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看箭的確是秦朝的製式。”楊硯卿說道。
舒易笑道:“怎麼,到現在還懷疑我們四人找的地方不對嗎?”
“那倒不是,隻是這箭射出來的程度很明顯,箭來的時候看不清楚,恐怕還在前方百米。” 楊硯卿說道:“射是周代時的‘六藝’之一,也是古代最強大的攻擊手段之一。早時的貴族,如果家中生下男孩,都要向天地四方射出六箭,以示男子所要征服的世界,足見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東周時期複合技術的普及大大增加了弓身可儲存的勢能,使人在生理結構容許的拉程內,能將更多力量轉化給弓身,射出更快更遠之箭。古人超常的膂力令人驚詫,精銳射手竟能拉開七十公斤的強弓,估計有效射程應在五十到七十米之間,最遠射程更是數倍之多。”
舒易說道:“這裏還不是秦皇地宮,隻是,到了前麵還有些玄妙。”
“玄妙在哪裏?”楊硯卿問道。
“當年我們過了這裏,前方就再無去路。”舒易說道,就在牆上摸索起來,居然摸到了兩個火把:“這是我們當年留下來的,弄一下還能用。”
火把的光比手電的光更亮,眼前變得清楚開闊起來,地上厚實的灰塵顯示,近期無人來過,舒易舒了一口氣:“小心一點吧。”
再往前走,果然如舒易所說,一道牆擋在眾人麵前,再沒有去路,楊硯卿突然恍然過來:“難道是障眼法?”
“沒錯,我們也是頭一次見。”舒易說道:“當年還好有大哥在,沒有被擋在這一關口,順利地過關,如今,要靠你了。”
這堵牆正是發射弓弩過來的地方,楊硯卿說道:“所謂的障眼法是陰陽術中的極致,將虛無幻化作實像,看似存在,其實不存在,至於破解的方法,《氣運錄》裏倒是提到過,不過,我這也是第一次嚐試。”
舒易說道:“大膽一試,你是大哥的孫子,還能差到哪裏去?”
楊硯卿咬破自己的手指,在牆上畫了一個血八卦,嘴裏還念念有詞,其餘人隻覺得眼前一黑,再睜開眼,左右各出現了一條墓道,正中間的牆體依然存在,楊硯卿睜開眼睛,隻覺得慶幸不已:“《氣運錄》言,破障眼法需要的道法必須精湛,否則,無法破解虛境不說,還會傷到自己的元氣,輕則吐血,重則身亡。”
齊石倒抽了一口氣:“還好,到底是我大哥。”
吳老六說道:“就是你會拍馬。”
舒易顧不得插科打諢,說道:“你們看看,現在一共有兩條墓道,足有八米高,據說秦陵的封土有八米高,當時來到這裏,我們四人都是興奮不已,覺得已經接近秦陵地宮。”
“秦皇為防止盜陵,又山為陵,低則八米,高則三十米。”齊石說道:“這在南北兩派,是最通用的說法,對不對,老六?”
吳老六點頭道:“沒錯,封土可以用來判斷墓葬的規模和主人的身份,僅是這裏就高達八米,很難不讓人聯想到秦皇陵,四位前輩的猜想並不過分。”
舒易笑道:“可是其後的發展卻超乎我們的預料,我們讓封土給騙了。”
這所謂的封土,其實就是俗稱的墳頭,東周以前的墓葬並沒有封土,古人自從迷信靈魂以後,凡事都要先向祖先祈禱,在廟堂禱告總不如直接到墓前禱告好,為了更方便的辨認出祖先墓穴的位置,他們就在墓穴的上麵壘土或種樹為標誌,但後來就變成了顯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標誌。
作為帝王陵來說,封土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封土看上去隻是簡單在地墓葬上堆上土,但內中很有講究,尤其作為帝王陵,一般有三種封土的方式。
第一種是壘土為陵。是早期帝王陵墓封土的一種,叫做方上,就是在帝王的墓穴之上用層夯築,使它成為一個上小下大的方錐體,就像倒扣著的一個鬥,因為它的上部是方形平頂,沒有尖部,所以叫“方上”,也稱“覆鬥”。
第二種是以山為陵,它是利用山的丘峰作為陵墓的墳頭,唐代的帝王陵從一開始就采用了這種形式,安葬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就選擇了長安西北禮泉縣海拔一千多米的九嵕山為墳,鑿山建造。據說這一葬法是長孫皇後提出的,這實際上是李世民自己的主張,借長孫皇後之名提出的,她在為長孫皇後撰寫的碑文上說:“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及為己有,今因九稷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賊盜息心,存沒無累”。說是如此,實際上李世民並非薄葬,而是非常的厚葬。以山為陵,不過是利用人工難以造成的山嶽雄偉的氣勢,以體現帝王氣魄宏大,而且還可以達到防止盜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