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建立規則讓團隊飛奔 第五章 反思維:不一樣的競爭力
第五章 反思維:不一樣的競爭力
現代企業運作有諸多公認的法則,領導者將之奉為圭臬,但成功的經驗未必能夠解決現實問題,反而會導致形式主義和官僚作風。
非常規行動代表的往往是更敏捷的思維方式。當一個靈活的領導者,具備反思維能力,將盡人皆知的道理看得更透徹,以全新的角度開拓陳舊的管理模式,締造不一樣的競爭力。
反木桶定律:先抓長板,讓團隊出挑
木桶定律是說,一個木桶由多塊木板圈成,倘若其中有一塊木板很短,木桶的盛水量就會被限製。換言之,木桶的盛水量由最短那塊木板決定。這個定律又名“短板定律”,在管理實踐中,人們總是用木桶定律來勸告管理者:盡快更換掉那塊限製團體發展的短板,換上更為合適的長板。
但是,管理者必須考慮到,更換短板未必是件容易事,一來短板數目總是比長板多,二來一時之間找不到那麼多的長板。與其一味重視薄弱環節,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先把長板固定好,再逐一提高短板的質量。不以短板決定容量,而以長板決定容量,這才是進取型思維。
1990年,美國管理學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這個概念從此深入人心。兩位專家提出,企業的競爭即為核心競爭力的競爭,核心競爭力就是指組織成員的學習能力、多種技術的融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在一個團體中,長板的個人競爭力無疑遠遠高於短板,是企業整體競爭力的最重要部分。
那麼,長板和短板是由什麼決定的?僅僅是天賦、學曆的差別嗎?與經驗、態度是否有關?這都需要領導者仔細觀察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就像學校的某個班級,隻有少部分學生是優等生,一個企業同樣不能保證它的每一個員工都有優秀的學習能力,有些員工甚至覺得走出了校門,就不必繼續學習。所以,長板往往是那些資質優秀、有學習意識的員工,短板未必是蠢材,但他們已經停止了前進的步伐。
是什麼限製了短板的進取意識?一是員工個人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長遠規劃,他們以為自己已經找到了一個還算牢靠的飯碗,他們認為自己的能力已經沒有發展的空間,他們覺得自己的一輩子都隻能如此。而改變這種思想狀態,不能靠領導的耳提麵命、三令五申,隻能靠他們自己的覺悟。促進這種覺悟,就是要刺激他們的競爭意識。
抓長板,可以帶動員工們的競爭意識。長板,是在業績上出眾的個人,他必然會獲得他人無法享有的地位或薪金,引起所有員工的羨慕。領導以這樣的人為榜樣,是在告訴大家:做到這個人做到的事,你就可以享受與他一樣的待遇。這是活生生的目標,而且,就在員工之中,與他們的距離並不是遙不可及。
以長板精英帶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企業上下形成勤勉好學的氣氛,就能最大限度地鼓勵爭先,讓人人把提高自己當作一項任務。由此而來的技術上的更新、效率上的提高,都能使企業在競爭中占領先機。這一切,都來自對長板的正確利用。
那麼,領導人如何營造良性競爭氛圍?
