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烈火英雄邱少雲(1 / 3)

第六章 烈火英雄邱少雲

宋教仁與二次革命

1882年,在湖南桃園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宋教仁出生了。因為家裏的影響,他從小熟讀詩書,受到了傳統民族意識的熏陶。1899年,他開始在漳江書院讀書,在院長的影響下,他漸漸形成了自己的革命思想。他還經常與同學們談論中外時事,在討論中不由地感慨“中國苦滿政久矣”,慢慢有了反清革命、救國救民的想法。

1901年,宋教仁在母親的命令下參加了科舉考試並考中了秀才,但是他並沒有走上博取功名的這條路,1903年,他決定考湖廣總督創辦的文普通學堂。這次考試的題目《漢武帝論》,宋教仁道出了自己的政見,受到考官的賞識。入學不久,抗俄運動興起,關心時事的宋教仁無心潛心讀書,而且開始尋找救國之道。6月,黃興在文普通學堂發表了演說,宋教仁聽後大受鼓舞,並且與黃興結為莫逆之交。從此以後,他經常與同學一起,秘密地宣傳革命的思想,這遭到了清朝官吏的注意,無奈之下,他隻好離開了武昌。

1904年,宋教仁和黃興陳天華等人在長沙創立了興華會,並擔任副會長。11月,興華會準備在西太後70歲生日的時候趁機在長沙發動起義,但是消息不幸走漏,起義失敗,他們也隻好離開了長沙。宋教仁12月來到日本,先後在東京政法大學、早稻田大學等地學習,並與田桐等人創辦了《二十世紀之支那》的雜誌,刊載反清的文章,宣傳革命主張,但是由於第二期刊登了《日本政客之經營中國談》,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國的事情,被日本政府全部沒收,宋教仁也被傳訊。

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宋教仁加入並擔任司法部檢事長、同盟會湖南分會副會長,在中國留日學生中組織革命活動,反對日本頒布的《清留學生取締規則》,同時他也開始準備發動武裝起義,希望能夠靠武力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1910年,回到上海的宋教仁擔任了《民立報》的主編,開始通過書寫的方式聲討侵略者對中國的野心,抨擊清朝的反動統治。武昌起義後,宋教仁來到南京,參與臨時政府的籌建工作。

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宋教仁擔任法製局總裁協助製定法令,後來袁世凱竊取了革命勝利成果,獨裁專橫,由於不滿他的統治,革命人士紛紛退出內閣。宋教仁參照西方國家政黨的模式,認為隻要有健全的內閣就可以限製袁世凱個人的權利,希望通過政黨來組成革命內閣。於是在8月,他把同盟會和其他幾個黨派改組成立了一個國民黨,積極開始實踐,到處演說,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袁世凱見到他的行為已經初見成效,眾議院596個議席中,國民黨占了269個,參議院274個議席中,這讓獨裁者袁世凱十分惱火。袁世凱試圖用金錢拉攏宋教仁,遭到宋教仁的堅決拒收。袁世凱看到拉攏無效,就下了狠心,決定將他暗中迫害。

1913年3月20日晚10點左右,宋教仁準備從上海坐車北上宣傳,就在檢票的時候,宋教仁遭到了槍擊,被緊急送往鐵路醫院。最後,他終因傷勢過於嚴重,離開了人世。

宋教仁的死給中國的革命帶來了軒然大波,徹底打破了實行憲政民主的夢想,國民黨就此瓦解,也使得革命人士認清了袁世凱的醜惡嘴臉,孫中山、黃興等人與臨時政府的徹底決裂,引發了“二次革命”。宋教仁為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烈火英雄邱少雲

邱少雲1931年出生在重慶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9歲父親去世,兩年後,母親也離開了他,成為了一個孤兒。為了換一點飯吃,13歲的邱少雲開始在地主家做長工,受盡了壓迫和剝削。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了12月,終於解放了成都,邱少雲看到了解放軍的到來,立誌報效祖國,毅然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

