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樂府詩集》

漢人稱樂府機關所演奏的詩為詩歌,魏晉六朝時開始稱詩歌為樂府或樂府詩,於是樂府便由機關的名稱變為詩體的名稱。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將自漢至唐的樂府詩分為12類:①郊廟歌詞,②燕射歌詞,③鼓吹曲詞,④橫吹曲詞,⑤相和歌詞,⑥清商曲詞,⑦舞曲歌詞,⑧琴曲歌詞,⑨九曲歌詞,近代曲詞,雜歌謠詞,新樂府詞。

漢貴族樂章載在郊廟歌詞一類,全部是文人所作;漢樂府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歌詞、鼓吹曲詞和雜曲歌詞3類中,相和歌中尤多。相和歌是南方的民間俗樂,鼓吹曲是北方民族的樂曲,多用於軍樂。雜曲歌詞是一種聲調已經失傳無所歸屬的樂曲歌詞。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為後世保留了大量古代優秀的詩歌作品。同時,他還撰寫題解,對各類樂府詩的曲調、歌辭起源、發展加以考訂,這對樂府詩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使之成為早期研究樂府詩的重要文獻。

司馬相如與漢賦

在我國文學史上,有一種很特別的體裁,也是漢代最具特色的文體,叫做“賦”。賦是從先秦的楚辭演變而來的,像詩,要押韻;又像散文,寫法講究鋪得很開,不像詩精煉。

談到漢賦,就不能不提到司馬相如,他是以寫賦出名的大作家。司馬相如,原名長卿,西漢時期蜀郡(今四川)成都人。他少年時代就很愛讀書,也練習擊劍。他對趙國的藺相如特別佩服,便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相如。

司馬相如年輕時候便在景帝的宮中當了個武騎常侍,但景帝不喜歡文學創作,也沒發現司馬相如這個人才。一次,梁孝王帶著鄒陽、枚乘等人來朝見景帝,枚乘早就以詞賦創作而出了名,司馬相如和他們很合得來,便辭去了景帝宮中的位置,到梁孝王府中去供職,梁孝王收留了司馬相如,讓司馬相如和他的其他文士們在一起,這一段時間裏,司馬相如創作了不少作品,流傳到今天的有一篇代表作叫《子虛賦》。

不久,梁孝王生病去世,依附在梁孝王府中的文士紛紛走散,司馬相如也回到了老家,因家裏很窮,便來到臨邛(地名,在今四川邛來縣),過著流浪文人的生活。

漢武帝劉徹當皇帝後,非常喜歡辭賦這樣的文學作品。有一天,他讀到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讀了一遍又一遍,喜歡得不得了,還歎氣說:“我怎麼就沒福氣遇到這樣的大臣!”狗監(宮庭裏管獵犬的官)楊得意說:“這個人是我的同鄉,現在還活著,你要見他,一點不難!”武帝一聽,立即傳詔,要司馬相如進京。

司馬相如見到漢武帝後,對漢武帝說:“《子虛賦》隻體現了諸侯王的規格,還不夠皇帝家的氣派,我還能寫更好、氣派更大的!”漢武帝很高興,讓他趕快做,不多久,司馬相如寫了一篇大賦叫《上林賦》,《上林賦》比《子虛賦》果然更有氣派,但兩篇賦的特點、內容大體上差不多,都是寫皇家園林如何大,皇帝出遊如何有聲勢,極其講究文字的工整、節奏的和諧,並且用了許多典故詞語,讀起來很有氣勢,賦的結尾還很巧妙地說:氣派當然要大,但皇帝如果長期陷進遊樂之中,那會對國家不利的。還有一點勸告的意思。

司馬相如的一生,沒有做成藺相如式的人物,但在文學創作方麵卻是聲名遠揚。他糅合各家之長,成為漢賦的第一人。賦在他的手上趨於成熟並形成了固定的格式,以後的文人都把他看做是效法的榜樣。由於幾個皇帝的重視提倡以及司馬相如作品的影響,當時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寫賦之風,以至於對後代散體文、駢體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漢代的大賦在漢武帝時期得到了繁榮,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賦逐漸被改革、簡化了,到東漢時,小賦比較流行起來,小賦創作的代表人物是揚雄,創作小賦的作者非常眾多,小賦也更加受到讀者的喜歡。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

梁王死後,司馬相如回了老家。他家境清貧,自己又不會做什麼,就投奔一個老朋友臨邛縣(今四川邛崍)縣令。臨邛縣裏富豪很多,他們聽說司馬相如是縣令的朋友,打算設酒宴請他。宴席就擺在了大財主卓王孫家。

文君當壚

那天,當客人們一看到一表人才、風流瀟灑的司馬相如都為之傾倒。縣令提議,司馬相如彈琴一曲,曲畢,在座的人更加欽佩。卓王孫有個女兒叫卓文君,剛剛死了丈夫,住在父親家中。她對音樂極為愛好,在司馬相如彈琴的時候,她隔著簾子看見相如溫文爾雅的樣子,頓生好感。司馬相如也聽說她聰敏美貌,便趁機彈了一曲《鳳求凰》,以傳愛慕之情。文君為之所動,當夜與相如私奔成都。

回家以後,司馬相如還是窮,卓文君父親恨他丟了自己的老臉,不認這個女婿。司馬相如和卓文君想了個辦法,又回到臨邛,在街上租了個小門麵,開了個小酒菜館,卓文君親自賣酒,司馬相如與仆人一起洗盤子刷碗。這就是“文君當壚”的故事。

