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為什麼不做存款?我們都知道,存款是生息的,現金是不生息的,存款比現金更有吸引力。但是,精明的猶太人天生有數學家的頭腦,早已算好了一筆令人驚訝的賬:存款的確可以獲得一大筆利息,但是物價在存款生息期間不斷上漲,貨幣價值隨之下降,尤其是存款本人死亡時,須向國家繳納繼承稅。這是事實,幾乎世界各國都如此。所以,無論多麼巨大的財產,存放在銀行,相傳三代,將會變成零,這就是稅法上的原則。
現款確實不增值,但物價上漲對其影響不大,而且最關鍵的是手持現款,避免了在銀行的財產登記,在財產繼承時,不需要向國家繳納遺產繼承稅。所以,手持現款時,財產既不增多也不減少。對猶太人來說,“不減少”正是“不虧損”的最起碼的做法。存款和現金相比,當然是現金最可靠。小心謹慎的猶太人當然在二者擇一的條件下選擇了後者。
如果從根源上探究,猶太人堅持認為現金主義最保險有著深刻的曆史原因。曆史上,猶太民族一直受到驅逐和掠奪,他們的生命隨時都有可能被殺戮,他們的財產隨時都有可能被沒收。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下,銀行對他們根本就沒有什麼保險可言。誠實的債務人也難以叫他們放心,一旦將商品賒出去,拿不回錢來怎麼辦?如果馬上要逃跑,豈不要白白損失?
鑒於此,《塔木德》告誡猶太人:“隻有現金是安全、可靠和永恒的,手頭沒錢就是窮人。”“商品不要賣給沒有支付能力的顧客。”“約定期一到,立即上門收款。”這些話說出了兩條鐵律:錢隻有一直處於流動狀態才能夠生錢;經濟社會裏白條不可流通。
猶太人的現金主義在日常生活及交往中表現得特別明顯。有一家猶太人的小餐館的牆壁上貼著一首歌謠:“我喜歡你,你要借錢,我不能夠借,怕借了你便不再上門。”說白了就是“現金交易,恕不賒欠”。然而其言語卻很婉轉。
約瑟和曼代合夥在一個小村莊裏開設了一個酒鋪。一天,他們賣完存貨便一起去城裏購進一桶威士忌。在回家的路上,天氣漸漸冷起來,還刮起了大風,兩個人互相開玩笑說對方想喝威士忌。但要真那樣做可就是個嚴重的問題,事前當他們裝酒的時候就曾嚴肅地約定,誰也不能先喝一口,因為那是他們一周的生活來源。
約瑟可是個聰明的家夥。他翻了翻口袋,找到了5毛錢,於是他對曼代說:“給你5毛錢,從你那份酒裏賣給我一點兒喝。”曼代回答道:“既然你付現金,那我自然是要賣給你的。”於是他舀了一杯酒給約瑟。
約瑟喝了酒以後不久,暖和了起來,而且變得很興奮,而曼代的鼻子因為冷而變得更青了。他真嫉妒該死的約瑟能那麼幸運地找到5毛錢!但是,突然他碰到了口袋裏約瑟剛才給的那枚5毛硬幣。“現在,這錢可是我的啦!”他自言自語道,“為什麼我不能拿它買酒喝呢?”於是他對約瑟說:“約瑟,給你5毛錢,從你的那一份裏給我倒點兒酒喝。”約瑟應聲道:“有現金就行。”他給曼代舀了一杯酒,收回了他那5毛錢硬幣。
就這樣,約瑟和曼代用那唯一的5毛錢現金互相買酒,一路上你一杯我一杯地喝。等他們到酒鋪時兩個人都喝得醉醺醺的了。“真是個奇跡啊!”約瑟嚷道,“想想看,整整一桶威士忌才花了5毛錢!”
