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氏義莊”有幾個特點,一是家族範圍裏人人平等,隻要居住在蘇州老家的範氏子弟,都可以向義莊領取規定的錢物。仆人子弟,在範家服役15年,年齡滿50歲,也可以免費領取範家規定的口糧。二是衣食住行麵麵俱到,隻要義莊沒破產,範氏家族就不可能有餓死之人。義莊設有義宅,即免費宿舍,供無力購買者居住,因此也不會有露宿街頭之人。三,特別重視教育,族人取得科舉資格,可領路費10貫,第二次參加考試,再領5貫,無故不赴試,已領路費交還義莊。
範仲淹的義莊某種程度上,小小地彌補了一下他政治上的失意。據說後來江南先後興起了一些類似的義莊,不過由於缺少像範仲淹這樣有影響力的創始人,這些義莊的凝聚力不足,大多辦不了多久就倒閉了。這使得範仲淹創舉的社會意義大打折扣,僅僅變成了一個特例,沒有通過推廣達到兼濟天下的效果。
白居易曾經寫過《賣炭翁》這樣充滿悲憤的作品,他應該很了解並且同情底層百姓的痛苦,可是他晚年的“獨善其身”與其作品反差太大,他似乎沒有想過他玩弄的那些家妓,大多數可能出自類似賣炭翁的貧困家庭。白居易錦衣玉食之餘,一邊感歎這些底層勞動人民可憐,一邊又在玩人家的女兒,本身就在演一出諷刺劇而不自知。
大凡明星都有粉絲群,白居易的“白粉”自然也不少。對於白居易乃至同時代一些官僚文人的作風問題,常有人為之辯護,稱這些行為並不違反當時的社會道德。唐朝性觀念相對開放,士人狎妓並不覺得下流,反而自以為風流。可是宋朝這種風氣其實有過之無不及,加之宋朝是對文人最優厚的朝代,按說範仲淹晚年更有理由高質量地“獨善其身”,可是他都沒有這樣優待自己。可見,社會風氣並不是借口,作為一個形象正麵的文化名人,一個自命憂國憂民的官吏,做人向所謂的“一般群眾”看齊,其實是對自己的侮辱。
範仲淹的義莊引領著中國民間慈善業,經曆了宋代的萌芽,元代的蕭條,明代的起起伏伏,清代的一度興盛……總體而言,沒有形成燎原之勢。一來,範仲淹這樣有很高名望,有一定財力,又肯全力興辦義莊的人太少;二來,除了江南,中國大多數地方過於貧窮,靠民間力量扶貧,杯水車薪。不過雖然沒有形式上的義莊,但大家族內部互相接濟的民風一直流傳著,直到今天,農村地區還保持著這種傳統。依靠血緣關係獲得基本保障,這種家族式的“獨善其身”壞處也不少,比如造成了中國社會一直過於講關係,不太講原則。進入信息社會後,依然難以消除人際關係方麵的“小農社會”痕跡。當然,這不是範仲淹的過錯,時代在發展,他的後人們雖然發展壯大著“範氏義莊”,卻沒有在思想上“與時俱進”,走出範家這個小圈子。
“人慕君子,行則小人”,這是馮道的一句名言,很貼切。多少名人吟詩作賦歎民生艱難,自己卻吃香喝辣醉生夢死。範仲淹的為人無愧於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