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消滅人性的弱點——人生一定要避免消極心理(3 / 3)

從前,有一個沉穩者和一個浮躁者一起,在一座高山上偶然與酒仙邂逅,並且得到酒仙教給他們的一種釀酒的妙法:選端陽那天成熟的米,冰雪初融時高山流泉的水,蒸熟後,放入千年紫砂土築成的陶甕,再用初夏第一張看見朝陽的新荷覆蓋,密封七七四十九天,直到雞叫三遍後方可啟封。

兩個人都表示得此仙方,一定會釀造出世上最甘醇的美酒。他們說到做到,在曆經千辛萬苦,終於找齊了所有的材料,連同夢想一起調和,密封在陶甕裏,然後潛心等待。

兩個人終於等到了第49天,他們太激動了,以致夜不能寐,等著公雞打鳴。兩個人感覺在等了很久很久以後,傳來了第一遍雞鳴;又等了很久,依稀響起了第二聲;第三遍雞鳴到底什麼時候才會響起呢?其中的浮躁者終於忍不住了,他想雞鳴兩遍和三遍並沒有區別,於是打開了他的陶甕,沉穩者雖然也按捺不住想要伸手,卻還是咬著牙,堅持等到第三遍雞鳴。

結果怎麼樣呢?先打開陶甕的,裏麵是一汪清水,裏麵的酒和醋一樣酸。而堅持到雞叫三遍的人,得到了甘甜清澈的天賜佳釀。

有時候,成功與失敗之間,隻是從第二遍雞鳴到第三遍雞鳴的距離,沉穩者能夠熬過這段距離,於是他成功了,而浮躁者沒有堅持下來,雖然之前他們的努力程度是一樣的,但是最後結果卻決然不同。

浮躁是人受到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一種焦躁不安的心態,是眾多人們用以適應社會的一種不健康的方式。當人們的努力遲遲得不到回報時,人就會變得浮躁起來,就會忍不住問:成功的女神為何遲遲不來?或許成功的女神早已來臨,隻是你沒有發現,想一想,你會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麵是成功的。或許你對於成功抱有一種急切的心態,導致了一種浮躁心態,這樣反而會阻礙你的成功,無論何事都需要一個過程,況且,很多人都是大器晚成的。雖然我們滿腦子皆是願望,譬如:希望成為大富翁、名人、偉人,或創一番大業等,每天不停地想法子去達到這些目的。但很多時候,這些理想最終卻成為空念。這就是因為我們內心浮躁,不能以平和穩定的心態去追求成功導致的,所以,對於浮躁的心態,我們必須采取一些措施。

第一,要培養行為的計劃性。我們提倡辦事應有緊張快幹的作風,但是這種緊張快幹並不等於倉促忙亂。我們的行動要有很強的計劃性,按照計劃一步步、有條不紊地進行。事前的周密計劃,是避免工作中急躁情緒的必要條件之一。許多工作中的急躁情緒,都是在事前準備不足或計劃不周的情況下發生的。比如,出現事先沒有料想到或沒有考慮好對策的困難時容易急躁,步驟混亂、工作亂套等。如果事前有比較周密的計劃,這些急躁大都是可以避免的。

第二,辦事前進行自我暗示。辦事前,心中默念“沉著”、“再沉著”,“冷靜”、“再冷靜”。在暗示下,慢開口後動手,這樣就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第三,要講究辦事的條理性。條理性和計劃性應當是並存的。有時情況很緊急,許多工作都需要做,這時要特別防止毫無條理地把各項工作擺到一起,雜亂無章地亂忙一通。要分清輕重緩急,先做最迫切的事。當你在做某事的時候,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有的人手裏在做這件事,頭腦中卻在想著另一些事,這件事還沒做完,又急著去做那件事,眉毛胡子一把抓。這就是行動缺乏條理性。其結果是越急越糟,一件事也做不好。

第四,生活要有節奏。應當給自己規定嚴格的生活製度,規定每天起床、就寢、用餐、工作、學習及其他業餘活動的時間,增強生活的規律性和節奏感。嚴格的生活製度和生活秩序,正確的工作製度和工作秩序,對於幫助我們形成條理性和規律性,培養不慌不忙、從容不迫的行為習慣,克服急躁情緒,都有很大的作用。

