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3 / 3)

3.培養獨立個性,避免盲從。

當對情境不了解或出現認知偏差時,此時的從眾就是“盲從”。像一個抬頭仰天的止鼻血者,招來一群抬頭看天的人的笑話,就是一個對情境不了解而盲從的典型例子,這種例子在生活中舉不勝舉。而學生由於知識和閱曆的不足,更容易由於認知偏差導致盲從,狂熱的“追星族”即是一例。

另外,學生自身個性的不完善也是容易盲從的一個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具有獨立個性、良好自我觀念的人,自我評價較高,自信心較強,具有較強的判斷果斷性,他們的從眾率較低。因此,培養學生獨立的個性和立場獨立性的認知方式有助於避免盲從。

4.教會學生應對消極團體壓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格外看重自己所處的團體,對團體有著很強的信賴感,因此不願違抗團體的意願,但是,這些團體的意願不都是積極的,他們同樣會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消極的團體壓力。許多學生就是因為麵對同伴的消極壓力時不知該如何處理而屈從了,做出錯誤的選擇和行為。當然對同伴說“不”需要勇氣,首先應培養學生有明確的判斷是非的能力,在這個基礎上鼓勵和訓練學生敢於去拒絕,拒絕也需要技巧。所以,在增強學生拒絕的勇氣的同時,還要教給他們如何拒絕。

青少年與父母

他們要麼叛逆,挑釁,尋找快感,要麼反過來,整個兒縮回自己的小天地裏,用“流亡”把自己包起來。這是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麵對自己的身心發生急劇變化時采取的兩種策略。成年人在麵對他們的這種策略時往往束手無策。自從神經學家開始研究青春期少男少女的頭腦以來,他們更加確信,在青春期階段,心理上的衝動要比他們體內的激素更重要。

人腦中的成長推動

這是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附近的“全國精神健康中心”裏的一天:一些青少年懶洋洋地坐在走廊裏,靠玩筆記本和聽MP3打發等候的時間。精神病醫生傑·基德把他們一個接一個叫起來,讓他們躺到一張床上。在美國全國健康中心過去的14年裏,這樣的場麵每周都會有一次。基德用儀器掃描青少年的腦部,14年下來積累了大量的掃描圖片,他通過這些圖片描繪出“青春期”的圖畫。

“人腦在青春期成長得非常迅速,甚至比我們猜想的還要快。”基德說。當成長中的青少年開始懷疑成年人教導他們的關於生活的先見之明,當他們開始對成年人表現得執拗,當他們偷走馬路邊的交通指示牌,口中充滿成年人不能理解的青少年詞彙時,這些現象不僅和青春期的激素有關,而且和青少年麵對的心理社會方麵的挑戰脫不開幹係:他們必須和童年說再見了。當然在青少年腦中發生的變化也居於決定性的位置———負責認知的大腦皮層在青春期成長得非常迅速。

在爭吵中證實自己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情感忽上忽下,就如同一個人在蹦床上跳上跳下。德國兒童心理學家彼得·謝爾形容說,父母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像蹦床的床麵。因為為了能夠尋找自我,青年人必須首先把那些比他們更有權力的,有關係的人震動一次。在他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這些人還曾經保護過他們。

“父母現在不再是榜樣,而是敵手。”心理學家這樣形容父母的角色。

“麻煩”有自己的意義

青少年和父母對抗是不可避免的,雙方都必須經曆和走出這個過程。

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父母根本不可能成為自己孩子的夥伴。他們的任務隻是去做孩子的敵手,然後努力保持冷靜。這樣的衝突很有意義,即使雙方互相不能理解。

心理學家認為,就算青少年不能接受父母的反應,但為了明確自己的位置,他們仍舊需要這樣的經驗。他們的心靈在這一段不平靜的時期內接觸世界,尋找結合點。

這個過程還有一個可笑的後果:自稱平等寬容的父母,突然發現他們對孩子的態度如此“保守”。他們禁不住回憶起自己的父母當初是如何對待他們的。不論是對父母還是孩子,青春期困惑的內容都不是重要的,怎麼樣明確互相的位置才更加值得注意。

