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普米族“酥裏瑪”酒
酥裏瑪酒主要以大麥和玉米為原料釀製,在大布口袋裏發酵,兩天後有酒味即裝壇密封,數日後加適量清水入壇,再蓋上蓋等兩三個小時,便可倒出清水,此即“酥裏瑪”酒。
(8)羌族蒸蒸酒和咂酒
蒸蒸酒以玉米粉為原料,發酵期為20天左右。酒色淡黃,酒味甘甜,能去淤血、生鮮血、下奶,是羌族產婦哺乳期間的常備飲料。喜客臨門,主人往往讓他喝飽為止。咂酒是用小麥、青稞煮熟後,拌以酒曲放入壇內,以草覆蓋,久貯而成。營養豐富,解渴止饑,比白酒溫和,比啤酒味濃,兼有白酒和啤酒之優點,曆來為羌族男女老少所喜愛。
(9)彝族蕎麵疙瘩酒和咂杆酒
先將蕎麵疙瘩用甑子蒸熟再放涼,拌上細酒曲,盛於篾籮內置火塘旁發酵,過五六天或更長時間,便釀成蕎麵疙瘩酒。酒液呈綠色,醇香濃厚。飲時多為冷飲,亦有加冷水或加水煮沸,連粕帶水一齊飲下,故又稱“蕎水酒”。咂杆酒是以高粱、玉米、蕎子、毛稗等作原料,磨成顆粒和水蒸熟晾涼後拌以曲藥,然後放於甕中密封發酵而成。咂杆酒甜蜜而帶酒香,味濃略勝葡萄酒,不易醉人。
(10)四川彝族苦蕎酒
釀酒原料主要是苦蕎(一種有清苦味的蕎麥)、玉米和土豆。苦蕎是涼山半高寒山區的特產。彝族把用玉米、高粱和少量苦蕎為原料釀製的酒叫泡水酒。但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傳統的苦蕎酒杯日益淡化,民間多飲外來的白酒和啤酒。
(11)雲南彝族辣酒
辣酒即白酒。主要原料是玉米或高粱,發酵以後裝甑對水蒸餾而成。
(12)納西族合慶酒
合慶是滇西地名,該窖酒以當地的大麥和黑龍潭水釀製,香味純正,曾獲雲南省優質產品稱號。
(13)怒族咕嘟酒
怒族咕嘟酒的釀製方法,第一步與羌族的蒸酒基本相同,即將玉米粉製成酒。飲用時先將壇中的酒同酒糟盛一部分到盆中,加入適量開水,再拌些蜂蜜或糖,濾去渣,飲其汁。
(14)水族九阡酒
九阡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的一個區,因當地水族能生產一種獨特的糯米酒,故以地名作為酒名。九阡酒以當地特產的折糯、紅糯等優質糯米為原料,用120種中藥材熬製而成的特製曲藥發酵,用傳統工藝混蒸混燒釀成。色澤棕黃清澈,蜜香清雅,入口爽淨,口味酣暢,香味濃而不釅,酒度低而不淡,過量也不上頭。有補中益氣、舒筋活血、健身提神等作用,是水族人民喜愛的傳統美酒。1957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水族觀禮代表曾向中央領導敬獻九阡酒並用於國宴,受到周總理的讚揚。九阡酒下窖的時間越長越醇。陳年九阡酒要在孩子出生時釀造下窖,直至結婚時,甚至壽終時才飲用。
(15)普米族大麥黃酒
該酒的釀製,是先將大麥煮熟,拌藥(主要是雪山上的龍膽草和江邊的百合草等)發酵後,裝入大陶壇中,以灶灰泥封好壇口,21天後以管子吸引出酒液,裝壇存放,隨飲隨取。酒色橘黃,味道甘甜。
(16)朝鮮族屠蘇酒和米酒
屠蘇酒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中朝兩國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作為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的朝鮮族是一百多的前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的。朝鮮族民間泡製屠蘇酒的方法及大年初一飲屠蘇酒的習俗,很可能是在古代由中國傳至朝鮮半島,而後又隨著朝鮮族的遷入流傳下來的。朝鮮族屠蘇酒是用桔梗、防風、山椒、肉桂、大黃、白術、虎仗、烏頭等藥材釀製的,民間認為飲此酒可祛邪禳災,延年益壽,所以又名長生酒。現在釀製此酒的人家已不太多。朝鮮族一年四季喜飲米酒,稱米酒為“麻格裏”,以糯米為原料釀成,工藝比較複雜,度數較高,飲用時一般對入三倍的清水,攪拌均勻,濾去酒渣即可。
