這種演出實際效果就很好,巧妙地用比喻形象說明國家與小家,國家與民眾的關係,使老百姓懂得不抗日,就會導致亡國、亡家、亡命的結果。

3真情鼓動法。以情動人,以情感人,用富有真情實感的語言、行動去感動他人,激勵他人,常常話語雖少,卻勝過千言萬語。

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中,因為康生大搞極左路線,一大批同誌蒙冤受整,黨中央很快發現了極左傾向,及時糾正,在澄清是非的基礎上,毛澤東同誌代表黨中央,在延安大禮堂向這些同誌公開致歉。會議一開始,毛澤東同誌首先代表黨中央承擔了責任,脫帽肅立,會場浠噓聲一時回起。毛澤東同誌本來要講一番勉勵大家的話,要大家放下思想包袱,解脫精神枷鎖,重新以火熱的情懷投入革命鬥爭。但麵對這樣的局麵,他如何開口講話呢?他捧起帽子,低沉地說:“看來今天當著大家的麵,我這個帽子戴不起來了。”一句話重情長的話,似春風一樣立即傳遍全場。最先是前排的同誌鼓起掌來,刹時會場掌聲雷動,長久的掌聲似春雷一樣掃除了積壓在每個同誌心頭的陰霾,會場立即振作起來,毛澤東同誌在活躍的氣氛中成功地完成了講話。

如果毛澤東同誌不先以情動人,改變會場氣氛,達到領袖與群眾心與心的交流,以後的講話就不會如此深入人心了。

4目標鼓動法。進行鼓動時,為其樹立一個目標,使他為了這一目標與堅持不懈。

比如某班參加樣技長跑比賽。老師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製定“勇奪第一”的目標,這個目標,是個壓力,也是個動力。為了它,全班上下一條心,互幫互助,發揚奮勇拚搏的精神,終於贏得第一名。

5氣勢鼓動法。這種鼓動法據說在夏禹、商湯、周武王時就已有之。後來這一方法常用於軍事上及春他具有一定規模的活動上。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周恩來同誌受黨中央委托,親赴西安,促成和平解決。當時張學良,楊虎城手下的軍官非常衝動,主張殺掉蔣介石。麵對那些異常憤怒,言詞激烈的軍官,周恩來同誌劈頭就提出幾個問題:“殺他還不容易,一句話就行了!可是,殺了他以後怎麼辦?局勢會怎麼樣?日本人會怎麼樣?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會怎麼樣?各位想過嗎?”

周恩來同誌一連五個發問,立即使憤怒的軍人平靜下來。接著周恩來同誌又開導他們:“這次抓了蔣介石,不同於十月革命逮住了克倫斯基,不同於骨鐵盧打垮拿破侖。前者是革命勝利的結果,後者是拿破侖軍事的失敗。現在呢,雖然抓了蔣介石,可並沒有消滅他的實力。在全國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動下,加上英美也主張和平解決西安。所以迫蔣抗日是可能的。我們要愛國,就要從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考慮,不計較個人的私仇。”

毛病點撥:周恩來同誌的這番話,有理有據,有氣勢。連用幾個疑問就震住了那些激動的軍官。再發表一段氣勢不凡的演說闡明自己的觀點,給人以震懾力。

如何令他的眉毛自燃

讚美絕對是一門藝術中的藝術。無論雙方是事業有成也好,平庸無名也好,隻要二人自尊心、自強心、責任心交彙在一起。

雙方交流時最關鍵的就是要找到彼此的共同點與相似點。多去問問對方的興趣,愛好,這裏去了解對方,而也使對方了解自己,從二人的共同愛好,興趣中拉近彼此的關係,增進他對你的好感。

所畏“酒逢知己千杯少”,無論你們身在何處話題都不要偏離開二人的共同點上,表現出你們意氣相投,無話不談,使二人都感覺到那種息息相關的感覺,這就是讚美獲取成功的前奏曲了。交流雙方是陌生人也好,稍有認識也好隻要不忘記你們也許會有相同的興趣、愛好、性格甚至閱曆,不斷地去挖掘它,偵破它,最終攻破對方心裏的防衛線,你的讚美已算成功一半了。

不如舉個例子瞧瞧。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岩鬆就很會利用“存同”這個方法來進行采訪。一次,他到一位老學者家坦克去進行采訪,而這時老學者正臥病在床,對白岩鬆的到來甚是冷淡更是無心理睬對自己的采訪。而對這種情況白岩鬆機智地提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就是請老學者談一談毛主席接見紅衛兵時他的鞋子被擠掉一事。老學者萬萬沒想到,竟有人對此事有所聞,而又如此感興趣,就連談了好幾個小時,而後又積極合作,順利地完成了這次采訪。

在這裏,白岩鬆並沒有像一般人那樣為了討好老學者就盲目地去讚美他們過人之處,而是巧妙地利用了這位老學者的這段引以為自豪的人生經曆作為切入點,進行了間接的,但卻更能吸引人的讚美法。或許,你會問這怎麼能算是’存同”的讚美法呢?你好好想一下,當你聽慣了所有讚美你業績的人的讚美,而你又從不覺得與之有何相同思想時,你還會對此人的讚美有所好感嗎?白岩鬆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提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意料之外的,而又恰恰能表現出他與老學者有相同思想的剖這就是他的采訪能順利完成的奧妙所在。怎麼樣,“存同”是否有意想不到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