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一場永遠的革命(1)(2 / 3)

工業革命不僅為人類帶來了時刻表和生產線的概念,更將這些概念推廣到幾乎所有的人類活動當中。就在工廠用時刻表規範勞工行為之後不久,學校也開始采用了這一套,接著醫院、政府機關,甚至雜貨店也行禮如儀。就算那些沒有生產線和機器的地方,時刻表也成了王道。畢竟,假設工廠是下午5點下班放人,當地的酒吧難道不是應該5:02開門營業最為恰當?

這套時刻表係統的推廣,公共運輸是個關鍵。如果工人得在8:00準時開工,火車或公交車就一定得在7:55分抵達工廠大門。晚了幾分鍾,就可能使產量減少,甚至讓那些不幸遲到的人遭到裁員。在1784年,英國首次出現公布時刻表的馬車載運服務,隻列了幾點出發,而沒有幾點抵達。在當時,英國每個大城小鎮都有不同的時間,與倫敦時間可能有半小時之差。倫敦正午12:00的時候,可能在利物浦是12:20,而在坎特伯裏還隻是11:50。因為當時沒有電話、沒有收音機、沒有電視,也沒有快速的火車,所以沒人知道這些時間不同。而且,又何必在意呢?{105}

英國的第一條商業鐵路在1830年正式啟用,連接利物浦和曼徹斯特。10年後,終於首次公布火車時刻表。因為火車的速度比傳統馬車快上太多,所以各地時間的微小差異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擾。1847年,英國各家火車業者齊聚一堂,研擬同意統一協調所有火車時刻表,一概以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時間為準,而不再遵循利物浦、曼徹斯特、格拉斯哥或任何其他城市的當地時間。在火車業者開了頭之後,越來越多機構跟進這股風潮。最後在1880年,英國政府邁出了前所未有的一步,立法規定全英國的時刻表都必須以格林尼治時間為準。這是史上第一次有國家采取了全國統一的時刻表,要求人民依據人工的時鍾來過生活,而不是依據當地的日升日落周期有所調整。

從這個小小的出發點,後來發展出全球性的時刻表網絡,全球同步的誤差不到一秒。而在廣播媒體上場之後(先是電台,後來則是電視),一方麵人類進入了時刻表的世界,一方麵廣播媒體更成了主要的執行者和傳播者。電台廣播最早的內容之一就是報時用的訊號,通過嗶聲讓偏遠地區的居民或海上的船舶都能據以調整時鍾。後來,電台也發展出每小時播報新聞的習慣。直到現在,新聞廣播開頭的第一條仍然是現在時間,就算戰爭爆發也得放在後麵再報。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國廣播公司的新聞播送到納粹占領下的歐洲地區,而每段新聞廣播的開頭就是大本鍾報時鍾聲的現場直播,可以說正是自由的鍾聲。甚至還有些天才的德國物理學家,居然找出一套方法,隻要靠著鍾聲在廣播中的微小差異,就能判斷倫敦當時的天氣。對德國空軍來說,這可是珍貴無比的戰事情報。等到英國私密情報局也發現了這一點,就不再采用現場直播,而用一組錄音來取代。

為了讓時刻表這套網絡能夠運作順暢,人們開始四處都能見到價格便宜但運行精準的攜帶式時鍾。當時如果是在中東或南美,頂多可能隻有幾個日晷。而在歐洲中世紀的城鎮裏,通常是全城共享一個時鍾:在城鎮的中央廣場建起一座高塔,上麵就有個巨大的時鍾。這些塔鍾幾乎從來沒有準過,但既然城裏也沒有其他的鍾,似乎也就沒什麼關係。而到了現在,任何一個有錢人家的家裏,計時裝置的數量很可能就遠遠超過某個中世紀國家全國上下的數量。現在想知道時間,可以看一下腕上的手表,瞄一眼你的手機,瞧一下床邊的鬧鍾,盯一下廚房的掛鍾,瞟一眼微波爐上的時間,瞥一下你的電視機或DVD機,甚至計算機上的任務欄都會告訴你現在幾點。想要不知道現在幾點,還真是得刻意花上一點功夫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