1951年3月,在毛主席“抗美援朝保衛祖國”的號召下,邱少雲加入了中國人民誌願軍。他跟隨隊伍來到朝鮮,看到美國侵略者在朝鮮的行徑,他明白了一定要把侵略者打出去人民才能安居樂業的道理。他苦練軍事本領和技術,決心讓自己成為最堅強的革命戰士。

1952年10月,邱少雲所在的連隊接收到一個消滅敵軍的任務,要把三九一高地的敵軍一網打盡。由於這個高地上駐紮了敵軍一個加強連的火力,四周圍還密布著暗堡和工事,還有火力網和鐵網作為防護,陣地前麵是一片開闊地,如果直接突破,很難到達敵人的陣前。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軍決定,在總攻之前先派人潛伏在敵人陣地前沿,給敵人來個出其不意。

要在敵人的陣地前埋伏將近20個小時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臨行前,部隊專門召開會議宣布組織紀律,動員大家完成好這個艱巨的任務。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裏,500多名誌願軍戰士出發了。按照預定的計劃,他們靜悄悄地迅速分散開來,潛入附近的一片蒿草地裏。為了保證不被敵人發現,他們從頭到尾都用蒿草做了偽裝,遠處一看,隻能看到一片蒿草搖動,絲毫看不到有人的樣子。漫長的一晚上過去,天開始蒙蒙亮了,戰士們都能看到近在咫尺的敵軍碉堡裏的陣地,心裏暗暗下著決心,在一會兒的衝鋒中一舉拿下敵人。

太陽慢慢升起來了。就在這個時候,意外發生了,敵人的巡邏班出現在邱少雲所在的那片蒿草叢附近。邱少雲他們立刻緊張起來,戰友們用眼神互相鼓勵,屏住呼吸“一定要沉住氣,不要衝動。”這時候,誌願軍陣地裏的指揮官看到情況,立刻發動炮火攻擊。危機過去了,可戰士們一點都不敢鬆口氣。他們繼續安靜地潛伏著。

中午,敵人例行巡邏的飛機飛來,忽然,投下了燃燒彈。有一顆燃燒彈落在邱少雲兩米遠的草地裏,火花四濺,噴到了邱少雲的左腿。瞬間,幹燥的蒿草就燃起了熊熊烈火。這個時候,邱少雲隻要翻滾一下,火就可以撲滅,但是這樣做的話,就會暴露自己的位置,他咬咬牙堅持著,很快火就蔓延到了全身。他的身後,就是一條小的水渠,隻要過去翻一圈,還是可以把火撲滅的。但是敵人就會發現這裏有人埋伏。怎麼辦?周圍的戰友看著邱少雲身上著火,也都心急如焚,但是他們都知道,如果現在前去幫助邱少雲,整個埋伏行動都會失敗。邱少雲咬緊牙關,堅定的表情印在戰友們的眼睛裏,大家都默默地流下了眼淚。邱少雲卻一點聲音都沒有發出,他把手指深深地插在泥土裏,頑強地忍受著劇烈的疼痛。

下午,進攻的號角終於吹響。而邱少雲沒能再站起來衝進敵人的陣地。戰友們懷著滿腔的怒火,全殲了敵人。沉浸在勝利的凱歌中,他們望著邱少雲犧牲的地方,久久不能平靜。

誌願軍第十五軍給邱少雲烈士家屬的錦旗上是這樣寫的:“祖國人民的光榮”。邱少雲用自己年輕的生命,換得了戰鬥的勝利。1952年,邱少雲被追記特等功,並在1953年被追授為“中國人民誌願軍一級英雄”。他用他頑強的意誌以及高度的組織紀律性,為愛國寫下了壯麗的詩篇。