1.鼓勵競爭,鼓勵先進,鼓勵創新。
以先進帶動後進,引導員工競爭,是提高整體實力、保持企業良性運轉的有效方法。鼓勵競爭的方法多種多樣,不一定是績效獎金或升職加薪,有時候,領導在眾人麵前的一句誇獎,都能引起員工的競爭意識。
也有極少數員工毫無上進心,把“人比人,氣死人”掛在嘴邊,他們承認自己與優秀者的差距,並認為這種差距是先天的,無法彌補的,所以也不用去追趕。對這樣的員工,領導需要重點關注,盡量讓他們在最適合的位置上發揮長處,不影響整體的效率。至於他們的未來,隻能靠他們自己去把握。畢竟,領導不是萬能的。
2.發掘後進者的潛力。
對團隊領導來說,短板不必更換,可以加長。正確的人才意識和適當的人才培訓,都能讓短板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實力。短板之所以成為短板,一是因為個人素質的限製;二是因為個人職位的不恰當;三是因為經驗上的缺失。隻要找對原因,這些都可以彌補。個人素質可以靠不斷學習實踐提高,不恰當的職位可以更換,經驗更會隨著工作深入,自然而然地增加。所以,如果不是萬分必要,領導人不必拋棄短板。
短板也有自身的潛力,隻是這優點被明顯的缺點掩蓋著。領導人應該給他們學習的機會和嚐試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深入了解、挖掘自我,特別要在他們有表現欲的時候多加鼓勵,那正是開啟潛能、提高能力的機會。
3.防止惡性競爭。
在引導競爭的過程中,領導必須防止惡性競爭的隱患。惡性競爭,表現為不以實力一爭長短,而是在背後搞陰謀、挖牆腳、互相拆台、使絆子,使對手無法順利工作,影響的不隻是對手的績效,更重要的是影響了整體的效益。這種事姑息一次,就會有十次、百次,在這一方麵,領導要明察秋毫,堅決懲罰始作俑者,讓員工們不敢動歪腦筋。杜絕惡性競爭,也體現了領導的公正嚴明,讓員工更有安全感,更能放開手腳,一心一意為目標努力。
世事無絕對,長板和短板的稱呼未必一直伴隨著某個人,長板若鬆懈、偏激,可能會淪為短板;短板經過努力,也許會變成長板。領導人要始終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員工,也要用行動告訴員工:決定長短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當一個團隊人人爭做長板、恥做短板的時候,團隊的騰飛指日可待。
反二八法則:八分穩定才有二分精英
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者帕累托發現,社會上大部分財富流向了少數人手中,這種現象不隻局限於一個地區、一個國家,而是具有普遍意義。經過進一步調查,帕累托得出了一個穩定的概數:財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20%的人占有了80%的社會財富。經過後代人不斷研究,發現這個概數比率存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
例如,在一個公司中,80%的利潤來自20%的項目、80%的銷售額來自20%的客戶;在團體中,20%的頂尖人才開發了80%的新產品;在社會中,20%的人思考如何能賺錢,剩下80%則總是思考賺到錢做什麼……這個令人驚訝的比率關係被人們稱為二八法則。
根據二八法則,領導最應該重視的是企業中的精英人才,這並不是沒有道理。普通員工做著普通工作,貢獻有限,而精英員工的一個發明、一個決策、一個天才的計劃,卻能帶來幾百、幾千,甚至幾萬個普通員工工作一輩子才能帶來的效益,這怎麼能不讓領導們心動。於是,把更多的資源留給精英,把最好的待遇留給精英,成了領導們的共識。
但是,一個企業想要有20%的精英談何容易。在我們的閱曆中,人群中可以稱為天才的人物,屈指可數;可以稱為優秀的人才固然很多,但他們的成績隻是在固有領域遵循著前人步伐,靠著努力和經驗累積了能力,離真正的精英有一定距離;真正的精英們是站在金字塔尖的人物,他們或自立門戶,或被各公司瘋搶,這也正說明了在我們這個社會,精英匱乏,一個普通企業怎麼可能有20%的精英人物?
結果,在實際管理過程中,領導們重視的20%,隻是在所有員工中,成績最好的20%,領導們也許並沒有深入比較,更沒有確切認識到:這20%員工裏,也許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精英,而隻是比普通員工優秀一些的普通人!
