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承認對方的立場,使他明白你的意見同他一致以及你對這次事件的理解。
⑥避免使用可能導致對方的憤怒升級的語言。
⑦保持冷靜而又從容的心態。
⑧使用平靜的聲調(可以從語音和語速上判斷出來)同對方交流。
⑨幫助對方解決困難,以免發生類似情況。
⑩看看對方還有沒有更多的難題,限定解決所有這些困難的時間。
3. 猜疑心理:引起誤會的禍根
猜疑是基於一種對他人不信任的、不符合事實的主觀想像,是人際交往過程中的攔路虎。喜歡猜疑的人在與別人交往時,往往抓住一些不能反映本質的現象,憑借自己的主觀想象進行隨意發揮,對別人產生成見和誤解,或者在交往之前對某人有某種印象,在交往之中就處處先入為主,對方一有舉動,就對原有成見加以印證,即使錯了,也認為自己是對的。
很早以前,一個人丟失了一把斧頭,他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這樣想了之後,他觀察鄰居兒子的言談舉止、神色儀態,怎麼看都是偷斧子的人,為此,他甚至跑到鄰居家去討要,鄰居不承認,於是他就在鄰居家門口破口大罵,對鄰居的聲譽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後來,沒過多久他就在山穀裏找到了斧頭,再看鄰居的兒子,也不覺得他像偷斧子的賊了。然而,鄰居卻認為自己無緣無故被冤枉,被謾罵,忍不下這口氣,一紙訴狀將他告上縣衙門,最後縣官要他當眾向鄰居賠罪道歉,這件事才算了結。
喜歡猜疑的人在對人、對事物沒有進行客觀的了解之前,就主觀地做出假設與推測,是一種不理智的行為。
猜疑心理有種種表現,但是卻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沒有事實根據,單憑自己主觀的想像;抓住表象,忽略本質,根據片麵的情況進行推測,隻相信自己的判斷,這樣的主觀臆斷經常會引起誤會,因猜疑造成的人間悲劇,在全國乃至世界都可以說是舉不勝舉。這樣的猜疑不僅給別人帶來了傷害,對自己也會造成不利的影響。
猜疑心理是一種狹隘的、片麵的、缺乏根據的盲目想象。一個人總是以猜疑的心態對待別人,自己的生活也必然會受到影響。如果猜疑發生在朋友之間,會破壞純潔的友情;發生在戀人之間,會妨礙感情的發展甚至破壞感情;不僅如此,英國思想家培根還曾說過:“猜疑之心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
猜疑好像一條無形的繩索,會捆綁人的心誌,使猜疑者遠離朋友。一個人如果猜疑心過重,就會變得心胸比較狹隘,會因為一些可能根本不存在,也根本不會發生的事而憂心忡忡、鬱鬱寡歡;喜歡猜疑的人很難與同學朋友進行友好交往,結果可能就是性格內向孤僻,沒有朋友。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是害人害己的禍根。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對他人心生懷疑,損害正常的人際關係,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
李平是一家公司的普通職員,平時和公司裏的人關係都不錯,但是有一個人除外,那就是同事小林。小林是部門主管,在開會的時候總會點出一些員工的不足,李平認為小林總喜歡針對自己,什麼都和自己過不去。時間一長,李平的心裏就開始怨恨小林,甚至開始到處傳播關於小林的謠言。最後,小林因為這些謠言威信掃地,而李平不僅因為造謠生事被驅逐出了公司,還被小林起訴,被法院判決賠償小林精神損失費2000元。
心理學家發現,猜疑者多半產生於缺乏“自我安全感”。一個人如果總是感覺到自己在社會中處於不安全的境地,就難免對周圍環境產生疑慮、憂心忡忡了。在許多情況下,不是別人對你有成見,而是猜疑心使你產生了別人對你有成見的錯覺,這樣又會反過來影響別人的情緒,從而真的對你產生不好的看法,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最終造成種種不良後果,所以性格多疑的人應該想辦法改正這個毛病。
猜疑的實質是缺乏對他人的基本信任,又缺乏基本的溝通,猜疑者不從他人的行為表現去判斷一個人,不和別人進行正常的溝通,而是憑直覺認為別人不對,因而對他人反複考察,希望自己的猜疑得到證實。但在現實中很多事情都是難於查證的,於是猜疑者就認為自己的猜疑有了根據。然而,最後大部分事實卻證明,他們的猜疑是不正確的。
所以,喜歡猜疑者應該多進行控製多疑心理的鍛煉,讓自己心胸開闊、達觀坦蕩,慢慢把多疑的性格改掉,做一個正常健康的人。
沒有一個頭銜能比辯護律師更崇高可敬了。
——哈佛終身法學教授 艾倫?德肖維茨
哈佛心理訓練70: 如何讓自己不再多疑
⑴自我暗示,從心理上厭惡猜疑。
當你的猜疑心開始作怪時,你心裏可以不斷地反複地默念“我們是好朋友”,“他不會看不起我”,“他不會說我壞話”,“他不會對我撒謊”。“我不該這樣猜疑他”,“猜疑心理會破壞我和朋友的關係”,“我討厭猜疑”等等。這樣反複多次地默念,就能逐漸克服猜疑心理。心理學家證明,從心理上厭惡它,在觀念和行動上也就隨心理的變化而放棄它。
⑵和自己猜疑的對象坦誠相待。
坦率地、誠懇地把自己的疑慮講出來,心平氣和地談一談,你會發現你所有的疑慮都會得到解決。
4. 自卑心理:阻礙成功的絆腳石
我們每個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拿破侖?希爾講述了三個孩子初次到動物園事:
“當他們(三個孩子)站在獅子籠麵前時,一個孩子躲在母親背後全身發抖地說道:‘我要回家!’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色蒼白地用顫抖的聲音說道:‘我一點都不怕!’第三個孩子目不轉睛地盯著獅子並問他的媽媽:‘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實上,這三個孩子都已經感到自己所處的劣勢,他們在獅子麵前都有自卑的感覺,但是,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了他們各自的感覺。所以,自卑感表現在哪一方麵,表現為何種程度,是因人而異的,無論人們是否意識到,實項上都存在自卑。
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分析學家A·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觀點,即他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出自於“自卑感”以及對於“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阿德勒認為自卑感存在於每個人的身上,隻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說:“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人類欲求的這種改進是無止境的,因為人類的需要是無止境的。所以人類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與永恒,也無法掙脫自然法則的製約,也許這就是人類自卑的最終根源。”確實,作為人性的弱點之一,自卑存在與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它是人的生命進程中難以回避的情感症結。但是,承認了自卑的存在並不就意味著聽之任之,任憑自己的弱點自行存在和發展。
心理學家實驗證實,消極的自我防衛,會使精力大量地消耗在逃避困難和挫折的威脅上,因而往往難以用於“創造性的適應",使自己有所作為。這是自卑的消極方麵。自卑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最大障礙,是一條束縛成功的繩索,是成功最大的敵人。
自卑的人總是妄自菲薄,認為自己比不上別人,進而悲觀失望,嚴重者甚至會與成功失之交臂。1951年,英國人弗蘭克林從自己拍X射線的照片中發現了DNA的螺旋轉向。她準備發表一次演講,向外界公布自己的發現,但是因為她是一名女科學家,在當時那個有著嚴重性別歧視的時代裏,她由於自卑心理作祟,最終放棄了演講。1953年,科學家沃森和克裏克從弗蘭克林拍下的照片中發現了同一現象,並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的假說,這一假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它標誌著生物時代的到來,後來二人因此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而弗蘭克林則與該獎項擦肩而過。如果弗蘭克林沒有自卑,而堅信自己的假說,進一步進行深入研究,這個偉大的發現肯定會以她的名字載人史冊。
自卑心理還會讓人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從而不思進取,破罐子破摔,自己的聰明才智也得不到正常的發揮。很多研究資料表明,引發失足少年犯罪的罪魁就是自卑心理,他們會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別人,從而產生的消極情感,喪失前進的信心和動力,最後對產生對社會有害的行為。
自卑是一種如此普遍而又有巨大危害性的心態,我們應該怎樣戰勝它呢?
第一,自我認知法。自卑的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但是特別看中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而且不自覺的特別注重別人對自己的否定評價,因此常常形成“別人說我不行,那我一定不行”的錯誤思想,這就是自卑心理造成的不戰自敗的結局。要改變這種心態,首先應該靜下心來分析自己,找到自己的優點,克服自卑的心態。
第二,以勤補拙法。自卑者常常會覺得自己某些方麵不如別人,如果能夠主動的用勤奮去改變這種現狀,拉近與別人的差距,就能夠克服自卑心理。
第三,轉移法。將注意力轉移到你擅長的領域,因為在這一領域,你有著比別人濃厚的興趣,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並且,你擁有比別人豐富的經驗,你可以很快地取得優異的成績,這對自信心的提升很有幫助。
第四,交際法。人一旦有了自卑情緒,就會將內心封閉起來,不願與人相處。造成這種行為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輕視自己,缺乏建立正常人際關係的信心。但是越是封閉自己的人,越會被人誤解,從而導致進一步的自卑,自卑者一旦陷入了這樣的惡性循環中,就很難走出來。嚐試著與周圍的人交往,學習他們的積極心態,從他們讚賞的言辭和行為中尋找自信。
誰也不能隨隨便便成功,它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箴言
哈佛心理訓練71: 如何消除自卑
⑴重新書寫內心的對話。
將以“不要……”開頭的話改為以“務必……”開頭的話,將“不可能”改為“必須”……將所有消極的語言改寫成為積極向上的語言。
⑵自我鼓勵。
當麵臨某種情況信心不足時,不妨給自己壯膽:“我一定可以成功的!”“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5. 拖拉心理:隻會浪費生命