父母麵臨兩難挑戰

青春期少年對父母的期望真的是非常矛盾:父母必須阻止,又要放開他們。這樣的危險非常大,如果掌握不了平衡就要壞事。有一些父母對子女毫不遲疑地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不再願意參與其中。

這麼做的後果是致命的。“由青少年自己發起的自我鬥爭結果撲了個空。他們的呼喊、他們的不服從、他們的汙言穢語竟然都遇不到來自父母的任何抵抗。這樣的結果經常使他們采取更加極端的挑釁行為。”

多數青少年能順利長大

處於青春期的人是如此變化莫測,即使是來自“好人家”的孩子也會突然進入警察的視野。

兒童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青春期放縱”。酗酒、吸毒和其他犯罪行為都包括在其中。另外一種相反的行為是“青春期苦行僧”。數百萬青少年靜悄悄地退回到自己的世界中。這些青少年回避和他人的談話,完全漫無目的,毫無計劃地生活。“這會引起憂鬱和自殺的危險。”德國慕尼黑的青少年心理學專家烏爾裏希·迪克邁爾說。

“如果我們繼續研究下去,許多人會大吃一驚,大多數的青少年竟然是能夠順利成長的!”傑·基德說。他還說:“甚至青少年他們自己也會認為其他青少年不負責任,不會和別人交流,可是實際情況和他們想的完全不一樣。”這也意味著:所謂的青春期困惑大部分隻是一個“印象問題”。

孩子長大是父母的痛苦

為什麼許許多多的父母覺得,養育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要比任何其他時候更難?“非常簡單,”威赫爾德說,“因為分別對於父母是最難以忍受的。失去對孩子的控製,受到孩子的質疑,自己的地位被取代,這讓父母承受巨大的痛苦。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父母經曆的變化是最極端的。”

如果一對夫婦的孩子越少,那麼他們經受的變化也越劇烈。因為沒有更多孩子,單個孩子的分量顯得更重,夫婦麵對的後果也會讓他們覺得似乎更加悲慘。

不過有一個固定的規律:父母和孩子的關係越是緊密,那麼他們分離開的“鬥爭”也更加疾風驟雨。“我們這些做父母的人裏麵很少有人意識到離自己的孩子到底有多近。”美國心理學家邁克爾·布萊德利用一本書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這些建議的標題是:《是的,你的孩子瘋了!》。

四個理由讓父母樂觀

青少年真正憂鬱乃至自殺的案例還是少數——隻有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的青少年不得不需要醫生治療。大多數父母都不敢確定,自己的孩子能不能順利度過青春期。所幸的是有不少理由可以讓他們更加自信:

——80%的青少年能夠處理好青春期。

——青春期的精神壓力竟然是對成年人的一種治療。“青少年在青春期總是要犯錯,他們犯的這些錯誤恰恰能夠緩解他們父母將要承受的痛苦——子女和父母的分離。因為分離總是不可避免的。”

——令人吃驚的是,美國科學家的研究證實:青春期期間,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衝突根本不比其他時候更多。惟一肯定的是,他們之間的衝突程度更深。

——很多青少年能夠無聲無息地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且沒有負麵的後果。大約30%的青少年可以悄悄地通過一個新愛好、一次新任務或一個新朋友走上自己的前進道路。最好的情況是,他們能和自己的父母融洽相處。

青春期主要心理特征

(一)成人感與幼稚感並存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長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為活動、思維認識、社會交往等方麵,表現出“成人”的樣式。在心理上,渴望別人把他們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於年齡不夠,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及知識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為上往往盲目性較大,易做傻事、蠢事,帶有明顯的小孩子氣、幼稚性。

(二)有獨立性行為

由於成人感的出現,從而增強了青少年的獨立意識。他們不願受父母過多的照顧或幹預,對一些事物是非曲折的判斷,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意見,有強烈的表現自己意見的願望;對一些事情往往會提出過激之詞。但由於其社會經驗、生活經驗的不足,常常碰壁,又不得不從父母那裏尋找方法、途徑或幫助,再加上經濟上不能獨立,父母的權威作用又迫使他們去依賴父母。

(三)想開放但又自封

青春期的少年需要與同齡人,特別是與異性、與父母平等交往,他們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樣彼此間敞開心靈來相待。但由於每個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們的這種渴求找不到施放的對象,隻好訴說在“日記”裏。這些日記寫下的心裏話,又由於自尊心,不願被他人所知道,於是就形成既想讓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

