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吳家更加銳意進取、苦心經營、以誠待客,漸漸在京城立穩了腳跟。茶棧日益壯大,財富積累漸多,為了擴大經營,吳家就把與這個大門洞相連的後麵的荒蕪府第全部買了下來。這是一個很大的院落,占地大約近十五畝。當時院落中原來的房屋大部分早已塌毀,是吳老先生重新修建的,並在大院南端修建了一座寬大門樓,可以供運貨車直接出入大院。門樓兩側修建了大約二十間房屋做貨房和工房;大院北端及東西兩側作為正院,修建成環繞群房大約五十多間。京城人稱此大院為吳裕泰大院,茶葉貨棧業務即在這裏進行。
吳氏家族選中了北新橋作為落腳點也許是偶然,然而卻在這裏牢牢地紮了根,一紮便是一百餘年。當初的北新橋商鋪雲集,堪稱老店、大店的也為數眾多,可是現在,這條街上剩下的就隻有“吳裕泰”這一家百年老字號了。可以說“吳裕泰”這個店名與北新橋這個地名是緊緊聯係在一起的。吳裕泰茶棧屹立在此已有一百多年,百年滄桑,街市起了很大變化,街上原來的商鋪或蕩然無存,或數易其主,或數改其業,而吳裕泰茶棧卻能曆久不衰,依然在原址上發展壯大。曾經,吳裕泰茶棧的電話是:東局,1928。現在為64041928——主號曆經百年未曾改變。如今王府井吳裕泰茶文化館內,展有一老顧客捐獻的早年吳裕泰茶棧的茶葉筒,就標有這個老號碼。有關北新橋的人物變遷也許在人們心中已被漸漸忘卻,但“吳裕泰”卻依然立在北新橋。這是因為“吳裕泰”商德的根子深深地紮在這塊風水寶地上,因為它多年積澱、蘊藏著的深厚茶文化在熠熠生輝,因為它具有濃厚的人情味,深得廣大百姓的喜愛。
吳裕泰最早的牌匾“吳裕泰茶棧”,是吳裕泰的創始人吳老太爺的四兒子吳錫卿用五塊銀圓,請清末老秀才祝春年寫的,其書法不俗。這塊匾在北京掛了幾十年,1955年公私合營時,吳裕泰茶棧改為“吳裕泰茶莊”,文革時北新橋地名被改為紅日路,吳裕泰也更名為“紅日茶店”(為豎牌),直到1985年才恢複老字號,是請中央民革委員馮亦吾老先生題寫的,黑地金字的橫式牌匾,沿用至今。
一百多年,在曆史課本裏也許就是一頁紙的厚度,但對於“吳裕泰”來說,卻是幾代人的奉獻和追求,是與北京老百姓的相互認識和了解,是與北京城的彼此見證。一百年前,吳裕泰是北京城的一家茶葉商鋪,北京人會說:“北新橋有家安徽人開的茶棧叫吳裕泰”;一百年後,吳裕泰已經成為了享譽全國的茶葉連鎖品牌,北京人會說:“我們北京的吳裕泰茶莊,都跨越三個世紀了!” 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造就了“吳裕泰”這一民族茶葉的金字招牌,“吳裕泰”和北京的老百姓一步步共同走過,參與到了一代代北京人的生活中。再過一百年,會不會又出現一個屬於全世界的“百年老店”!這是“吳裕泰”的願望,也是廣大中國人的願望。
百年曆程——樂善好施,百年老店換新顏
兄弟互讓,和衷共濟
大約在清末時,吳裕泰的創始人吳老太爺在去世前,將所有的產業都分給了五個兒子。當時在吳老太爺的悉心經營下,茶棧的生意越做越大,門市零售業務也愈來愈紅火。吳老太爺以“吳裕泰”為總號,又先後開設了十多家商店。老太爺原有六個兒子,因為他的弟弟膝下無子,所以將老三過繼給了自己的弟弟,因此在分割家產的時候,老三也就沒有參與了。為了公平起見,老太爺將所有產業平分成五份,將分別寫有“仁”、“義”、“禮”、“智”、“信”的五張字條,讓五個兒子抓鬮,誰抓到哪張字條就分得哪份產業,湊巧的是,五個兒子由大到小剛好按順序抓到了“仁”、“義”、“禮”、“智”、“信”。即老大抓到了“仁”、老二抓到了“義”、老四抓到了“禮”、老五抓到了“智”、老六抓到了“信”。當時六房“信”記吳澄波年紀尚幼,還不具備經營能力,於是四房、五房、六房三兄弟就商議將各自分得的財產,包括商店、房屋、白銀重新合並,共同居住生活,共同經營商店。為了經營方便,他們就組建了一個管理機構,起名“禮智信兄弟公司”。