學習這件事,不是缺乏時間,而是缺乏努力。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箴言

哈佛心理訓練73: 讓消極的想法流走。

有時候我們的頭腦中充斥著我們本身並不希望擁有的消極想法。這些無盡的、頹廢的想法和憂愁竊取了我們寶貴的精力,讓我們在一天結束的時候感到心力交瘁,疲憊不堪。現在,我們就讓所有的消極想法都流走吧:

想象自己正在把所有的消極想法一一寫紙片上。當已經積攢了足夠多的一堆時,在頭腦中,想象自己去最近的一條小河邊漫步。到達那裏時,把那些困擾自己的想法一個接一個的扔掉,對它們說再見。

看著那些令人煩擾的想法像飄零的落葉一般被流順著小河帶走,然後消失在視野裏。

當感覺自己已經清空了頭腦中所有不必要的想法時,心情也舒暢了很多。

7. 煩惱心理:很多情況下隻是杞人憂天而已

哈佛大學的羅伯特教授,他的家鄉在肯塔基州。父親是一名農場主,羅伯特教授的父親雇了一個水管工來安裝農舍的水管。水管工的運氣很糟,先是因為車子的輪胎爆裂,耽誤了一個小時。再就是電鑽壞了。最後呢,開來的那輛載重1噸的老爺車趴了窩。他收工後,羅伯特教授開車把他送回家去。到了家門前,水管工邀請羅伯特教授進去坐坐。在門口,滿臉晦氣的水管工沒有馬上進去,他沉默了一陣子,再伸出雙手,撫摸門旁一棵小樹的枝枝。待到門打開,水管工笑逐顏開,和兩個孩子緊緊擁抱,再給迎上來的妻子一個響亮的吻。在家裏,水管工喜氣洋洋地招待這位新朋友。

羅伯特教授離開時,水管工陪他向車子走去。羅伯特教授按捺不住好奇心,問:“剛才你在門口的動作,有什麼用意嗎?”水管工爽快地回答:“有,這是我的‘憂慮樹’。我到外頭工作,磕磕碰碰總是有的。可是煩惱不能帶進門,這裏頭有太太和孩子嘛。我就把它們掛在樹上,讓老天爺管著,明天出門再拿走。奇怪的是,第二天我到樹前去,‘煩惱’大半都不見了。”

聰明的猶太人說,在這個世界上,賣豆子的人最快樂。如果他們的豆子賣不完,拿回家後還可以磨成豆漿繼續賣;如果豆漿賣不完,就做成豆腐;豆腐賣不完,再做成豆腐幹賣;豆腐幹再賣不出去的話,就做成腐乳賣。反正是不愁賣不掉。

買豆子的人為什麼是最快樂的呢?而與買豆子的人相比,為什麼很多生活條件比買豆子者要優越得多的人卻無法感受到快樂呢?仔細地進行對比我們就會發現,買豆子的人永遠不必為自己的東西賣不出去而憂慮,一個連憂慮都沒有的人,當然是最快樂的。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憂慮是一種普遍的不良心態。很多人都會為各種各樣的事情憂慮,升學、考研、升職、收入、買房、生命……沒有的時候為得不到而憂慮,而得到了又怕失去,繼續憂慮,於是他們的生活總是陰雲密布,無法安心的享受已有的快樂生活。

有一對富人夫婦,他們很有錢,但是卻覺得一點也不快樂。而他們的鄰居,一對家徒四壁的窮人夫婦,卻每天都會開心的唱歌。富人的妻子不解,就問:“他們比我們窮多了,為什麼卻比我們快樂呢?”富人狠狠的說:“很快他們的快樂就沒有了。”於是,晚上富人向窮人家的院子丟了一袋錢。果然,第二天,窮人家裏的歌聲消失了,因為他們被一個問題深深困擾著,該如何處理那袋錢呢?花掉吧,一時半刻根本花不完,再說讓別人知道了肯定會懷疑是他們偷來的;藏起來吧,萬一小偷光顧怎麼辦?這袋錢讓窮人夫婦憂慮重重,他們再也沒有心思快樂的歌唱了。

