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羌寨風情(18)成了地道的山村農婦(1 / 1)

寒來暑往,春去秋來,關若雲母子在菩薩山羌寨度過了十二個年頭。

十二年間,關若雲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村農婦。她的頭發在腦後胡亂挽成一個發髻,像羌族婦女一樣用頭巾包起來。她細膩的皮膚失去了最後的光澤,她的臉上溝壑縱橫。她修長而嬌嫩的手變得像桂樹皮一樣粗糙,手掌上磨出了硬硬的厚繭。她的手指關節變得和羌族人一樣粗腫,她的腿腳關節也是,一走路就疼。她不知道她和大多數羌人一樣得了大骨節病,隻以為是幹粗活兒的必然結果。

為了讓她走路方便些,盧鬆石用菩薩山上的雞骨頭木給她削了一個拐杖,盧鬆石自己也有一個,大多數上了年紀的羌寨老人也都有。雞骨頭木質堅硬,而且有彈性,身上疙疙瘩瘩的,就像雞的骨頭。一隻雞骨頭木削的拐杖就足夠陪伴羌族老人下半輩子了。她纖細的腰肢變得像山民們背的背簍一樣粗,挺拔的身材彎曲成了岩壁上被藤條纏繞的枯樹。

她從城裏帶來的衣服早就爛成了索索,她穿上了羌族婦女的粗布衣服。她的腳上常年穿著一雙麻鞋,冬天裹著毛簾子,其餘的時候就光腳穿鞋,腳背上滿是被鋒利的草葉子劃出血口子後結成的黑痂。她看起來已經很老了,五十出頭就像六七十歲的人了。

十二年間,泉水長成了一個健壯的漢子。他的外表也像他的母親一樣羌族化了。他包著羌族漢子的頭巾,穿著羌族漢子的粗布長袍,長袍上套著羊毛背心,腰裏殺著腰帶,腿上裹著綁腿,腳上蹬著麻鞋。他身材高挑,結實有力,他是一把勞動的好手。他和母親在菩薩山東一塊西一塊的開出了六畝荒地,他們學羌民的樣子在溝渠邊種上了稻穀,在山坡上種上了苞穀,在山頂種上了麥子。

春天,他和母親用背簍把牛糞往山上背,夏天,母親割麥,他把捆好的麥個子從山頂上背下來。背麥個子是個力氣活兒,寨子裏最棒的小夥子一趟也隻能背六捆,可他卻能一趟背八捆,甚至十捆。山裏人背麥子隻用一條纖繩和一根一頭尖一頭有槽的木棍。他先把纖繩綁在槽裏,把木棍尖頭朝上豎起來,把麥個子一捆一捆一正一反地從尖頭穿下去,就像穿糖葫蘆。穿夠四捆之後,把纖繩在麥捆上方繞著木棍交叉一下,在這個交叉上方再穿四捆,八捆麥子少說也在一百五十斤以上,八捆麥子穿在木棍上和泉水一般高。背麥子的時候,人要蹲下去,把雙臂從纖繩與麥捆之間穿過去,兩手拽住繩頭,讓纖繩勒緊肩膀,然後往前閃兩下,借助頭頂上方四捆麥捆的忽閃勁,雙腿給勁才能站起來。背著麥子走在下山的羊腸小路上,糖葫蘆一樣的麥捆忽閃忽閃的像船帆,

背一趟下來,肩膀上就會被纖繩勒出兩道鼓起來的血印,脊背上就會被麥芒紮出一片血點子。關若雲看著兒子肩膀上的血印子和滿脊背的血點子,心疼得要命。可是泉水卻不在乎,在羊腸小路上跑得比誰都快,叫得比誰都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