公司創建之初計有四房(禮記)的吳德利茶莊(西號)、吳德利茶莊(北號);五房(智記)的吳裕泰茶棧、吳鼎裕茶座;六房(信記)的協力茶莊和協順香燭百貨鋪等共六家商店。此外把四房、五房、六房的數十萬兩銀子作為資本,統一交由公司經營管理。雖然這個集商業經營與家庭生活管理於一體的特殊公司在商界是很少有的,但它卻使“吳裕泰”達到一個新的鼎盞時期。“禮智信兄弟公司”成立後,仍以“吳裕泰”為總號,因為它是“茶葉吳家”興旺之基。同時三兄弟商議將“吳裕泰”大院進行改造:駱駝胡同四號為住宅大門兼做茶棧貨運之門,大院西邊有一通道與“吳裕泰”門市相通;原來的一排南房仍作為貨物庫房和公司賬房。由於三房兄弟共同居住,人口日增,住宅經過改建,形成八個大小院落及各種應用房屋大約一百多間。寬敞的環境也為“吳裕泰”的經營發展提供了很大方便。雖然公司名為“禮智信兄弟公司”,大院相對以前也有了一定的改動,但當時人們仍稱這個大院為“吳裕泰大院”。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禮”、“智”、“信”三兄弟互諒互讓,和衷共濟。公司由四房(禮記)吳錫卿做主管,人稱吳四先生。他為人忠厚、崇尚勤儉、兢兢業業、苦心經營,對內一切按禮智信兄弟公司章程辦事,對外以“吳裕泰”字號為中心進行商業活動。20世紀初,因委托業務萎縮,外埠茶商不再進京。在北京經營零售業務的茶座一是從天津批買茶葉(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北京所需茶葉仍然要從天津進貨),二是依靠本地批發商到產地或集散地去進行采購。批購市場的擴大,為吳裕泰茶棧這種以批發為主業的茶商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機。
禮智信兄弟公司從天津的發展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機,就適時抓住機遇,實行外圍重點發展的戰略,將茶莊開到了天津,在天津北大關一帶建起了天津裕升茶莊,還在離北大關不遠的地方另修建了一棟三層樓房,作為倉庫和員工宿舍。裕升茶莊主營批發業務,發展速度極快,單是員工就有近二百人之多,後來甚至取代了“吳裕泰”在天津的銷售地位,成了禮智信兄弟公司最主要的利潤來源。裕升茶莊的店鋪規模也較大,為三層中式樓房,其中一樓為門市,門市生意甚是興隆;二樓用於辦公及會客之用;三樓為倉儲室。樓頂上又建一座西式鍾樓,建築風格雖然有些不倫不類,但在當年卻是北大關一帶有名的建築之一。
在吳錫卿的領導下,公司因經營有方,資本更加雄厚,在原有的基礎上不但又開設了天津裕升茶莊、北京東單的信大茶莊等,還在南方建了茶廠,並且接管了通縣的乾泰聚茶莊,至此禮智信兄弟公司已經擁有了十多家企業。
吳錫卿虔信佛教,嚴守道德規範,也有著濃濃的儒家思想。他熱心公益事業並擔任一些社會職務,如“京師茶行公會會長”、“歙縣同鄉會理事長”等,還捐資建了“歙縣義園”。此為旅居京城的歙縣同鄉墓葬之地,還建有房屋、祭祀禮堂並設專人看守管理。他對公益事業不遺餘力,經常參加一些佛事活動,時常救助社會上的饑寒之家,逢冬季還在京東北城一帶開設一臨時粥廠等等。因此,社會上求助及致謝信件不斷,這些信件均寄到“吳裕泰”。這些慈善之舉、公益事業都和“吳裕泰”掛上了鉤,使“吳裕泰”提高了知名度。吳錫卿講求忠孝仁愛,時常印發一些宣傳道德的小冊子,在社會上口碑甚佳。甚至在“吳裕泰”多年使用的包裝紙、包裝盒、茶葉筒上除印有“吳裕泰”字號及“丹鳳朝陽”的商標外,更以大字在顯著位置印刷有一些格言,諸如:“君正臣忠”、“父慈子孝”、“兄仁弟讓”、“朋篤友信”、“孝悌忠信等。他經常教誨家人要保持“三餐家常飯,一顆平常心”。但這並不是他消極處世、不思進取的灰色人生信條,而是一種淡泊的心態,其中包含著高尚的道德情操,即不損人利己、不具狂妄野心、不見利忘義、不誇富張揚、不求虛榮不浮躁的平常之心。所謂家常飯,是居家度日樸素無華,勤儉節約,在物質生活中不追求豪奢怪異,以平和的心態安排日常生活。其實吳錫卿作為一名企業家,交往應酬是不可避免的,他走南闖北見識不少,參加一些“豪宴”也無可厚非。但他本人宴客則隻重實惠,不求形式,不在酒宴當中爭奇鬥富,不屑於隻求花架子的淺薄舉措。在他的治理下,吳氏家族事業有成、收入頗豐、人丁興旺。雖然吳家是深宅大院,頗有大宅門的勢派,但的確是平常人家。吳裕泰茶棧及其聯號的各個企業也都是以這種平常的姿態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