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2 / 3)

青年初期學生的一般特征

青年初期是指從十四五歲到十七八歲這一時期,大致相當於高中教育階段。這一時期結束的時候,即年滿18歲的時候,青年的身心各方麵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按照我國憲法的規定,年滿18歲的男女青年就可以取得公民的資格,享有公民的權利(如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和履行公民的各種義務,正式擔任保衛祖國的神聖職責。這就是說,青年時期是走向獨立的時期,是一個人開始獨立地決定自己生活道路的時期。

當然,青年時期並不是在18歲的時候就結束了,而是延長到25歲左右,18~25歲,一般稱為青年晚期。青年初期的特點是在少年期發展的基礎上,在新的生活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在高中學習的青年,深切地體驗著自己生活中的各種巨大變化。

首先是學習上的新要求。

青年初期學生的主導活動是學習。但是和少年的學習比較起來,在學習的要求上,顯然有很多不同之處。第一,高中各科學習的內容更加複雜更加高深了,反映著自然、社會和精神現象的有係統的基本規律。這就要求青年的抽象邏輯思維和言語表達能力具有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水平。第二,由於學習內容的複雜性和深刻性,在學習過程中,就要求青年進一步形成獨立思考、獨立工作的能力,發揮更大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第三,高中學生開始係統地學習政治課,並且通過各科教學和其他教育措施,要求青年逐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其次是集體生活中的新的地位。

在高中時期,許多少先隊員加入共青團。共青團是對廣大青年進行共產主義教育的學校,通過它,不斷提高青年的政治覺悟,培養共產主義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使他們逐步在政治上成熟起來。有一部分團員還積極爭取加入共產黨,使自己成為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許多團員還是少先隊的輔導員,因而擔負著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務。

在學校集體中,高中學生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們在學校的各種活動中,要起著一定的模範帶頭作用,要成為低年級同學的榜樣。

此外,高中時期的師生關係也與初中時期不一樣了。高中學生不再將教師看作是父母的化身,教師的權力也不再那麼大。在高中生眼中,一個“理想教師”的身上首先體現出來的是他的個人品質,即“理解”能力、情感反應能力、對人的親切誠摯的態度。也就是說,高中生願意將教師看作是一位年長的朋友,其次才看重教師的職業專門知識和教學質量,最後是其對權力的正確使用。

同時,學校集體也仍然是高中學生結交朋友的最主要的場所。高中生同伴關係的選擇性和穩定性有了一定的發展,並且表現出多樣性的形式:從簡單一起度過時光,到最深刻的自白和自我解剖。他們表現為強烈的希望結交朋友,並建立良好友誼的要求。

高中學生在家庭中的地位也發生顯著的變化。一方麵,青年日益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各種關係,意識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職責。同時,高中生十分強烈地要求獨立支配自己的時間,選擇朋友和度過餘暇的方式等等。另一方麵,父母和成人日益尊重他們的獨立性,要求他們能夠自覺地履行自己的職責。盡管此時父母的榜樣不再像童年時期那樣被絕對地、不加批評地接受,但是好的父母仍舊是高中生重要的行為準則,高中生迫切需要年長者的生活經驗和幫助,他們非常希望把父母看成朋友和參謀。

高中生在集體生活中的新的地位,是他們個性發展的新的動力。

再次是未來生活道路的選擇。

高中生,特別是將近畢業的學生,選擇未來的生活道路,成為他們意識中的重要問題。畢業以後既可能到高校去學習,又可能去參加各種勞動,這就迫使他們不能不去考慮自己未來的誌願。小學和初中的學生也常談到自己未來的誌願,但那多半屬於想象的性質,而高中學生在考慮自己的誌願時,具有更大的現實性和嚴肅性。父母的職業榜樣,個人的智力和能力、需要、動機、努力工作的意願、同伴、教師等都影響著高中生的職業態度和選擇。這種對未來生活道路的選擇,無論是在青年的學習上還是個性發展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最後是生理上的接近成熟。

高中生的身體發育已經逐漸接近成人的水平。他們的身高和成人差不多,骨骼已經全部骨化,肌肉力量在不斷增強,從而提高了從事體力工作的能力。他們在皮質結構和機能方麵已經發育完成,並達到成人的水平;性機能的發育已經成熟,因而進一步意識到兩性關係問題。