有科學家對人的憂慮進行了科學的量化統計和分析,統計發現,30%的憂慮是關於過去的事情,40%的憂慮是關於未來的事情,22%的憂慮來自微不足道的小事,4%的憂慮來自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剩下4%的憂慮來自那些我們正在做著的事情。有些人因為怕得到的再次失去,於是變得憂慮;有些人則是為將來可能發生的各種事情而憂慮,不管是哪一種情況的憂慮,它帶給我們的除了困擾還是困擾。

有一個商人在事業上一帆風順,他名下的分公司遍布全國各地。很多人都羨慕他的成功,認為他一定很快樂。但是,事實卻並非如人們想象的那樣,他的成功並沒有為他帶來絲毫的快樂感。相反,可能失敗的危機感經常衝擊著他的內心,使他疲於應付;他還整天為客戶可能被人搶走、對手想出新的招數、資金運轉不良等問題而憂慮。

可見,煩惱並不是起源於外界的危險信號,而是由於煩惱者內心的非理性想法,不管是為得到還是為失去煩惱,都是煩惱者在潛意識裏對生活提出了奢望,希望自己的一切都能夠順利進行,但是同時煩惱者也明白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困難和波折都會增加生活的變數。兩種矛盾的觀點無法調和,就會產生煩惱。明白這個道理,可以幫助我們尋找方法來改變這種不良心態。

首先,保持樂觀。法國作家雨果曾說過:“思想可以使天堂變成地獄,也可以使地獄變成天堂。”不管是對未來還是過去的事,都保持一種樂觀的態度。有關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常保持正麵樂觀的心,處理問題時,他就得到滿意結果的可能比一般人高出20%。因此正麵樂觀的態度不僅會平息憂慮情緒,還能使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

其次,準確地進行自我定位。就是把握好自我的人生價值和角色定位、人生主要目標的設定等等。這些看似與解決煩惱心態無關,其實對我們的影響卻是十分巨大的,對很多憂慮心態的反思最後往往都要歸結到這個方麵。卡耐基說:“我非常相信,這是獲得心理平靜的最大秘密之一——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念。而我也相信,隻要我們能定出一種個人的標準來——就是和我們的生活比起來,什麼樣的事情才值得我們去做的標準,我們的憂慮有50%可以立刻消除。”

再次,珍惜今天。《時代周刊》上登過一篇文章,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個士兵在戰役中被炮彈碎片刮傷喉嚨,輸了7袋血。他寫了張紙條問醫師:“我會活下去嗎?”醫師回答說:“會的。”他又問:“我仍可以講話嗎?”他又得到了肯定的答複。於是這個士兵在紙上寫道:“他媽的,那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確實,生命沒有危險了,那還有好擔心的呢?隻有珍惜已經擁有的,才不會對生活奢望更多。

那些不能記住過去的人,注定要重複過去的曆史。

——哈佛大學哲學係教授 喬治?桑特亞那

哈佛心理訓練74: 立即行動法消除憂慮

當你明確了自己將要做什麼的時候,60%的憂慮就消失了。在你付諸行動之後,剩下的40%的憂慮也可以得到消除,也就是說,采取以下四個步驟,就能消除掉沒有必要的憂慮:

⑴清楚的寫下自己的擔心;

⑵寫下解決這些擔心的辦法;

⑶從這些辦法中選擇最可行的;

⑷馬上就照決定去做。

8. 悲觀心理:徒勞無益的心理負擔

悲觀是一種對人身心有嚴重危害的心態,如果人的思想被悲觀占領,就會整天唉聲歎氣、牢騷滿腹,甚至怨天尤人。今天挨老板罵了,就覺得自己工作能力太差;明天和女朋友吵架了,就覺得世上沒人理解自己;偶爾和朋友鬧點不愉快,又覺得自己以前的真誠友好都白費了,結果沒有一天心情愉快。並且,悲觀的心態還能對人體健康起到負麵影響。

有一個美國醫生皮爾叟就曾做過一個研究。

200名參加宴會的賓客在吃過了同樣的食物之後,其中一半的人食物中毒,但另一半人卻安然無恙,一點中毒的跡象都沒有。他覺得好奇,於是極力了解其中的奧秘,結果發現那些未中毒的人生活態度較積極,對事情較看得開,處事較有彈性,自我價值極高,用一句精神心理學的話來說,就是他們的心靈的力量,也就是他們心能較大、較強,換句話說心能越大,人越健康,因為他們的免疫係統比另外的那些人強。而那些中毒的則多是平時較悲觀,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人。

