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和有機體
朱輝
西湖中最大的島名叫“三潭印月”。島上人文景觀眾多,開網亭、亭亭亭、 康熙禦碑亭、我心相印亭造型各異。走著走著,你會發現一座並不起眼的祠堂,裏麵供的是李衛。放在二十年前,若沒有導遊小姐介紹,多半鮮有人知道這位李先生是誰?而如今,旅行團每每走到此處,遊客們的情緒頓時就高漲起來,從七八歲的孩子到六七十歲的老人都會好奇地去看畫像上關於李衛的介紹,如今的李衛知名度似乎不在蘇東坡、李白等文豪之下。遙想當年,有些史學家可能都不知道李衛何許人也,我們不免為影視劇的巨大影響力所震撼,它們竟能將一個被埋沒二百多年的古人炒作得如此家喻戶曉。
李衛在《雍正王朝》中原本隻是配角,精明的製作人發現了他身上的潛質,將他單獨提煉出來,弄出了幾部大戲。很快,李衛和韋小寶一樣,成為了百姓喜聞樂見的平民英雄形象,他的故事越演越多。
李衛在二月河小說《雍正王朝》中是雍正的家奴,到了《李衛當官》係列電視劇中演變成市井混混出身。 曆史上的李衛其實是江蘇徐州一位富家子弟。康熙56年,李衛花錢捐官,入貲為員外郎,補兵部。
分析一下現代文人們為什麼要去壓低李衛的出身?大概為的是迎合普通老百姓的心理需求。中國的老百姓心理上需要好皇上,這些皇上隨便就能“哢嚓”掉貪官汙吏,就像美國影片中無所不能的超人;同時老百姓也需要出自平民階層的英雄,以滿足他們潛意識中想當英雄的幻想。從韋小寶到李衛,文人把他們的出身壓到低於大多數平民,同時讓他們成為文盲,在文化程度上貼近最底層勞動人民。韋小寶成功了,李衛也成功了,他們的成功並非經曆千難萬險,常常得來全不費工夫,頗具戲劇性和喜劇性,這點也能迎合小民投機心理。
雖然現代文人們對李衛做了“別有用心”的“改裝”,不過曆史上的李衛雖非文盲,文化水平倒確實不高,為人比較粗魯,與戲裏的李衛有些神似。
在李衛的官場生涯中,康熙58年是其人生轉折點,那年他任戶部郎中。據《小倉山房文集》記載,當時分管戶部的一位親王每收錢糧一千兩,加收平餘十兩。李衛屢次諫阻無效,於是在戶部走廊上放了一個櫃子,上麵寫著“某王贏錢”。這位親王十分難堪,隻好停收回扣。
李衛“勇敢任事”的優點,給雍正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他一繼位就任命李衛為雲南鹽驛道,次年升為布政使。雍正三年升為浙江巡撫兼理兩浙鹽政。雍正五年,李衛任浙江總督。據李衛祠堂裏的文字介紹,浙江總督是雍正特別為李衛量身定做的官銜,清代設置的八大總督中,以往隻有閩浙總督沒有浙江總督。雍正七年,李衛又被加封為兵部尚書、太子太傅……
從行事風格而言,雍正是一位暴君,在他身下做事非常不容易。李衛卻能如魚得水,十三年裏一直是寵臣,其成功秘訣之一是努力工作,之二是始終保持粗人本色。
雍正是個勤奮的皇帝,在他收下做事,沒有政績是不行的。李衛任浙江、直隸總督十多年做了許多為人稱道的事情。打擊不法商販盜賣私鹽,治理海塘,剿匪,整肅吏治。除了常規政績,李衛在反顛覆領域也很有業績。他參與審理了呂留良一案,雍正七年(1729),李衛偵破甘鳳池等人謀反案,在李衛的誘逼之下,武俠小說中大名鼎鼎的甘大俠居然叩頭乞求寬恕,並出賣了不少同黨。
在雍正朝中,能吏很多,不過命運卻不一定好。比如雲貴總督楊名時,他在任時,從老百姓到同僚都對他讚不絕口,然而正因為他看上去沒有缺點,獨獨得罪了一個人——雍正皇帝。在銳意改革的雍正看來,想開拓進取,不可能不得罪人。沒有人說楊名時不好,就隻能證明他圓滑,是個官油子,終於雍正以泄漏密旨為借口,查辦楊名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