(四)渴望與異性交往

青春期的少年由於性的發育和成熟,出現了與異性交往的渴求。如喜歡接近異性,想了解性知識,喜歡在異性麵前表現自己,甚至出現朦朧的愛情念頭等。但由於學校、家長和社會輿論的約束、限製,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認識上存在著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現的壓抑的矛盾狀態。

(五)做事帶有衝動性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獨立性、成人感出現的同時,自覺性和自製性也得到了加強,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他們主觀上希望自己能隨時自覺地遵守規則,力盡義務,但客觀上又往往難以較好地控製自己的情感,有時會魯莽行事。

考試焦慮症

考試焦慮又稱為考試恐怖,是指因考試壓力引起的一種心理障礙。主要表現在迎考及考試期間出現過分擔心、緊張、不安、恐懼等複合情緒障礙,還可伴有失眠、消化機能減退、全身不適和植物神經係統功能失調症狀。這種狀態影響考生的思維廣度、深度和錄活性,降低應試的注意力、記憶力,使複習及其考試達不到應有的效果,甚至無法參加考試。有的考生因此反複逃避考試,嚴重者可發展為精神障礙。

一、病例

王X,女,17歲,某省重點高中三年級學生。因臨近高考,出現緊張、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差,在其母親陪同下來到心理谘詢門診。該生出生於教師家庭,自幼受到父母嚴格的教育,倘若考試偶爾失誤,就要受到嚴厲懲罰。從小學起,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特別是進入高中以後,綜合成績排名全年級前三名,學校、家長對她寄予很大的希望。但近一個多月以來,緊張、不安、心煩意亂、失眠,看書複習效率每況愈下,模擬考試成績一次不如一次,老師和家長由關心到埋怨使她痛苦不已,最近經常啼哭或發脾氣,並拒絕上學,拒絕參加高考。心理醫生診斷為考試焦慮並予以心理治療。

二、焦慮與學習的關係

並非所有的焦慮對學習都是有害的。焦慮是一種複合性情緒狀態,包括焦慮反應、過度焦慮和焦慮症等三個由輕到重的層次。焦慮反應是人們對一些即將來臨的緊張事件進行適應時,在主觀上產生的緊張、不安、著急等期待性情緒狀態;焦慮症是神經症的一種,主要特點是緊張、不安等症狀比較嚴重,但對產生這些不適的原因不很明確。考試焦慮介於兩者之間,屬於過度焦慮,其特點是焦慮已明顯地影響正常學習和生活,但患者對引起焦慮的原因十分明確,考試一旦解除,多能迅速恢複。

許多研究業已證明,絕大多數考生在臨考前都有一定程度的緊張或焦慮,它屬於焦慮反應,是正常現象。適度緊張可以維持考生的興奮性,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提高注意力和反應速度等,也就是說,在考試及其準備過程中,維持一定程度的緊張是有必要的。但是,考試焦慮與學習效率並非都是呈正相關的。有人發現,緊張的動機和學習成績呈“倒U形曲線”,即焦慮水平過低、動機過弱不能激起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效率在一定範圍內隨著焦慮的增強而提高,但過強的動機表現為高度焦慮和緊張,反而引起學習效率的降低。這一規律稱之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三、考試焦慮的原因

考試焦慮的產生是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外因來自於學校、家庭和社會;內因與個體的個性、抱負、早年經曆、認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有關。考試焦慮是後天習得的心理障礙,它是個體在不良的教育環境下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數是因為家長和老師有意或無意對小孩的學習提出過高要求,超越了小孩的承受能力並形成了過度的心理壓力。研究表明、考試焦慮與下列因素有關:(1)考試焦慮與能力水平呈負相關,即學習能力相對較弱或學習效果較差者容易產生考試焦慮;(2)考試焦慮與抱負水平呈正相關、即要求自 己成績過高者容易發生;(3)考試焦慮與競爭水平呈正相關,即考試意義越大越易產生;(4)考試焦慮與考試失敗經曆呈正相關,即經曆過重大考試失敗者容易發生;(5)考試焦慮與心理生理狀態呈負相關,即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容易發生,且與生理狀態也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