革命先驅李大釗

李大釗出生在河北樂亭,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人世,由祖父撫養長大。從小李大釗能詩擅文,在村裏是才華超眾的小神童。李大釗上學的時候,聽到了太平天國的故事,非常羨慕洪秀全這位農民起義領袖。後來他考入了北洋法政專門學校,並且立誌說:“欲立其身,先憂其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念書就是為了富國強民,不能隻為自己的錦衣玉食而忘記了國家和民族。”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了,李大釗感覺新中國的希望就要到來,但是袁世凱很快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這讓他非常氣憤,立誌要為中國尋求出路。

1913年,李大釗東渡日本求學,考入早稻田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學。在日本求學的日子裏,他接觸了日本早期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1916年,李大釗回到中國,新文化運動正在國內興起,他積極地參與其中,並且參與辦報。1917年,在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期間,他了解到了俄國革命勝利的消息,確立了共產主義信念,他覺得終於找到了能夠救中國的真理。

從1918年起,李大釗成為了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行者之一,積極組織社團,創辦刊物,還通過開會和發表文章的形式來進一步宣傳馬克思主義。1918年12月,陳獨秀和李大釗一起創辦了《每周評論》,並且輪流編輯《新青年》,幫助學生出版了《國民》、《新潮》等進步刊物。在這些影響下,學生和進步青年的思想基礎漸漸建立起來。1919年,為了抗議《凡爾賽和約》的簽署,中國爆發了五四運動。後來,被公認為五四運動領袖的陳獨秀被捕,李大釗組織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積極營救,迫於壓力,北京軍閥政府表麵上釋放了陳獨秀,暗地裏卻把他軟禁在家裏。1920年初,陳獨秀被李大釗護送出京,路上兩人萌生創辦了共產主義政黨的想法,分別之前兩人決定,在南部和北部分別開始行動,同時兩人合作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篇文章。1921年在上海,中共一大召開,李大釗被選為代表,為黨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

1924年5月,李大釗代表中國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回到北京後,他遭到了軍閥政府的通緝。在這樣的情況, 1926年3月,李大釗不顧自身的危險,在北京積極參加和領導了反日、英帝國主義和反對北洋軍閥政府的“三·一八”運動,號召人民不分階級聯合起來,反對軍閥賣國求榮的惡性。這讓軍閥政府十分害怕和憤怒,他們下令逮捕了李大釗和其他80多名共產黨人。

麵對敵人的嚴刑逼供,李大釗死守黨的秘密,不向敵人透露一點黨的信息,敵人又使出威逼利誘的招數,李大釗始終不心動、不屈服。敵人甚至使用竹簽釘入他的手指甲縫裏,他幾次昏迷過去,當時醒來之後依然一個字都不說。1927年4月28日,不顧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和譴責,軍閥政府下令絞殺李大釗等20多名革命者。李大釗第一個走上了絞刑架,他大義凜然地說:“共產主義在中國必然得到光輝的勝利,今天絞死了我,也不會絞死偉大的共產主義!”他振臂高呼道:“共產主義萬歲!”然後英勇就義。

清明節過後,李大釗由北京大學師生安排下葬,送葬的人群在長安街連綿數千米,市內各界人士都自發地來為李大釗送行。

李大釗是中國播種共產主義思想的第一人。他用一生向國家和人民證明了共產主義者都是大無畏的!他一生都在為祖國和人民的解放作貢獻。直到最後他依舊無怨無悔,這樣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每個中華兒女。

陳天華憤然投海

陳天華1875年出生在湖南的一個貧寒家庭,雖然家境並不富裕,但陳天華的父親特別熱衷於公益,鄰裏鄉親都說他有“俠者之風”。陳天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裏麵長大,受到父親的影響非常大,並且自己也非常喜歡讀書,尤其是傳奇類的。小時候的陳天華非常希望自己長大之後能夠成為像書裏麵寫的那樣的英雄。

後來,有族人看到陳天華非常聰明好學,就出錢帶他去書院讀書。得到看書機會的陳天華看到書院裏麵眾多的書籍非常的開心,更加夜以繼日地看書。後來他考入了新華求實學堂,受到新思想影響的他成為了變法運動的擁護者。他立誌報效國家,並且效仿霍去病“匈奴不去,何以為家”的故事,婉言謝絕了縣令想要許配給他的千金。他說:“國不安,吾不娶。”

