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無論是蘇聯還是東歐共產政權的大多數精英統治者(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除外),都選擇了完全不去動用這龐大的武力。這些人就是放下武力、承認失敗、收拾行李、告老還鄉。戈爾巴喬夫等人所放下的,不隻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攻下的領地,更包括了更早之前由沙皇所征服的波羅的海、烏克蘭、高加索和中亞地區。如果戈爾巴喬夫做的選擇是像塞爾維亞的領導人或是像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決定,後果隻能說讓人不寒而栗。
核子和平
帝國退出後而獨立的國家,顯然對戰事都興趣不大。除了極少數例外,自1945年以來已經不再有入侵並吞其他國家的事情發生。這種征服在過去一向是政治史上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許多偉大的帝國因此建立,大多數過去的統治者和民眾也認為這是曆史的必然。然而,今天世上任何地方都已經不可能再發生像是古羅馬人、蒙古人和土耳其人那些逐鹿天下的事。自1945年以來,沒有任何一個經聯合國承認的獨立國家遭到征服而滅國。雖然小型國際戰爭時而發生,仍有達百萬的民眾在戰事中喪命,但戰爭已經不再是常態。
許多人以為和平是西歐的特色,那裏富裕而民主,戰事完全絕跡,但事實上,和平是先在其他地區發展,最後才傳到了歐洲。所以,像是在南美,最後幾場嚴重的國際戰爭是1941年的秘魯與厄瓜多爾戰爭,以及1932~1935年的玻利維亞與巴拉圭戰爭。而且在這之前,南美在1879~1884年之後就不再有其他嚴重戰事,當時一方是智利,另一方則是玻利維亞和秘魯。
我們可能並不認為阿拉伯世界是個特別和平的地方,但自從阿拉伯國家贏得獨立之後,隻有一次曾經爆發兩國全麵交戰事件(伊拉克於1990年入侵科威特)。確實,邊界衝突層出不窮(像是1970年敘利亞與約旦),多次有國家入侵他國幹涉內政(像是敘利亞入侵黎巴嫩),有許許多多的內戰(像是阿爾及利亞、也門、利比亞),而且政變和叛亂時有所聞。但事實就是,除了海灣戰爭外,阿拉伯國家之間就再也沒有其他全麵的國際戰爭。就算把範圍擴大到整個穆斯林世界,也隻是再增加了兩伊戰爭這個例子。無論是土耳其–伊朗戰爭、巴基斯坦–阿富汗戰爭,或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戰爭,都從來沒有發生。
在非洲,事情遠遠不那麼樂觀。但就算在非洲,大多數衝突也隻是內戰和政變。自從非洲國家在20世紀60和70年代贏得獨立之後,就極少有國家試圖征服彼此、取而代之。
在過去,如果有些相對平靜的年代(像是1871~1914年的歐洲),總是接著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戰事。但這次不同。原因就在於,真正的和平不該隻是“現在沒有戰爭”,而是“不可能發生戰爭”。在過去,全世界從來未曾有過真正的世界和平。像是在1871~1914年間,歐洲各地的戰爭仍然是一觸即發,不管是軍隊、政治家或一般公民也都有這種心理準備。過去所有所謂的和平時期都是如此。國際政治過去的鐵律就說,“任何兩個相鄰的政體,都會有某種可能,讓他們在一年之內向對方宣戰”。像這樣的叢林法則,無論是在19世紀晚期的歐洲、中世紀的歐洲、古代的中國或是古希臘,都同樣大行其道、屢屢成真。如果雅典和斯巴達在公元前450年達成和平,很可能在公元前449年就又再度打了起來。
然而,我們今天已經打破了這個叢林法則。現在有的是真正的和平,而不隻是沒有戰爭。對於大多數的政體來說,都沒有什麼合理可信的情況會在一年之內導致全麵開戰。有什麼可能,會讓德國和法國忽然開戰?中國和日本?巴西和阿根廷?雖然可能會有某些小規模邊界衝突,但現在除非發生了某個世界末日等級的事件,否則幾乎不可能再次爆發傳統的全麵戰爭。如果說明年這個時候,阿根廷裝甲師要一路橫掃到巴西裏約的大門口,而巴西又要地毯式轟炸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可能性隻能說微乎其微。當然,有幾對國家之間仍然可能出現戰爭,像是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裏亞,或是美國和伊朗,但這些隻是例外情況,反而是證實了規則的存在。
當然,未來情況也可能有所改變,到時候回頭來看,就會覺得現在這個想法天真得難以想象。但從曆史的角度來看,現在的天真仍然是件好事。在過去,從來沒有這種四方和平、難以想象戰爭爆發的年代。
目前已經有許多學者發表許多著作和文章,解釋為何現在會有這個令人愉悅的發展,其中大致提出幾項重要因素。首先,戰爭的成本大幅上升。如果說有個最高諾貝爾和平獎,應該把獎頒給羅伯特·奧本海默以及和他一起研發出原子彈的同事。有了核武器之後,超級大國之間如果再開戰,無異等於集體自殺。因此,想要武力征服全球也成了不可能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