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對人的事業發展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但這是不是說,某一種性格的人就有希望成功,另一種性格的人沒有希望、沒有前途了呢?不盡然。因為世界上沒有單一性格的人,每一個人的性格結構都是豐富多彩的,關鍵是如何挖掘利用其積極的一麵,克服其消極的一麵;而且,世界上的職業也是豐富多彩的,需要不同性格的人去從事。
總之,對性格在事業成功中的作用,既要重視,又不可過分誇大。成功的因素多種多樣,性格不過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性格塑造人生
既然腦部的可塑性是一輩子都存在的,那麼,人的性格的可塑性也是一輩子都存在的。那麼,為了達到成功的目標,我們完全可以不斷完善乃至重塑自己的性格。
對於與生俱來的性格又該如何對待?一個天性多變或極度害羞的人,又該如何改變其對外界的反應?這些問題都屬於性格的範疇,可以說每個人都有他最偏好的情緒類別,這是與生俱來的,是促使你的人生朝某一方向發展的天賦條件。問題是這種先天決定的情緒傾向是否可以通過經驗加以改變。事實與實驗證明,生物基因決定的情緒類型是可以改變的。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傑若米·凱根認為不同的性格之間可以轉換。
凱根發現過度敏感與膽小的孩子長大後較害羞,他觀察有15%~20%的嬰兒對任何不熟悉的事物都會表現出羞怯,不願接觸新的動物或地方,這些孩子在其他方麵也較為敏感,譬如說比較容易愧疚與自責。有些孩子甚至在社交場合完全不知所措,長大後對公開演說或表演有異乎尋常的恐懼。
這種性格似乎天生就對任何壓力較易產生反應,一項針對中年婦女的研究發現,童年極害羞的人比外向的人易感到恐懼、憂慮、愧疚,也較易產生與壓力有關的疾病,如偏頭痛、腸胃不適等。
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樂天達觀,有些人則生性陰鬱。這種區別似乎與人的大腦前額葉左右邊的活動有關,經研究發現活動量左邊大於右邊的人生性較樂觀,對人或人生的看法偏向光明麵,遇到挫折也能很快站起來。右邊活動量較大的人則易落入負麵陰鬱的情緒,容易被困境擊倒,常因無法擺脫煩惱而苦惱,常將微不足道的小事誇大成恐怖的大災難,容易緊張及情緒化,認為世界充滿了挫折與潛在的危險。
舉例來說,有項實驗是請參加者觀看兩段短片,一段是有趣的:猩猩洗澡、小狗玩耍之類。一段比較不愉快,如教導護士手術過程等一些可怕的細節。結果憂鬱型的人看了有趣的短片隻覺得稍微有趣,對另一則短片中傷口流血的畫麵卻感到極度恐懼與厭惡。反之,樂天型的人對手術短片隻有些微的反應,對有趣的畫麵則表現出強烈的快樂。
即使這些基本性格在出生時或出生不久既已決定,但並不表示性格取向並不可以改變。雖然童年時期所受的情緒教育對性格有深遠的影響,可使天賦傾向強化或減弱,但是,兒童腦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童年的經驗對神經路徑的形成可產生一生的影響。
所以,害羞的小孩長大後不見得都是害羞的。關鍵就在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到何種情緒模式。
隨著年齡漸長,性格的取向會發生很大的改變,這主要取決於他的生活、家庭、社會交往環境。研究發現有些孩子5歲時被分類為害羞型,但在11歲時卻能擺脫害羞,因為社交能力使他們在建立友誼時能不斷有收獲。雖然這些孩子與新夥伴談話時會顯得小心翼翼,但隻要跨出第一步,就能展現出其迷人的個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無數次的成功經驗將使害羞的孩子愈來愈自信。
由此顯示與生俱來的性格也可做某種程度的改變,害羞或其他性格也許是與生俱來的,但並不表示我們就必須劃地自限,即使是基因的限製也有回旋的空間。基因並不是決定行為的唯一因素,環境與成長經驗將左右天性的展現方式。情感能力隻要有適當的學習便可改善,這是因為人腦是會成長的有機體。