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事實,但能夠認清事實的人,接受事實的人,總能比別人多一份清醒,早一點起步。所以,在實際管理過程中,與其盯著精英,期望他們做出驚天動地的貢獻,不如把目光放低,培養每一個普通員工,讓他們的能力逐漸提高。
重新思考二八法則,走出精英的迷思,我們依然可以從中得到有益的結論。不論20%還是80%,都是整體的一部分,如果我們不能完全掌控、充分利用20%的優質資源,至少要將另外80%徹底激活,讓他們發揮最大的作用,也就有了八分勝算。
這八分勝算,來自企業80%部分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倘若每一個普通員工都能兢兢業業工作,都能不斷提高自己,那麼企業就有了最堅實的基礎,可以在大風大浪中屹立不倒。而這種穩定、有張力、有發展的企業,也最容易吸引精英們的目光:一個龐大的、有活力的組織,不需要擔心它的前途,而且正需要人才加盟。於是,以80%的固有能量,吸引另外20%,這種組合一旦形成,就是如虎添翼。可見,與其一開始就尋找騰飛的二分翅膀,不如踏實地先將自己的團隊武裝成八分老虎。
此外,在80%的普通員工中,也能夠培養精英。優秀的人才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來自自身努力和外部的培養,如果企業把人才培養當作戰略重點之一,製定有效的人才計劃,那麼普通員工也可以在精心教導、銳意進取、不斷實踐的過程中,釋放潛力,成為企業需要的優秀人才。
對領導人來說,久經考驗的二八法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隻是,結合企業現實,不妨逆向思考,二八倒置,八分穩定,二分精英,也不失為長久的生存之道。
反阿倫森效應:責任永遠比獎懲重要
阿倫森效應,是指人們喜歡能讓自己不斷受到讚美、獎勵的人或物;與之相對,他們最不願接受那些不斷批評、懲罰自己的人或物。前者會讓他們越來越有幹勁,後者則讓他們失去鬥誌、失去興趣、失去信心。在生活中,人們總是更願意接近那些喜歡表揚自己的人,做那些能夠得到獎勵的事,這就是阿倫森效應的直接體現。
蘇珊六歲的時候,在幼兒園的考試中拿到了第一名,她高高興興地跑回家,一隻毛茸茸的蘇格蘭折耳貓正在客廳裏等著她。小女孩發出驚喜的叫聲,抱住小貓轉了好幾圈。——媽媽和蘇珊約定,如果這次考試拿到第一名,蘇珊就可以養一隻小貓。
蘇珊的媽媽認為孩子需要獎勵,這會讓他們更有動力去做那些煩悶的事,例如拚單字、練鋼琴、去補習班,這些違背兒童天性的事。她會選擇女兒最想得到的東西作為獎勵。她還將這套方法推廣給那些煩惱的媽媽:她們總是為孩子不聽話而焦急不已。
蘇珊上小學的時候,一個叫瑪麗的女教師給蘇珊的媽媽打電話,勸她不要再以這種方式鼓勵蘇珊學習。“不要讓小孩子把學習的目的和物質掛鉤,這不利於他們的成長,這不是一種良性的教育方法。我們應該鼓勵孩子自身的好學心,讓他們對學問充滿發自內心的好奇,而不是僅僅為了完成任務……”瑪麗語重心長地說,“蘇珊是個聰明的女孩,我希望她能更健康地成長。”對此,蘇珊的媽媽不以為然,她的女兒在各方麵都很優秀,這就證明她的方法沒有錯。直到小學畢業,蘇珊都是一個優秀的女孩,這讓蘇珊的媽媽非常自豪。
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到大學,蘇珊以優異的成績申請了一所名校,她也得到了母親讚助的去東亞旅遊的機會。但是,進入大學之後,蘇珊幾乎變了一個人,她變得非常懶散,對功課毫不用心,丟下了從小就學習的鋼琴,對任何事都不積極。當蘇珊的導師聯係了蘇珊的母親,母親連忙打電話與女兒溝通,她原本以為到了大學,蘇珊會更嚴格地要求自己,而且,女兒也大了,不需要從前那些獎勵,她應該能夠學著安排自己的人生了……
“我也不知道,就是什麼也不想做,什麼都沒意思。”蘇珊對母親說。
“孩子,你要聽話,你隻是剛剛換了環境,不能適應,乖,隻要你這學期能通過所有考試,媽媽答應你,給你……”蘇珊的媽媽突然愣住了,她不知道還能答應蘇珊什麼、獎勵蘇珊什麼,寵物、玩具、漂亮的衣物、新型手機、電腦、出國旅遊……她還能繼續獎勵蘇珊什麼?電話另一邊的蘇珊,也意興闌珊地說:“我什麼都不想要,算了,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