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夢半醒

朱輝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金銀忘不了!終朝隻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嬌妻忘不了……”

《紅樓夢》的第一回中,跛足道人演唱了這首《好了歌》。這首歌要人們感悟的道理很簡單,哪怕沒什麼文化的人,也不難參透。問題是參透之後怎麼辦?往往是夢醒了卻無路可走。出家當和尚、道士?老爸、老媽、妻兒,誰來供養?未免太不負責任。而混跡於俗世之中,想要無欲無求又很難做到。於是隻好選擇醒著尿炕,明知一切終究歸於塵土,依然“忘不了”地生活著……

就宗教角度而言,中國算得上是一個世間罕有的和諧社會。大多數時間裏,並沒有一教獨大的情況,曆史上許多名人佛道儒兼修,如今有的寺廟裏居然可以找到道教神像,有的道觀裏有觀音菩薩,倒也體現了無欲無求的境界。

寺廟、道觀是否靈驗、是否有求必應,往往說法不一。不過它們確實常常能幫人解難,比如賈島當過和尚、魏征當過道士,他們似乎並非出於執著的信仰,而是為了解決窮困中的生計問題,一旦有了出路,馬上就還俗了。當年吐蕃王想娶太平公主,武則天不忍女兒嫁到邊遠部族,又怕拒絕後引發戰事,便讓她當了道士,風頭過後不久就讓她還俗嫁給了薛紹。中國古代的寺廟、道觀,有時候就像菜園門,各色人等進進出出,上演過許多臨時抱佛腳的故事。

失意了就出家,為謀前程又還俗,亂世之中這種現象很普遍。唯獨有一人出家、做官兩不誤,白天入世、晚上出世,居然在俗世和淨土之間搞起了兼職,此人便是政治和尚姚廣孝。

從明朝官方資料看,姚廣孝是蘇州人。不過近年來,姚廣孝的名聲越來越大了,於是有人出來爭他的祖籍,說他祖上是福建人者有之,說他老家是河南開封的也有。不過這些地方,與姚廣孝本人並沒什麼關係,他的確是生在蘇州、長在蘇州,從蘇州起步走向人生舞台的。

蘇州曆來是出狀元的地方,讀書風氣很濃。姚廣孝出身行醫世家,從小受到較好的家庭教育,學習過一些儒家經典。14歲時,姚廣孝的興趣轉向佛學;17歲那年,他在妙智庵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又以“逃虛子”自稱,人們稱他為道衍和尚。

姚廣孝之所以青少年時期就出家,並非因為性格上特立獨行。他從小的誌向也是讀書做官,齊家治國平天下。可是當時處於元末,天下是蒙古人的,作為第四等級的“南人”,他幾乎沒有做官的希望。分析了一下自己將來可以做的營生,接過祖傳的醫學事業?醫生在當時職業排行榜僅僅排在第五位,而和尚卻排在第三位,能當上方丈,社會地位更高。於是姚廣孝從小就選擇了和尚作為自己將來的職業。恰巧十四歲那年,姚廣孝父母雙亡,生計都成了問題,這促使他最後投奔了妙智庵。

說到妙智庵,多少會令不明真相的讀者感到奇怪,庵應該是尼姑修行的地方。雖然同是出家人,畢竟男女授受不親,姚廣孝怎麼能去哪裏出家呢?原來這妙智庵本是南梁古刹,由高僧西銘募建,初名法華庵,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北宋宣和年間重建後定名為“妙智禪院”,俗稱妙智庵。

姚廣孝從小為了追求社會地位立誌當和尚,由此可見他為了事業可以犧牲一切,包括承受“斷子絕孫”的代價。這位積極入世的道衍和尚,顯然無意成為玄奘那樣的高僧,他一心想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進了寺廟之後,姚廣孝對於佛理興趣不大,卻刻苦研究兵法,後來又“跨學科”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數術。對於這樣一位不務正業的和尚,為什麼他的“主管領導”沒有將其逐出山門?可能當時處於亂世之中,廟裏規矩便不是那麼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