1903年,陳天華考進了省裏的師範學院,並且得到了公派留學去日本的機會。在日本的時候,他聽說沙俄侵占東北三省的事情,憤然咬破手指,用自己的血水寫下了《敬告湖南人》,寄回湖南的各個學堂,號召民眾抗擊沙俄的侵略。收到來信,湖南巡撫非常的感動,也非常欽佩他的愛國之心,他親自到各個學堂宣讀這封公開信,還在官報上麵刊登,下令開設武備講習所宣傳拒俄,湖南境內拒俄的熱潮湧動。不僅從遠方支援國內的運動,陳天華還在日本發動當地的留學生參加拒俄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這一年,他寫了兩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書——《猛回頭》和《警世鍾》,聲聲控訴列強的侵略和清政府賣國投降的醜惡嘴臉,很快在國內產生巨大反響,真正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

1904年,陳天華回到了中國,在長沙組織了華興會,跟黃興一起密謀長沙起義的事情。他們準備在《俚語日報》上麵發表反清的文字,結果事情被泄露,稿子沒有發表,卻被政府發現了。4月,他隻好再次踏上了去往日本的船。1905年8月,陳天華參與發起了同盟會,在書記部工作。他用他的筆戰鬥在抗擊帝國侵略者的最前線,在短時間內又發表了《最近證件之評決》、《中國革命史論》、《獅子吼》等一係列的文章。

迫於清政府的壓力,日本隨後頒布了《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這樣的規則激怒了中國留學生,並且使得留學生群體分為兩派,一派主張全體回國罷學,另一派則主張忍辱負重,兩派爭吵非常激烈,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境地,一些留日學生總會的幹事都提出了辭職。留學生內部的分歧被日本報紙《朝日新聞》稱:“這些都是中國人特有的放縱自己卑劣行為所導致的。”看到了這樣的報道,陳天華心情非常沉重。他決定用自己的死來抗議日本和清政府的勾結,也警醒迷茫中的留日學生。1905年12月7日深夜,他寫下了近3 000字的《絕命書》,鼓勵大家一定要堅持鬥爭,誓死報國。第二天早晨他在大森海灣投海自盡,年僅30歲。

他的死,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魯迅先生評價他為“民族的脊梁”。

1912年3月6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先生為陳天華、楊毓麟等烈士專門建立祠堂紀念,到現在我們還能看到。陳天華不僅用自己的筆書寫呐喊,在中華民族危亡之際,他更是希望用自己的死來喚醒中華民族的崛起。這樣悲壯的愛國舉動,直到現在仍舊讓人們感動。

蔡元培與北大精神

1868年,蔡元培出生在江南水鄉紹興山陰縣,家裏世代經商。蔡元培的父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讀書成才,便很小就開始培養三個兒子讀書。於是蔡元培4歲就進入家塾,從《百家姓》、《千字文》開始,慢慢地熟讀了四書五經,雖然很多時候他並不懂書中所說的意思,但總是先認真背誦,從不東張西望。後來他在紹興藏書樓有機會飽覽群書,17歲考中秀才,18~19歲自己開了個塾館,踏上了教書育人的道路。

在20歲之後的兩年,他幫助同鄉的舉人、藏書家徐樹蘭校訂書籍,又獲得了大量讀書的機會,在學問上得到了很大的長進。23歲,蔡元培在科舉考試中順利考中舉人、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到了1894年,26歲的蔡元培成為了翰林院編修。這個時候正值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蔡元培非常悲憤,為了找到救國救民的方法,他開始閱讀和翻譯西方的一些書籍,思想和眼界慢慢打開。