猶太商人在與他人做生意時,心中關心的是“這個人今天帶來現款沒有?”他們關心的是現金,力求把一切東西都“現金化”,因而他們做生意時力求現金交易。人、社會及自然,每天都在變,隻有現金是不變的,這是猶太人的信念,也是猶太教的“神意”。
猶太人非常注重資產的可變現性,如果手上不需要太多的現金,就會將它投資在股票和債券上。根據《改革派猶太教》雜誌的讀者調查顯示,猶太人持有相當大量的流動資產。例如,一般美國民眾約有27%的人直接擁有股票和債券,但是改革派猶太人卻有73%的人擁有股票和債券。
《塔木德》上寫有:“金錢放著不用會慢慢消失。”這句話告誡人們,要用錢去投資賺更多的錢。《聖經》上有一則勸人善加投資的故事對猶太人啟發很大。
大地主馬太有一天要外出遠遊,便將他的財產托付給3位仆人保管。馬太告訴他們,要好好珍惜並善加管理自己的財富,等到一年後再看他們是如何處理錢財的。馬太走後,第一位仆人用錢做了各種投資;第二位仆人則買下原料製造商品出售;第三位仆人為了安全起見,將他的錢埋在樹下。一年後,馬太如約回來檢視成果。第一位及第二位仆人所管理的財富皆增加了一倍,馬太甚感欣慰。
第三位仆人的金錢卻絲毫未增加,他向馬太解釋說:“唯恐運用失當而遭到損失,所以將錢存放在安全的地方,今天將它原封不動奉還。”馬太聽了大怒,並罵道:“你這愚蠢的家夥,竟不好好利用你的財富。”
故事中第三位仆人受到責備,不是由於他亂用金錢,也不是因為投資失敗遭受損失,而是因為他根本沒好好利用金錢來投資。
著名的美國通用汽車製造公司的高級專家、猶太人赫特曾說過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在私人公司裏,追求利潤並不是主要目的,重要的是把手中的錢如何用活。”也就是說,要拿著錢去投資,以獲得更大的增值效益。5腳踏實地從小生意做起
猶太人之所以成為世界一流商人,一個是他們在經營商品上堅守“定價從不嫌高”,另一個是他們在做交易時堅守“生意從不嫌小”。猶太商人認為,做生意就怕一開始就在心中膨脹出一個很大的貪欲,這會使人變得浮躁而不會腳踏實地賺錢。
“硬幣是一點一滴的財富”,這是猶太人的理財觀。在猶太人的心中,大海之所以成為汪洋,是由於一點一滴的積聚;大富翁也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積少成多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對我們深有啟發。
有兩個年輕人一同去尋找工作,其中彼德是英國人,洛維爾是猶太人。有一天,當他們走在街上時,同時看到有一枚硬幣躺在地上,彼德看也不看就走了過去,洛維爾卻激動地將它撿了起來。
彼德對洛維爾的舉動露出鄙夷之色:連一枚硬幣也撿,真沒出息!洛維爾望著遠去的彼德心中感慨,讓錢白白地從身邊溜走,真沒出息!後來,兩個人同時進了一家公司。公司很小,工作很累,工資很低,彼德不屑一顧地走了,洛維爾卻高興地留了下來。兩年後,兩人又在街上相遇,洛維爾已成了一位小老板,而彼德還在尋找工作。
彼德對此無法理解:“你怎麼能如此快地發了財呢?”洛維爾說:“我從小就在《塔木德》上讀到:‘沙丘由一粒粒細沙堆成,財富由一枚枚硬幣積累。’所以我不會像你那樣紳士般地從一枚硬幣上走過去,我會珍惜每一分錢,而你連一枚硬幣都不要,怎麼會發財呢?”
