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資本主義教條(3)(2 / 3)

東印度公司就這樣攻占了一個又一個的島嶼,印度尼西亞群島一大部分都成了他們的殖民地,自此統治印度尼西亞近200年。一直要到1800年,印度尼西亞才改由荷蘭政府統治,在接下來的150年間成為荷蘭這個國家的殖民地。在今天,有人大聲疾呼,認為21世紀的民間企業已經掌握了太多權力。但從現代早期的曆史來看,我們早已看過放縱追求自我利益能到什麼境界。

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洋威風八麵的時候,荷蘭的西印度公司(WIC)也在大西洋大展身手。為了掌控哈德孫河這個重要商業通道,西印度公司在河口的一座小島上開拓了一個殖民地,名為“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這個殖民地不斷遭受美國原住民威脅,英國人也多次入侵,最後在1664年落入英國手中。英國人將這個城市改名“紐約”(New York,即“新約克”,約克為英國郡名)。當時西印度公司曾在殖民地築起一道牆,用來抵禦英國人和美國原住民,這道牆的位置現在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街道:華爾街(Wall Street,直譯為“牆街”)。

隨著17世紀走向尾聲,由於荷蘭人過於自滿、戰爭成本又過於高昂,他們不僅失去了紐約,也無法再維持歐洲金融和帝國引擎的地位。法國和英國成了這個地位的強力競爭對手。一開始,似乎看來法國的贏麵較大,畢竟它麵積大於英國,更富有,人口更多,而且軍隊的規模和經驗也勝出。然而,最後是由英國贏得了金融係統的信任,而法國隻證明自己還不配得到這個地位。歐洲在18世紀爆發了密西西比泡沫事件(Mississippi Bubble),這是當時歐洲最大的金融危機,法國王室也在這次事件中臭名遠播。這個故事同樣也是由一個打算建立帝國的股份公司開始。

在1717年,成立於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Mississippi Company)在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下遊穀地開拓殖民地,新奧爾良(New Orleans)也是在此時開始成形。為了取得這項龐大計劃的資金,這家與路易十五宮廷關係良好的公司便在巴黎證券交易所上市出售股份。公司所有人約翰·勞(John Law)當時身兼法國央行行長,還得到國王任命為主計大臣,大約等於現代的財政部長。在1717年,密西西比河下遊河穀其實大約隻有沼澤和鱷魚,但密西西比公司卻是撒著漫天大謊,把這個地方描述得金銀遍地、無限商機。許多法國貴族、商人和城市裏那些冷漠的中產階級都信了這套謊言,於是密西西比公司股價一飛衝天。公司上市的股價是每股500裏弗(livre)。1719年8月1日,股價漲到每股2750裏弗。8月30日,股價已經飆升到每股4100裏弗;9月4日升上每股5000裏弗。等到12月2日,密西西比公司的股價每股超過10000裏弗大關。當時,整個巴黎街頭洋溢著一種幸福感。民眾賣掉了自己所有的財產,借了大筆的金錢,隻為了能夠購買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每個人都相信自己找到了快速致富的捷徑。

但就在幾天後,開始興起一片恐慌。開始有些股票炒手,意識到這種股價實在太誇張,完全不可能維持。經過他們仔細算計,覺得最好盡快在股價高點脫手。由於市場上的供給量上升,股價應聲下跌。其他投資者見到價格下跌,也想趕快收手離場。就這樣,股票價格持續暴跌,簡直就像一場雪崩。為了穩定股價,法國央行行長(也就是約翰·勞本人)決定買進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但最終還是無以為繼,耗盡了央行所有資金。到了這步田地,法國主計長(仍然是約翰·勞本人)又下令印製更多鈔票,才能繼續購買更多股票。就這樣,整個法國金融體係就成了一個大泡沫。無論約翰·勞的金融操作再怎麼高明,仍然無力回天。密西西比公司的股價從每股10000裏弗大跌至每股1000裏弗,接著更是徹底崩潰,再也沒有任何價值。到了這一刻,法國央行和國庫手中隻有大量如壁紙的股票,再也沒有任何金錢。那些最大的股票炒手多半得以及時脫手,所以幾乎沒有受到什麼傷害。但小型投資人則是傾家蕩產,許多因而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