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確認,世俗之物的合法性都是需要不斷論證的。我們對自己的論述必須有個方法論上的節製。這樣一個節製,也體現在我對自己所使用的這些概念暫時拒絕精確定義一事上。原因在於,我努力不讓自己成為思維封閉、內心狹隘之人,我也不想讓任何自以為是與故步自封最終束縛了自己。也正是在此意義上,我必須指出,任何概念,任何主義,都隻是為了敘述、交流和理解的方便而產生,而不能用以代替真理與真相本身。
有些話是必須強調的。在我的生命曆程中,始終要感謝我的父母和家人、老師與批評者、夥伴與讀者、古今中外優秀的學者和思想家(無論是我批評過的,還是我一直在欣賞的)。並不區別於我們任何一個人,各位優秀的學者和思想者,都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例如,《非洲宗教傳統》一書的作者帕林德,是位對非洲民間宗教傳統抱有很大同情感的人類學家。我很尊重帕林德的專業描述,卻對其更大範圍內的觀點持否定態度。這樣說明,旨在告訴我的讀者朋友,本書的相關注釋並不意味著我認同被引者的某些觀點;也請讀者朋友理解,個別地方缺乏或另作注釋,並不說明注釋對論文來說是不重要的。
我常常以淚懷念的四位老人,艱苦締造了我所在的大家庭。父母辛苦養育了我,培養我生活的勇氣與信心。我的家人麵對人生苦難的堅定精神,是我永遠的動力。
必須感謝政治哲學教授張銘老師,他帶領我進入了懷疑論學術的殿堂。我個人在政治哲學方麵相關基礎能力的初步形成,與張老師的誨人不倦、循循善誘是密不可分的。
必須感謝神學教授唐崇懷老師。這是一位把一生都獻給了人類最永恒事業的老傳道人。在一次有關知識、信仰與生命的思想與學術分享中,唐先生以“一元多樣”這個概念對我的批評讓我受益至今,從此有了一係列論文,有了這個文集的寶貴命名。
必須感謝哲學家季國清先生。季先生多年從事中國政治哲學研究。他多年辛苦營造的“超越性”、“在場性”、“共識機會均等”、“曆時機會均等”等概念,給了我巨大的鼓舞。雖然我們仍然具有某些重大分歧,
但我從季先生身上真真切切地學到了很多。
必須感謝出版界的朋友們。武漢大學出版社北京圖書策劃中心黨寧先生為書的順利出版跑前跑後,頗費心血。和黨寧先生在一起,我的好朋友、出版人王佳先生在百忙中對這本書的封麵裝幀、文字編輯、版式設計提出了一係列的專業性建議。尤為感恩的是,作為出版編輯,他承擔起了異常艱辛的文字校對工作。其中的苦樂,是我們友誼的見證。
我還得感謝許多朋友:如《社會科學論壇》的張平先生;和我一起發現、使用新概念的朋友,如張歡先生、袁玎先生,以辛勤的寫作鼓勵了我;淩風雷先生,一位對人文社會科學頗有見地的行走型學者,他在人文地理、宗教社會學等方麵廣泛的閱讀、細致的觀察和獨特的理解給了我諸多的啟發;經濟學者王冬林先生,不僅幫助我克服了編輯上的巨大困難,他還以其豐富的閱讀幫助我拓展了知識體係;張敏先生對文稿提出了非常寶貴的意見。這些朋友,至今並非知名人士,但其專業與勤奮精神,令我充滿敬意。
經過多次修改,這些論文煥然一新,因此文責自負。
一個人之所以看上去略顯智慧,乃在持守他所堅信的超越性,以糾正自己難免夾雜著個人偏見的在場性理解。為此,請求親愛的讀者朋友,幫助我、批評我,指出這個文本中可能存在的各種錯誤。如果確認自己錯誤了,我會隨時改正,並願以任何形式一一包括再寫一本書一一來修正這些錯誤。這些絕不是奉承,也不僅僅是禮儀。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