1989年,戊戌變法失敗後的蔡元培放棄了功名,到浙江一帶中西學堂任教,提倡新學,隨後又到上海南陽公學教書。在教學中,他不僅僅看中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更啟發學生自己讀書思考。他要求學生每天在閱讀後寫劄記記錄想法,每個月要寫一篇文章,他每篇都要仔細閱讀批示。他還要求和鼓勵學生練習演說,希望他們能夠通過演說參與革命,喚醒民眾。他在教學中還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1902年,他在上海創設了愛國女校和愛國學社,這被清政府看作反動,蔡元培隻好一麵繼續從事教育和革命,一麵學習德語準備出國。

在追求愛國振興的道路上,蔡元培對革命者的培訓深入到他教學的點滴。在愛國女校和愛國學社中,他一邊播種愛國的熱情,一邊注重軍事訓練。1905年,蔡元培加入了中國同盟會,被孫中山指派為上海分部負責人。很快,他發展了黃炎培等人入會,為辛亥革命培養了一大批骨幹。隨後,蔡元培前往德國留學,學習心理學、美學和哲學。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他應邀回國參加革命。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蔡元培被任命為教育總長。他在教育製度上,主張采用西方製度,實行男女同校。知道國家財政空虛,他堅持精兵簡政來節約開支,自己也是生活非常簡樸。

1913年,宋教仁被刺殺,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失敗。蔡元培全家前往法國從事教學研究。在法國,他組織了華法教育會,提倡勤工儉學,幫助更多的中國人來法讀書,這也給之後周恩來、鄧小平等人的留學提供了機會。

1916年,蔡元培回國擔任了北大校長。擔任校長期間,他支持新文化運動,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支持學生運動。在五四運動中,他親自協助多方營救被捕的學生。1932年,蔡元培與宋慶齡、魯迅等成立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積極參與愛國抗日運動。1940年3月5日,蔡元培病逝於香港。

有人評價,拿各國的大學校長來比較,雖然在學科上有突出貢獻和成就的不在少數,但是能以校長身份,領導一所大學的學生對整個民族和曆史產生轉折作用的隻有蔡元培。他的愛國和教育思想,對中國教育界和後來的學者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嶽飛精忠報國

1103年,嶽飛出生在河北的一個農家,由於家境貧寒,他白天耕作,晚上則在柴火旁借著微弱的火光念書學字,他尤其喜歡讀兵書。嶽飛身體非常好,十幾歲就勇力過人,並且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非常正直。

1126年,金兵大舉侵犯中原,嶽飛心中充滿了愛國的豪情,決定參軍為國效力。在臨行前,母親姚氏為了勉勵兒子,告誡他要始終把國家放在心上,在他的背上用金針刺下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這四個字,不僅刻在嶽飛的身上,更是刻在了嶽飛的心裏。

嶽飛熟知兵法,在宋欽宗弟弟趙構的帳下,很快因為隻帶領數百人就殺了金軍數千的功勞被看中,升職為秉義郎。之後,趙構讓嶽飛跟隨老將宗澤去陝州救援汴京,自己卻躲在遠處觀望。1127年,汴京被金軍攻破,徽宗、欽宗和後宮佳麗,還有大臣們都被擄走,宮中無數的金銀珠寶也被金軍搶掠一空。在群臣的推舉之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位,也就是後來我們說的宋高宗。他偏聽偏信,站在了黃潛善、王伯顏的主和一邊。這讓嶽飛非常憤怒。他上書表達了自己對主和派的不滿,主張回擊,結果反而被高宗認為是“越權”,免去了職務。

嶽飛並沒有因為朝廷的昏庸而放棄自己報國的心。三個月後,趙九零推薦嶽飛前往河北,與黑背路招撫使張所見麵後,嶽飛對兵法、軍事和地理的熟識讓張所大為讚歎,立即任命他為統領,領兵收複了新鄉。之後,嶽飛又投奔宗澤,被選為“踏白使”,率領500名騎兵抵抗汜水關的敵人。看到地勢險要,嶽飛分出300人到道路兩邊,每人兩束交叉的柴草在山邊埋伏,等到半夜的時候,兩邊的騎兵高高舉起點燃的柴草,照得滿山通明,金軍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