所有上述情況,就使青年的自覺性和獨立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因此,父母和教師要尊重和鼓勵他們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發展青年人特有的朝氣和活力。但是應該看到,青年剛剛達到成熟時期,他們的智力水平還是不夠高的,他們看問題往往不全麵,他們的個性傾向還不穩定,因此,在加強青年的自我教育的時候,應該給他們以積極的關懷和指導。

通向子女心靈世界的捷徑

美國一位心理學教授用3年的時間,研究了兩萬名青少年, 研究發現:能夠把日常生活的事情經常向父母傾訴的青少年,較少出現學習成績欠佳或染上吸毒、酗酒等惡習的現象;多數的事實是,孩子滿11歲之前,通常什麼都跟父母說,父母總是他們最先想到的傾訴對象。但是從十二三歲到成年的那幾年裏,情況會變得完全相反,他們會先去找朋友傾訴,然後也許是老師或輔導員,最後才輪得上自己父母。同時,越來越多的父母都感覺到,他們已經很難跟10幾歲的子女進行足夠的溝通。通過眾多教育專家的研究和為人父母者的實踐證明,以下6 種方法是幫助父母消除與子女之間隔閡的好辦法。

一、做一個好聽眾

隨著年齡的增大,許多青少年認為坐下來同父母細訴衷腸是一件很別扭的事。而對於父母來說,必須設法讓子女覺得那樣做是很自然的,其訣竅就是要讓家裏時時有一種“聆聽的氣氛”,這樣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要跟人商談,自然會來找你。要達到這個目的,其中一個好辦法就是經常抽空陪伴孩子並做一個好聽眾,而晚飯是全家共聚的好機會。可惜這一點往往被一些父母忽視。同時,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很少同父母一起吃晚飯。父母如果每天晚飯時肯留心聽兒女說話,會讓兒女覺得自己受重視,而創造這樣的“聆聽氣氛”會很有效。

二、學會與子女平行交談

用平行交談的方法跟青春期的兒女談話往往能引起熱烈的反應。所謂平行交談,即父母與子女一起從事一些普通活動時進行交談,但重點要放在活動上,而不是談話的內容,雙方也不必互相看著。這種談話方式會讓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輕鬆自在,而對父母來說尤其如此。幾乎從事任何活動都能得到這種相處的機會,例如和孩子一起看電視或進行體育活動。一位父親就很會利用這樣的機會:“我常常和14歲的兒子在清晨打羽毛球,那時候我們往往談起某位老師或學校裏發生的某件事情,但都隻是隨便聊聊,不是嚴肅的討論。我發現兒子很喜歡這種形式的談話,從這種活動中我也較好地了解到兒子的情況。”

三、隻做顧問不做“指導員”

有時父母提出的意見即使很好,孩子們也不喜歡,因為他們需要的不是“指導員”,而是顧問——隻會細心地聆聽,協助他們做出抉擇,不是插手來幹預他們的事情而是建議他們改弦更張。要是孩子把事情搞砸了,不宜直接幹預、批評,孩子不喜歡別人指出他們把事情搞得一塌糊塗,更不需要別人教他們如何走出困境。父母應該協助子女仔細檢討這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出叫人拍案叫絕的解決方法。

四、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天地

青少年需要感覺到自己的生活並非完全由父母來控製,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都渴望有自己的空間,父母盡量不要擅入他們的房間,不要讓他們覺得隻有跑到外麵才會有這樣的空間。我的一位同事在這方麵就做得很好,他說:“孩子的房間裏常常擠滿了他的朋友,他們或談天說地,或吃東西,或玩電子遊戲,雖然經常吵吵嚷嚷,但我覺得這並不要緊,因為隻要孩子沒有變壞,很安全就行了。”

當代的青少年越來越渴求有自己的私生活,他們往往因此變得感情冷淡、喜歡獨處,不肯與父母在一起。有些父母被十幾歲的孩子避開或推開會感到很難過,其實這是青春期子女正常的表現,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盡管孩子想避開父母,卻不希望父母也這樣對待他們。

五、把要說的話寫下來

很多專家建議,做父母的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說或可能不中聽的話寫下來。因為把話寫下來,你的話就會顯得很有分量,一般人會認為白紙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有一位美國的母親發現她14歲的女兒已經開始同男孩子約會了,她想向女兒強調性愛可能引起的危險後果,但是每次剛剛開口,女兒就不耐煩地說:“這些我早就知道了。”於是這位母親就寫了封信給女兒,她在信中細說了她的憂慮,還說她知道自己不能對女兒凡事都要過問,然後她把信放在了女兒的床上。女兒一直沒有表示收到過這封信,直到三年後的一天,母女倆正在廚房裏忙著,女兒突然開口說道,她正在等待那個人的出現,因為“那封信影響了我”。