另外朝鮮族還有兩種菊花酒:一種是當年重陽節前采摘的鮮菊花及少許嫩葉泡酒而成;另一種是用前一年重陽節所采的菊花摻進米酒中釀成。
(17)傈僳族水酒、杵酒和羊油酒
傈僳族的水酒一般是用玉米、蕎麥、大麥和高粱等糧食釀製。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家家都到山裏去挖“五山龍”、“革山消”、“荷色山桂花”等草藥來泡酒。他們認為除了一種稱作“吃草鳥”的毒草不能泡酒外,百草都可以泡酒防病。
傈僳族的杵酒也稱醋酒。原料一般是玉米、高粱、蕎麥或稗子等,以稗子最佳。製作時先將糧食搗碎(杵酒之名即是由此而來),蒸熟晾涼,拌酒藥封於陶罐內,發酵十日而成,愈久愈醇。在收玉米時節,有人直接在地頭造酒,而後運酒罐回家。飲用時先將杵酒舀入鍋中,對水加溫攪拌均勻,濾渣飲汁,度數17~18度。若能加紅糖與雞蛋,就更好喝。
傈僳族的羊油酒是招待貴客的高檔酒,以平時煉去渣後的純羊肉餅為原料,同白酒一起用文火熬成。羊油酒醇厚馨香,具有興奮神經,驅寒祛濕的功能。
(18)滿族鬆苓酒
這是清代最著名的酒。其製法是在山中覓一古鬆,在其根部挖坑,將上好的白酒裝在陶甕中深埋坑內,逾年後挖出,色如琥珀。據說酒吸收古鬆的精氣汁液,有清心明目、理肺化痰的功效。這顯然是滿族采參者或狩獵者藏酒於大鬆樹下發現的妙法。過去在東北林區滿族獵人中常備有人參酒、參茸酒、虎骨酒等藥酒,以便禦寒祛病。這些酒曾風靡全國,暢銷海外。
(19)拉祜族藥酒
拉祜族以糯米釀水酒,快速便捷。篩去細糠,留米和粗糠,一起用水浸泡煮開,立即用甑蒸熟,拌入酒藥,裝進陶罐焐一小時即可飲用。酒藥是用雞肚子根、那襪戛、可枝、白虎草、柴胡、香樹皮、香蕉皮、橘子皮、草根及帶辣味的植物入鐵鍋中炒熟,再用文火煮一夜,撈出曬幹搗碎,與老藥酒同放在容器內密封,置於稻草中發酵而成。我國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有製酒藥的土方。釀酒時將酒藥舂成粉末,拌入蒸過的糯米中,當“酒曲”使用。用酒藥製出的酒,可以說是藥酒。拉祜族還能用野生植物“馬蹄”、“董粽”、“拉西米”等釀酒。
(20)壯族藥酒
壯族藥酒主要有蛤蚧酒和三蛇酒。蛤蚧酒是用蛤蚧、當歸浸泡好酒製成,有補腎、壯陽、潤肺、祛風濕、療哮喘等功效。三蛇酒是用去毒的過山龍、偏頭風、金環蛇或銀環蛇泡好酒製成,其中也可加入些中草藥。這兩種藥酒在國內市場上都享有盛譽。
壯族的特色酒還有甜酒和木薯酒。甜酒是用糯米、紅糖和酒餅為原料,加水封於甕中發酵製成,可潷汁飲酒,也可汁渣同吃。木薯酒以木薯為原料釀成。
(21)毛南族南瓜酒
廣西環江縣毛南族善種南瓜,農曆九月九日過南瓜節,可見其對南瓜之重視。除以糧食釀酒外,還能以南瓜釀酒。先將南瓜蒸熟或煮熟,攤於竹席上,晾涼後拌入酒餅粉末,入壇發酵,最後以清泉水蒸餾。
(22)基諾族梅葉酒
梅葉是當地一種有香味的植物。基諾人喜歡在釀酒時加入一些梅葉,釀出的酒呈淺綠色,不僅有清香味,且能健脾強身。
(23)哈尼族新穀酒