做事拖拖拉拉,這種不良心態存在於很多人的身上,如果你把“等一等,再看一看”,“等時機成熟一些再說吧”經常掛在嘴邊,那麼你就需要提高警惕,因為,很有可能你已經把拖拉變成了一種習慣和一種生活方式了。
著名作家劉墉在他的作品《肯定自己》提到:“拖,應該是人的本性,它的基本原因是‘懶’”,所謂懶惰,是指因主觀上的原因而無法按照既定目標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顏氏家訓》說:“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在所有失敗的案例中,因困難而失敗的隻有十分之一,因懶惰失敗的卻有十分之久,可見懶惰的危害性實在不可小看。而拖拉作為懶惰的一種表現,對我們的生活也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
喜歡拖拉的人總是能夠為自己找到拖延的借口,比如“我明天會完成的”或“我明人一定開始做”,或者“我今天太累了”等來為自己的懶惰行為開脫。當懶惰者拖到沒有了任何餘地時,就會把希望寄托於臨時突擊,結果是時間越來越少,壓力卻越來越大,內心的焦慮也會越來越多。把本來是舉手之勞的事情拖延下來,使得問題積少成多,也給自己造成了不必要的壓力。正如劉墉先生所說的:“於是一拖,拖了一串。到頭來哪件事都每少做,卻每件事都沒能準時做好。”既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又吃力不討好。
更可怕的是,有著拖拉心態的人還會將其演變成一種習慣,並且將這種習慣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麵麵。
做事拖拉的人有著嚴重的逃避心理,他們總是抱著這樣的僥幸念頭:事情也許會變得好起來的;但願情況會有所改觀;也許沒有什麼大的問題;“船到橋頭自然直”,到時候總會有辦法的等等,於是他們總是在自我安慰中心安理得地拖拉下去,仿佛隻要說出“希望”、“但願”。“可能”這些詞,他們就可以不再有任何實質性的行動了。
其實,這樣的想法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所有的希望和幻想都不過是拖拉者一廂情願的想法,而最終的結果,正如那首《明日歌》裏所寫到的: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對於這種說法我深有體會。
我家的一位老鄰居今年50多歲,聽我媽媽說,在他過去的30多年的婚姻生活中,他幾乎是在抱怨中度過的。他告訴我媽媽:“在結婚後不久,我就發現自己與她的個性相差太遠,根本就沒有辦法過到一塊兒去。”但是,結果他卻堅持了30多年,並且還打算繼續堅持下去。他們過得並不幸福,這個我媽媽自然了解,於是問他:“那你為什麼堅持了這麼些年呢?”他說:“我一直認為以後情況會好轉,很多小說上不都是那樣說的嗎,當兩個人相互了解之後,就會相處融洽。”“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你們相處並不融洽啊。”我媽媽說道。他說:“是的,但是我總想,也許再過一段時間情況就好轉了,結果就一直到了現在。”他在期待中度過了30年,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明日”,和妻子的關係卻並沒有因此而有絲毫的改變。這位老先生對待婚姻的態度,就是典型因逃避而導致的拖延。他逃避問題,不去積極想辦法改變,而是消極等待,結果,“一段時間”過去了,又“一段時間”過去了,他卻依舊受到老問題的困擾。這樣的拖延不僅給他帶來痛苦,也給他的妻子帶來了痛苦,兩個人就這樣沒有絲毫幸福可言的度過了自己的大半輩子,在將來的歲月裏,他們還將繼續這種生活。
拖拉對一個人的傷害是不容小視的,它會影響到一個人健全人格的建立,使他勇氣消失,意誌削弱,破壞他的自信力和判斷力,以及他一生的機遇。
生活就好像一盤棋賽,坐在你對麵的就是時間,隻要你拖拉,就會被淘汰出局。隻有立即行動,才有獲勝的可能。
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箴言
哈佛心理訓練72: 如何克服懶惰心理
⑴告訴自己每一天都是世界末日。
將每一天都當做世界末日,一旦產生懶惰的想法,就告訴自己: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拖延了,必須馬上開始!
⑵目標激勵法。
首先,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做事喜歡拖拉的人大多沒有目標,比較盲目。有了目標,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動力。並且,目標還有利於幫助我們明白事情的輕重緩急,從而更加合理的安排各項計劃。
其次,從小事上克服自己喜歡拖拉的不良心態,例如,在每個清晨鬧鍾一響就準時起床,絕不給自己找任何賴床的借口。
再次,如果計劃沒有按時完成,給自己一點小懲罰。如果沒有在規定的時間裏完成任務,就必須利用休息的時間來處理剩下的工作,並且沒有做完就堅決不休息,以免因此而耽誤到下一個計劃的執行。
⑶自我激勵法。
把“明天再做”改成“現在就動手”,把“到時候總會有辦法的”改成“我現在就想辦法”。
6. 浮躁心理:讓你與成功無緣
浮躁常常表現為:目標遠大而投入不夠,凡事淺嚐輒止;既要熊掌又要魚翅,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不能專注於一個目標;這山望著那山高,耐不住寂寞,無法靜下心來……浮躁是當遇到與願望相違背或願望暫時難以實現,並使個體行為的進步一再受到阻礙時產生的心理反應,所以有著浮躁心態的人常常無法腳踏實地的去做一件事,並且對待工作虎頭蛇尾,難以堅持到底,所以也很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