六、不要無所不問

青少年通常不會把很多有關自己的事告訴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這樣,你應該把孩子告訴你的任何事情都視為禮物,加以珍視。曾有一位身為人母的同事,有一天她15歲的女兒回家後就抽抽搭搭地哭泣,但沒有告訴她原因。於是她陪女兒坐在沙發上摟著她,過了一會兒,女兒就走出房間不哭了。那位母親始終不知道女兒為什麼哭,但她明白那一天女兒需要的不是自己的提問而是慰藉。幾年後母女倆談起這件事時,女兒已經記不起哭泣的原因,但是她說她記得當時母親在她身邊,而對女兒來說,母親在身邊才是最為重要的。

對剛剛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進行教育,是一個需要不斷與之進行對話的過程,要不斷地重新調整與孩子間的關係,要進行坦率的溝通。青少年真正需要的是這樣一個引導者:一個成熟而明白事理、在他們需要幫助時,能夠立即伸出雙手援助的人。而對於天下所有為人父母者來說,看著自己的兒女慢慢地成長,並且漸漸地了解他們自己,學會自己解決問題,這就是最大的安慰。

阿西效應

如果你留意觀察班上的同學,你會發現班上很要好的一群男生可能都擁有一套顏色和款式都相同的足球衫,而很要好的一族女生則可能擁有一樣的發式或相同的飾物,這種驚人的相似現象就是從眾效應。確切地說,從眾是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於群體的引導或壓力,而向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

社會心理學家阿西(S.Asch)是對從眾問題研究最為廣泛的一位學者,從眾效應也因他的一個著名實驗又稱為阿西效應,這個實驗就是群體壓力實驗。實驗中有7人作為被試,其中第6人為真正的被試,其餘6人為阿西安排的實驗助手,實驗目的是考察群體壓力對從眾行為的影響。實驗者每次給他們呈現一組卡片,共50組,每組兩張,其中一張畫有一條標準線,另一張畫有三條直線,分別編號為1,2,3,其中一條同標準線一樣長。要求被試判斷,比較線中哪條與標準線一樣長。進行頭兩組判斷時,大家都選擇了同一條比較線,作為第6號的真被試很容易地做出了正確的判斷。在第三組比較時,實驗助手們開始按實驗安排故意做錯誤的判斷,真被試越來越猶豫不決,因為他每次判斷都是在聽了前5個人的判斷之後,他感到很困惑:是該相信自己的判斷呢?還是跟隨大家一起做錯誤的判斷?實驗結果表明:數十名自己獨自判斷時正確率超過99%的被試,跟隨大家一起做出錯誤判斷的總比率占全部反應的37%。75%的被試至少有一次屈從了群體壓力,做了從眾的判斷。

可見,人在麵對群體壓力時普遍存在從眾心理。從眾是個人適應生存的必要方式,從眾可以幫助一個人很快地適應一個陌生的環境,使人迅速地融於一個新的團體中。當一個人的觀念和行為保持與群體和社會主導傾向更多方麵一致時,他的心理與群體和社會是和諧統一的,這種和諧統一有利於保持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因而說從眾對個體的生存具有積極的意義。那麼,在教育中如何利用好人的這種從眾心理呢?

1.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增加團體凝聚力。

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班級氛圍,特別是民主、和諧的班級氛圍,可以增加學生的歸屬感,使學生在情感上感到認同,依賴於這個團體,從而增加了團體的凝聚力。當他們感到自己與集體的關係越密切時,就越願意采取與集體相一致的行為,同時還會自覺地維護集體的形象和利益,從而能自覺地約束自己。

2.樹立積極的輿論導向和行為榜樣。

當一個班級有很好的氛圍時,還需要樹立起積極的輿論導向和行為榜樣。這種導向和榜樣就是無聲的語言,學生在這種導向和群體的壓力下,會自覺地修正自己的言行,使之趨同於一致。如果一個學生仍要堅持違背班級輿論的做法,他就會遭到團體的排斥,甚至是懲罰,使他體驗脫離團體的孤獨和遊離於團體之外的種種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