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李書福的創業故事1(2 / 3)

其實,現在國內冰箱行業的名牌美的與科龍,當時同樣沒有上國家的定點目錄,但它們還是通過各種辦法堅持生產了。這可能對後來李書福雖然沒有取得轎車生產目錄,卻堅持要通過各種辦法生產汽車是一個推動。

在深圳學習期間,因為裝修宿舍,李書福發現一種進口裝修材料市場前景不錯。隨即返回浙江台州,聯合兄弟開始重新創業,生產這種材料。裝修材料給李書福家族帶來了巨大的成功,直到現在,這份產業每年還有上億元的利潤。

想常人之不敢想,做常人之不敢做,這就是李書福。

1993年李書福去某大型國有摩托車企業參觀考察,看見摩托車產銷兩旺的勢頭,就向該企業老總提出為他們做車輪鋼圈配件。對方一聽,笑道:“這種高技術含量的配件豈是你們民營廠能完成的,該做什麼還做什麼去!”不信邪的李書福憋著一肚子氣回到公司,大膽提出要自己製造摩托車整車。周圍一片反對聲,連他的親兄弟都笑他自不量力:“車禍死了人,有你好看的。搞不好千年砍柴一夜燒。”李書福決心已下,但這次他再次遭遇“紅燈”——沒有摩托車生產許可證,到處求情均以碰壁告終。“北極花”的教訓猶在眼前,吃一塹長一智,他“繞道”以數千萬元的代價收購了浙江臨海一家有生產權的國有郵政摩托車廠,“借船出海”。隻用了7個月的時間,吉利就開發出中國同行一直沒有解決的摩托車覆蓋件模具,並率先研製成功四衝程踏板式發動機。接著又與行業老大嘉陵強強聯合,生產“嘉吉”牌摩托車,不到一年又開發出中國第一輛豪華型踏板式摩托車,很快便替代了日本和台灣的同類摩托車,不僅一直占據國內踏板車銷量龍頭地位,還出口美國、意大利等32個國家和地區。1999年,吉利摩托車產銷43萬輛,實現產值15億元,吉利集團也因此贏得了“踏板摩托車王國”的美譽。李書福敢想敢做、勇於創新的創業路子再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市場上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造轎車是李書福最大的夢想。多年來,他總是在琢磨:作為國民經濟“三駕馬車”之一的汽車業應該有更大的文章可做,而市場上還沒有老百姓買得起的小轎車。1997年,在有了裝潢材料和摩托車所帶來的豐厚利潤作為圓夢的堅強後盾之後,李書福決定殺入家用轎車領域。這在當時是一般民營企業家連想都不敢想的事,再次招致包括一起創業的親兄弟在內的所有人的反對。李書福對他們說:“造汽車沒有什麼神秘的,無非就是四個輪子加一個方向盤再加一個發動機。世界汽車工業已經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技術,完全可以為我所用,隻要有錢,就可以買到技術、買來零配件,請到人,設計出好的產品。我心已決,哪怕傾家蕩產,頭破血流,我也要幹!”

李書福到省裏找相關部門,要求生產汽車,主管官員立刻瞪大了眼睛,好像遇到了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瘋子”。回答當然是否定的。李書福又問,如果不讓搞汽車,可不可以搞汽車實驗?這位官員想了很久才答道:“搞研究是可以的嘛。”得不到主管部門的許可,固執的李書福還是在臨海市征地850畝,打著造摩托車的幌子,籌建吉利豪情汽車工業園區。他的哥哥都說他是在賭命。的確,如果最終拿不到汽車生產權,數億元的投資都將付諸東流。

開弓沒有回頭箭。李書福一次次到北京,奔走呼號;一次次到國家生產主管部門,闡明自己的觀點,他情真意切地說:“請允許民營企業大膽嚐試,允許民營企業做轎車夢,幾十億的投資我們不要國家一分錢,不向銀行貸一分錢,一切代價民營企業自負,不要國家擔風險,請國家給我們一次失敗的機會!”可壯士斷腕般的豪情並沒有融化國家政策的鐵板。好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李書福的夢想柳暗花明,某部下屬的四川一家生產小客車的企業瀕臨倒閉,於是經過多方努力,吉利與之合作成功。對方以目錄、生產權、部分設備等折價入股,吉利投資1400萬元,成立四川吉利波音汽車製造公司。李書福又靠“借腹生子”終於拿到了小客車、麵包車的生產權。

1998年底,第一輛兩廂“吉利豪情”車下線。李書福把“吉利豪情”的市場價定在4.79萬元,成為當時中國最便宜的"電噴車",其優越的性能價格比,得到了眾多家庭購車者的關注,市場需求漸旺。2000年,李書福在寧波投資7億多元,征地1000畝,建立吉利美日工業園,加上此前建立的臨海基地兩大生產基地,初步形成了年產20萬輛汽車的生產能力。

2001年11月9日,吉利集團生產的JL6360輕型客車在國家經貿委發布的中國汽車生產企業產品《公告》上終於榜上有名;2001年12月26日,國家經貿委發布了第七批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吉利集團生產的輕型客車HQ6360、MR6370和三廂式轎車MR7130又名列其中,真正實現了從生產兩廂輕型客車到生產三廂轎車的跨越。這標誌著民營企業成為中國汽車製造業的正規軍,吉利也成為迄今為止中國惟一一家獲得轎車生產資格的民營企業。

同樣,在沒有紅頭文件許可下,李書福創辦了“浙江經濟管理學院”,並又一次取得了合法地位。近10年來,吉利集團經曆了向高校“買”人才,投資千萬元請高校代培人才,直到投資上億元自己辦高校為企業培養人才的“三部曲”。實踐證明,3年前吉利集團投資1.2億元創辦的吉利教育中心,是企業培養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的最佳選擇。

創新之路:無處不在

吉利的創新主要體現在觀念上。李書福認為,中國汽車的價格是畸形的,貴得出奇。作為發展中國家,同國外相比,我們吃的、穿的和用的,幾乎沒有一樣比別人的貴,隻有汽車是個例外。意大利人年收入可買兩三輛車,而在中國,五年省吃儉用也買不下一輛車。這個問題不僅值得反思,而且孕育著發展的機會。汽車說起來複雜,其實就是個機電一體化。如果規模小一點的廠,能生產出大企業生產不出來的低成本、高質量的汽車,就一定會受到市場的追捧,就有自己的生存空間。以吉利的實力顯然沒法與跨國企業和合資企業全麵對抗,那麼還不如先走一步占據他們最沒有競爭力的低端市常於是李書福就提出這樣一個製造理念:建造一個適度規模的汽車生產線,專門生產大汽車公司不願生產、而又是國內普通百姓實現汽車夢迫切需要的那種轎車。也就是說,讓他們少花錢,就能擁有一部屬於自己的轎車。吉利當時就提出設計4萬元左右的轎車,而且還要有空調、音響,功能齊全、性能良好、造型美觀。吉利當前的目標是讓大多數工薪階層能夠用一年收入買1輛車,帶領中國老百姓早日走入轎車消費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