人腦當然不是一生下來就定型了,而是終其一生不斷成長,而成長最快的時期是童年。我們出生時神經細胞比成人後還多,然而經過裁剪使得腦部傳遞的信息更清晰精確。這是個不斷快進的過程,新的聯結可在數小時或數日內完成。
關於經驗對腦部成長的影響,神經科學家俊斯頓與大衛。胡柏以貓和猴子為實驗對象,這兩種動物的神經腱的發展,以出生幾個月為關鍵期。如果在這段時期將一隻眼蒙住,這隻眼的神經腱就會減少,而睜開的那隻眼睛則會增加。這段時期過後將眼罩拿掉,蒙住的那隻眼睛雖然沒什麼問題,在功能上等於是瞎了,因為該眼通往皮質的路徑太少,無法對眼睛接收的信息做解讀。
人類視覺功能的關鍵成熟期則是7歲以前,這段時間小孩的眼睛即使隻被蒙住幾個星期,也會造成視力的損傷。如果蒙住的時間長達數月,以後即使再打開,觀看細物的視力也會受損。
另一個有力的證明是兩隻老鼠的實驗。一隻老鼠住在較寬敞的籠子,有梯子輪子等多種遊樂設施。另一隻老鼠住在狹小而且空無一物的籠子裏。幾個月後,大籠子裏的老鼠發展出極複雜的神經網路,相比較之下小籠子裏的老鼠神經路徑顯得稀疏多了,自然,前者走迷宮的本領也比後者高明許多。
心理治療其實就是有係統的重新學習情感表現,也是經驗可以改變情感模式與重塑腦部動作的明證。我們知道最常見的一種強迫行為是不斷洗手。檢查發現,這類患者前額葉活動量大於常人,被研究的患者一半接受標準藥物治療(百憂解),一半接受行為治療。後者是有係統地讓患者麵對偏執或強迫情境但不得實際去做,譬如說讓有強迫洗手行為的患者站在洗手台前,但不準洗手。同時讓他們學著質疑促發強迫行為的恐懼感,如不洗手就會得病死亡等,經過幾個月的練習後,強迫行為漸漸消除,效果和服藥並無二致。
在所有動物中,人腦發育到完全成熟所需的時間最長。人腦各部分在童年期的發育速度不同,青春期則是整個腦部進行裁剪的重要階段。攸關情緒功能的部位成熟的速度最緩慢,感覺區在幼年期就已成熟,邊緣係統在青春期以前發育成熟,而掌控自我控製、理解力、技巧反應的中樞額葉,卻一直到17~19歲還在發育。
其實,腦部的可塑性是一輩子都存在的,隻不過沒有童年那麼顯著。所有的學習經驗都是腦部的改變,神經聯結的強化。隻要假以持續的努力,情緒習慣是一輩子都具可塑性的,甚至連神經係統都可改變。
既然腦部的可塑性是一輩子都存在的,那麼,人的性格的可塑性也是一輩子都存在的。那麼,為了達到成功的目標,我們完全可以不斷完善乃至重塑自己的性格。
好性格是磨礪出來的
自我修養在個人性格的發展過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它是教育的補充力量,也是良好性格的發展方向。玉不琢,不成器。一個人的性格,不經過認真的自我修養,不可能自然而然地達到優良高尚的境界。
1.修補成就完美
每年12月1日,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前麵的廣場,都會舉辦一個為聖誕樹點燈的儀式。
碩大的聖誕樹無比完美。據說它們都是從賓夕法尼亞州的千萬棵巨大的杉樹中挑造出來的。
一位畫家,深深地被聖誕樹的完美吸引了,他帶領著自己所有的學生去寫生。
“老師,你以為那巨大的聖誕樹真的那樣完美嗎?”一個中年女學生神秘地笑道。
畫家很奇怪:“千挑萬選,還能不完美嗎?”
“多好的樹都有缺陷,都會缺枝子、少葉子,我丈夫在那裏當木工,是他用其他枝子補上去,這些聖誕樹才能這樣完美啊!”
畫家恍然大悟:一切完美都源自修補。世上的每個人無論他多偉大、多有名,都不過是那樣一棵需要不斷修補的樹……任何性格,都是在不斷的修補中日臻完美;任何人,都是在不斷打磨中,錘煉成才的。
使用同一種材料,一個人可能會建成宮殿,一個人可能會築成茅舍,一個人可能會建成倉庫,一個人可能會建成別墅。同樣是紅磚和水泥,建築師可以把它們建造成不同的東西。人的良好性格也在於自我創造。不經過一番努力,良好的性格也不會自發地形成。它需要經過不斷的自我審視、自我約束、自我節製的訓練。正是這種不斷的努力,才會使人感到振奮,令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