哈尼族在穀子成熟時,先割一把帶回家中,搓下穀粒,就著新鮮勁兒,或炸成穀花,泡酒飲用,稱為喝“新穀酒”。雲南紅河縣有一種特產的“長毛穀”,用它釀製的甜酒勝於蜜糖,頗負盛名。
(24)塔塔爾族風味酒
信仰伊斯蘭教的塔塔爾族不禁酒。民間有兩種酒獨具特色:一種是蜂蜜釀成的“克爾西瑪”;另一種是野葡萄釀成的“克賽勒”。
(25)黎族山蘭酒
黎族釀酒多以糯米和海南特產山蘭香米為原料,故名。釀製時先將米淘淨泡透,再蒸熟晾幹,用芭蕉葉把籮口密封。經過幾日發酵,酒液便從吊籮底部滴下,謂之“酒滴”。再過六七天、滴出的便是香醇的“酒蜜”。酒蜜是待客的上品,即山蘭酒。
(26)布依族刺梨酒和便當酒
該酒以貴陽市花溪區布依族釀製的最為著名。其釀製方法是先造出糯米酒,將酒盛於大壇中,然後將刺梨幹放進壇中浸泡,一個月後(愈久愈醇)即可飲用。酒色醬黃,酒味香醇,酒度為12度左右,既有營養,又不易醉人。
便當酒是布依族“老毫哄”(布依語“包穀酒”)和“老毫浩”(半酒)的通稱。這種酒製作方便,工序簡單,不受時間、房舍、氣溫等條件影響,隨時可以發酵、蒸烤。且出酒率高,每百公斤糧食可烤酒120kg,因而人們把這種酒通稱為“便當酒”。便當酒酒度低味醇,甘甜可口,男女老幼都愛喝。
(27)鄂溫克族紅豆酒
紅豆是一種甜果,生長在大興安嶺。每年秋季紅豆成熟的季節,鄂溫克族姑娘成群結隊地到山上采摘紅豆果,釀造紅豆酒。喜好飲酒的鄂溫克獵人,特別喜歡飲紅豆酒。
(28)佤族水酒
佤族稱酒為“布萊”,是一種水酒。以小米、高粱、玉米、小麥、蕎麥等糧食為原料釀製。發酵時拌入適量酒藥,製成“酒飯”。需用時取“酒飯”若幹裝進特製的瓦甕中,加上泉水浸泡,經甕底的漏鬥狀出口濾出,即成“水酒”。酒度在10~20度之間,味醇性平,清涼甘甜,具有健脾胃、助消化的功能。
(29)布朗族翡翠酒
翡翠酒以上等糯米精工釀造,出酒時用一種叫懸鉤子的植物葉子過濾,使酒成為翡翠般的顏色,故名。此酒透明、清香、爽口。
(30)景頗族水酒
一般以大米、紅米、苦蕎、玉米等為原料。製作時,先將糧食煮熟,拌以酒藥,然後放入罐內發酵,發酵後再摻和一些涼水即成。此酒酒精含量較低,味甘帶酸。另外,景頗族還釀製米酒和有怪味的酸水酒。
(31)苗族咂酒
以糯米、小麥、高粱、小米、稗子為原料,拌以酒藥精心釀製而成的原汁酒。其色金黃,香氣濃鬱,口感醇厚,大約20度,含有豐富的糖分、氨基酸、酶、甘油等成分。飲用時,將用豬膀胱封口的甕口打開,在原汁酒中注入開水(冬季用溫開水,夏天用冷開水),插入竹管吮吸酒汁.吸完再對水。直到淡而無味為止。
(32)獨龍族竹筒酒
釀酒原料有包穀、青稞、苦蕎、小米等,製法是把糧食搗碎煮熟,撒拌適量酒藥.令其發酵,然後加水密封於竹筒中。七、八天後,酒味出,呈酸甜味,酒精度20~30度,即可隨時舀出飲用。
(33)高山族口嚼酒和草曲酒
口嚼酒有高度和低度之分。低度酒即如《番俗六考》所雲:“用未嫁處女嚼糯米藏三日後,略有酸為曲;舂碎糯米和曲置甕中,數日後發出氣,取出攪水而飲,亦名‘姑待酒’”。高度口嚼酒是用已經停止月經的“老婦人”嚼米製成的,而且要等發酵兩個月後才能取出飲用。這種酒濃烈、味美、易醉人,而且儲藏時間愈久,則酒性愈烈,假如能保存到15~30年,那便是最好的上品了。
草曲酒即以植物的花、葉做曲釀酒,其方法各有不同:一種是台中地區,酒用黍米浸水,越宿舂碎,和以草曲,三五日發氣,水浸飲之;另一種是台東地區,酒以黍米和青草花同舂,草葉包煮,四五日後以清水漉之,貯甕一、二日即有酒味。還有一種方法是將植物的稈或葉燒成灰,用這些灰製成曲,“酒用糯米炊熟,燒禾草做曲,攪米飯,藏甕中,過六日取出,沃水而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