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低調妥協(4)(3 / 3)

8月份,隨著民主黨大會的臨近以及在選舉中關於福利製度的惡戰即將打響,克林頓必須決定是否簽署主要由共和黨多數提出的第三份福利製度改革議案(希拉裏認為這份議案缺乏很多方麵的保障)。克林頓有些擔心,他的擔心也不無道理:如果他繼續否決這項議案,很可能將失去啟動福利製度改革的機會。

這份最新議案簡單明了地規定接受福利的人是為了工作。同時,議案還規定了5年的福利限製期,這樣將在未來6年裏為聯邦政府節省540億美元的開支。但該議案中特別值得反對的一點是,大多數的合法移民都被取消了福利待遇。批評家們一再要求希拉裏說服克林頓不要簽署這項議案。彼得·埃德爾曼(“健康和人類服務”組織秘書長唐娜·沙拉拉的顧問)認為應當否決這項議案,沙拉拉也持同樣的看法。希拉裏、克林頓和埃德爾曼夫婦都有一個相同的顧慮,那就是這一議案把數以百萬計的兒童,尤其是移民兒童排斥在外。

沙拉拉的反對使希拉裏左右為難。負責總統政府間事務的副助理琳·科特勒與希拉裏和沙拉拉對此事做了討論。她注意到,希拉裏把福利製度改革看成是一件應該首先惠及婦女和兒童的事情。希拉裏說:“為什麼眾多婦女要靠政府救濟生活,而不是通過受教育和政府幫助找到一份工作,從而贏得自尊?”

克林頓一直傾向於通過適當妥協贏得政治鬥爭。但是通過醫療保障改革失敗一事看得出,希拉裏與他不一樣。可不管怎麼說,她也曾接受過不知道妥協的教訓。這很可能是她和克林頓多年以來一起做成一件事情的唯一機會了。這份議案不能說完美,但希拉裏已經越來越傾向於支持它了。後來,許多評論家猜想(有些已經在報道中證實),希拉裏曾經極力阻止克林頓簽署這項法案,並且在他簽署之後大發雷霆,但實際上,她認為簽署這項法案已是大勢所趨。

7月31日,克林頓及其內閣成員召開會議。用喬治·斯蒂芬諾普洛斯的話來說,這是一次討論總統是否應當簽署福利製度改革法案的“最後決定性會議”。莫裏斯堅決地說,如果克林頓不簽署這項法案,他將以3個百分點的劣勢在大選中失敗。斯蒂芬諾普洛斯知道,希拉裏心中希望克林頓否決這項法案。可他感覺到,由於希拉裏“經曆了醫療保障改革的失敗,‘白水案’至今陰魂不散,以及出於政治上審慎和作為妻子不要過多插手總統事務的考慮”,她正嚐試著不去過多考慮這份議案的缺陷。

在8月2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克林頓告訴記者,他將簽署這項法案,並說當前是進行福利製度改革的最佳時機。希拉裏認為,這是福利製度改革“邁出的關鍵的第一步”。她還告訴克林頓應當把這項法案上升為一項法律。盡管她對5年的限製期有些不滿,可她看到了重要的一點:這項法案更多的是鼓勵人們自力更生,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救濟。

在希拉裏的自傳中,她認為這項法案遠不能說是完美無缺,並且承認是政治功利思想使她願意支持這項法案。她覺得,如果這份法案成為一項法律,且由民主黨的政府來實施它,那效果可能會更好。她意識到,如果克林頓第三次否決這項法案,將不僅會使共和黨在11月份的大選中有了借口,而且也會威脅到其他的民主黨候選人。最後,希拉裏和克林頓獲得了福利製度改革的成功。

克林頓夫婦的決定使一個人付出了代價——彼得·埃德爾曼,他在總統簽署這項法案幾周後辭職。多年以來,埃德爾曼夫婦都在刻意回避克林頓夫婦,他們之間的決裂使人感到痛心。希拉裏在其回憶錄裏一再強調,當時,埃德爾曼夫婦的反對意見是中肯和通情達理的。但她同時說,有些時候,出於政治現實要求,隻要不是“原則和價值”上的問題,做出適當妥協是必需的。她成為參議員和總統候選人之後,原來的許多支持者和敵人都看到,她在很多問題上,特別是在伊拉克這一重大問題上確實是這麼做的。

在芝加哥舉行的民主黨大會儼然是克林頓的一場加冕典禮。正如克林頓之前所預料的,鮑勃·多爾被提名為共和黨候選人。那時,美國的經濟狀況也顯示出了強勁勢頭:克林頓上台之後,美國已新增1000萬勞動崗位,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綜合指標為28年來曆史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