彼德並非不在乎錢,而是眼睛總盯著大錢而對小錢棄之不理,所以他的錢總在明天,這就是問題的答案。道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金錢的積累是從“每一個硬幣”開始的。隻有在任何時候都保持平靜而放鬆心境的人,才能腳踏實地為自己的前程打下堅實的基礎。反之,對小錢不屑為之,不但不能得到大的財富,小的財富也會與之失之交臂。
猶太人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踏上北美大陸時,大多窮困潦倒一貧如洗。在1899年到達美國的移民平均身攜2278美元,而猶太人平均隻帶2043美元,低於平均值;1900年上岸的移民平均身帶15美元,而其中猶太人隻帶9美元。剛剛到達美國的猶太人,給人的第一形象就是窮。貧窮的猶太人的唯一辦法是投資10美元,成為流動的街頭小商小販。他們用5美元辦執照,1美元買籃子,剩下4美元辦貨。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如戈德曼、萊曼、洛布、薩斯和庫恩家族等,都是從沿街叫賣的小本經營發跡起來的。這種發家致富的途徑和方式,對猶太人而言其實是輕車熟路。
猶太人弗雷德正是因為腳踏實地從小做起,最後把75美元變成了100萬美元。一個偶然的機會,弗雷德獲知有一小塊毫無價值的土地要賣,這塊土地沒有多大麵積,而且在市區的一個垃圾場旁邊,於是他出價75美元把它買了下來。
買下這塊地之後,弗雷德每天在垃圾裏翻來翻去。結果,他找到各式各樣有利用價值的東西,然後他很快地把這些東西賣給收購廢舊物品的商人。接著,他買了一塊更大的土地,然後又把它賣掉,賺了一筆錢。
弗雷德用這筆錢,蓋了幾棟分成兩個住宅的大樓,而且也同樣立刻就賣掉了。這次已經賺到10萬美元的家產。再接著,弗雷德得到一個機會開發了一塊相當大的郊區土地,使自己的財產增加至10倍。
與弗雷德同一時代的猶太青年蘭德斯也在書寫著他的傳奇。當時美國加州傳來發現金礦的消息。許多人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發財機會,於是紛紛奔赴加州。蘭德斯也加入了這支龐大的淘金隊伍,他同大家一樣曆盡千辛萬苦趕到加州。
淘金夢是美麗的,做這種夢的人很多。越來越多的人蜂擁而至,一時間加州遍地都是淘金者。然而,金子自然越來越難淘,生活也越來越艱苦。當地氣候幹燥,水源奇缺,許多不幸的淘金者不但沒有圓致富夢,反而喪身此處。
蘭德斯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大多數人一樣,不但沒有發現黃金,反而被饑渴折磨得半死。一天,望著水袋中一點點舍不得喝的水,聽著周圍人對缺水的抱怨,蘭德斯忽發奇想:淘金的希望太渺茫了,還不如賣水呢。
於是蘭德斯毅然放棄對金礦的努力,將手中挖金礦的工具變成挖水渠的工具,從遠方將河水引入水池,用細沙過濾,成為清涼可口的飲用水。然後將水裝進桶裏,挑到山穀一壺一壺地賣給找金礦的人。
當時有人嘲笑蘭德斯胸無大誌:“千辛萬苦地到加州來,不挖金子發大財,卻幹起這種蠅頭小利的小買賣,這種生意哪兒不能幹,何必跑到這裏來?”蘭德斯毫不動搖,繼續賣他的水。結果,一段時間後,大多數淘金者都空手而歸,而蘭德斯卻在很短的時間靠賣水賺到幾千美元,成了一個小富翁。
在這個世上,總想“一步登天”、“一口吃成個胖子”、“畢其功於一役”的人實在不少。在生意場上有人恨不得點石成金,馬上成為百萬富翁。事物發展的規律告訴我們,事業的追求、功德的圓滿,都應該按循序漸進的規律,一步一個腳印地進行。做事要腳踏實地,講究實際,不可急於求成。七、關注信息善用情報〖〗
《塔木德》上說:“我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勝利,是當時的機會。”猶太人很重視從信息中尋找商機,總能憑借最先的消息快速地出擊,在別人還在懵懵懂懂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大賺特賺了。
1信息是敏感人眼中的鑽石
自古以來,猶太人對信息就非常重視。古時候的猶太人所說的“兆頭”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信息,古代猶太人用這種說法專指與勝敗、生存有關的消息。
有充分的證據表明,人類社會從事信息行業的第一人是猶太人,他就是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約書亞。約書亞開始為利茲從事間諜活動,在利茲去世後繼承了利茲未竟的事業,統率以色列的12個部族征服了各地。也許是受約書亞的影響,猶太人中涉足信息業的特別多,而且這些人在猶太社會內部的地位都比較高。
猶太人諺語說:“信息是有價的,是敏感人眼中的鑽石。”猶太人把信息看成是取得最佳經濟效益的根本保證。希伯來語中的“語言”一詞,包含著“產品”、“經營活動”和“信息”3個詞的意思。猶太商人敏感於信息,也許是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這一詞彙的暗示。
羅斯柴爾德財團的創始人邁耶·羅斯柴爾德在創業之初,就十分重視信息工作。他們一家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一張巨大而又高效的情報網。快速而又準確的信息以及對整理、運用信息的擅長,是羅斯柴爾德財團長盛不衰、傲視世界的秘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