悲觀者除了唉聲歎氣,除了給自己增加徒勞無益的心理負擔,並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

一個有積極心態的人被大水困住,隻得爬上屋頂,一個鄰居漂過來對他說:

“約翰,這次大水真可怕啊。”

“不,它並不怎麼壞。”約翰回答說。

“你怎麼說不怎麼壞,你的雞舍已經被衝走了。”鄰居有點吃驚,就反駁道。

“是的,我知道,但是我六個月以前養的鴨子在附近遊泳。”

“但是,約翰,這次水損害了你的農作物。”這位鄰居堅持說。

“不,我的農作物因為缺水而損壞了,就在上周,有人告訴忘我,我的土地需要更多的水,所以這下就解決問題了。”約翰仍然不屈服地說。

“但是你看,約翰,大水還在上漲,就要漲到你的窗戶上了。”這位悲觀的鄰居又再次對他這位歡笑的朋友說。

“這真是太好了,這些窗戶實在太髒了,需要衝洗一下。”約翰依舊開心地說。

這隻是一個故事,悲觀者除了一味的悲觀,讓自己心情焦急之外,並不能改變什麼,而樂觀者已經擁有好心情。

悲觀想法有時是一種認知的扭曲,它具備以下特征:

⑴誇張,“這一次我肯定完蛋了!”“我想我永遠都不可能做到的!”悲觀者在高估問題的嚴重性的同時,也低估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任何依據的下定論,卻還自以為是。

⑵以點蓋麵,將事情嚴重化。隻因為一方麵的失敗就否定自己。“這一次如果我沒有成功,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

⑶自我主意。“他們一定不會再相信我了”,“我是一隻沒有人注意的醜小鴨,活著真沒有意思!”喜歡將事情攬在自己身上想,事實就難免會被扭曲。

⑷忽視積極麵,注重消極麵。“晚餐當然還不錯,但我把飯燒焦了。”容易記得事情的消極麵,或以消極方法看待積極的事情,對負麵事件印象深刻。

⑸妄下結論。這種扭曲有兩部分,一是揣測心理:“他不理我,一定是我做錯了什麼。”二是未卜先知:“醫生不告訴我檢查結果,我一定真的病了。”

這種自我對話,根據你的經驗,可能是一連串的自我懷疑和自我批評,如“我永遠無法如期完成這計劃”、“我知道自己會說錯話”、“沒有人是可以信任的”。如果這些自發性的想法一整天都在你的腦子裏運作,你不斷在頭腦中和自己無聲對話,解釋情境或評判別人,就會越來越對自己沒有信心,悲觀簡直是一副慢性毒藥,遲早有一天你會被它折磨得失去生存的勇氣,而這將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趕走悲觀,讓自己變得樂觀起來。

在悲觀的人眼裏,天空裏明亮的彩雲上總懸掛著一顆黑色的災星。

——哈佛學子,著名思想家 愛默生

哈佛心理訓練75: 悲觀時換個角度看問題

⑴將“失去”的當成是“自己主動拋棄”的。不管失去了什麼,都將這種失去看做是被自己拋棄的,這樣可以改變想法,跳出絕望的深淵。表麵上看來,失去和拋棄的東西是同樣的意義。但是,說“失去的”,就不是依自己的意誌而失去的,心裏會有種惋惜的感覺,而無法處之坦然;而“自己主動拋棄的”則是按自己的意思處理掉,而不會感覺到惋惜,這樣變被動為主動,可以減輕失望所帶來的痛苦和不安。

⑵將“隻有”變為“還有”。當身上隻剩下10元錢的時候,說“我還有十元錢”和說“我隻剩下十元錢了”相比,用“還有”能減輕失敗帶來的挫敗感,對維持自信心很有效。

⑶即使A目標失敗,還有B目標。人們常會因為某事失敗而沮喪。要避免沮喪,就要告訴自己“如果A目標失敗,還有B目標”,當然,目標也可能不隻B而已還有C目標、D目標等多種選擇,你完全不必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