消息傳到卓王孫的耳中,卓王孫氣得沒辦法,隻得把女兒原來的嫁妝全部給她送去,還撥出一百多個仆人,送去一百多萬錢財。這樣,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又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司馬相如發跡後,漸漸耽於逸樂、日日周旋在脂粉堆裏,直至欲納茂陵女子為妾。卓文君忍無可忍,作《白頭吟》以訣別。“皚如山上雪,皎如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鬥酒會,明旦溝水頭。躞蹀禦溝上,溝水東西流。淒淒複淒淒,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竹竿何嫋嫋,魚兒何徙徙。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隨詩並附書曰:“春華競芳,五色淩素,琴尚在禦,而新聲代故!錦水有鴛,漢宮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於淫而不悟!朱弦斷,明鏡缺,朝露晞,芳時歇,白頭吟,傷離別,努力加餐勿念妾,錦水湯湯,與君長訣!

據傳,司馬相如閱畢這一詩一書後,憶及當年恩愛,遂絕納妾之念,夫婦和好如初。

司馬遷與《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不單記載中國本土的事,也兼載國內少數民族和鄰國的民族源流與曆史發展,為史書開辟了“外國誌”的道路,開辟了“學術史”的道路。由此可見史記於史學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司馬遷像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或前135至前87年),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出生於史學世家。他的先世是周朝的史官,其父司馬談在漢武帝前期官為太史令,著有《論六家要旨》,有誌於著述漢史,臨終囑咐司馬遷記漢事、修史書。

司馬遷博通典籍、掌握史書,善於詩賦,精於散文。他20歲開始遠行,到處調查訪問,搜集資料,了解風俗,為修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太史

公書》約於漢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間(公元前104至前91年)撰成。這書後人通稱它為《史記》,共130篇,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分傳記為本紀、世家、列傳,以八書記製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脈絡,為後世各史所沿用,成為二十六正史之傳統體例。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他的同僚李陵出征匈奴時被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消息傳到長安,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大罵李陵投降可恥。司馬遷不做聲。武帝問他有什麼意見,書生氣十足的司馬遷直言不諱地說:“李陵轉戰千裏,矢盡道窮,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投降,尚屬情有可原。臣以為隻要他不死,他還是會效忠漢朝的。”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為他是為李陵辯解,是在故意貶低當時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順利的李廣利,於是命令把司馬遷判為死罪(以宮刑代替)經過6年的囚禁生活後,武帝任命他為中書令。從此他埋首奮發著述,終於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記》。

《史記》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全麵記敘中國上古至漢初3000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麵的曆史發展概貌。《史記》嚴謹求實,被認為是“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亦為後代史籍之楷模。鄭樵所說“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實為至公之論。《史記》成三家之言氣有著獨特的思想高度。“是非頗繆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這種有悖儒學傳統觀念的強烈批判精神,為後代思想家所鮮有。

《史記》書影

司馬遷42歲那年,開始夜以繼日地著手寫作《史記》,幾年以後,寫出了《史記》的部分手稿。司馬遷把它呈給武帝,武帝先是很高興,但翻了一下,就皺起了眉頭,接著是大發雷霆。因為司馬遷在書稿中毫不避諱地舉出了武帝的錯誤,便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將《史記》手稿交給大臣們傳閱,大家都不敢講話。老丞相跪地為司馬遷求情,禦史大夫也站在丞相一邊。武帝無奈之下,從輕發落,讓司馬遷修改《史記》。

司馬遷得知讓他修改《史記》,無比痛苦,肝腸寸斷,一怒之下要去辭官,並說:“不求苟活於世,但求無愧我心。”但是,這時他又想起了在父親靈前的誓言:“一定要完成老人家著史的遺願”,於是,他決定修改手稿,並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將武帝的過錯分散在諸多章節中,這樣就不易被發現了。

不久,漢軍北伐匈奴勝利而歸,武帝吩咐司馬遷將此事記入史書。司馬遷本來隻為衛青立傳,但是他經過調查,發現李廣威武無敵,戰功顯赫,卻含恨而死,決定也為他立傳。有人善意地提醒司馬遷:“你這樣做,隻怕又會引來禍端。”而司馬遷卻一笑了之。

《史記》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實為中國紀傳文學之鼻祖。其人物描寫極為成功,尤擅長於衝突中展示人物豐富、鮮明的性格,情感充沛。《史記》語言生動,極富感染力,堪稱紀傳文學之典範,對後世散文傳奇、戲劇小說的創作有直接影響。魯迅先生更是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為何貶霍去病?

司馬遷景仰李廣,單獨為李廣立傳,曾為李廣的孫子李陵受到了宮刑。霍去病射殺了李廣的兒子李敢,兩家成為世仇。所以司馬遷對霍去病是頗有微辭的,《史記》上記載當朝名將霍去病自己肉多得吃不掉,常常爛掉,而士兵往往餓得沒有力氣。令世人認識真正的霍去病。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霍去病時,隻是對其死後的葬禮描述得十分詳細,從送葬隊伍的出身來曆到他們的衣著打扮,再到墓的形狀,甚至連諡號的意義都做了解釋,但其顯赫戰功隻是一筆帶過。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子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製以及法律體製,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製主體。其思想主要集中在韓非子的作品集《韓非子》裏。

韓非像

韓非子(公元約前281至前233年),生活於戰國末期,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是韓國的貴族,“喜刑名法術之學”,後世稱他為韓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淩,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采納。韓非寫了《孤憤》、《五蠹》等一係列文章,這些作品後來集為《韓非子》一書。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文章,極為讚賞。

戰國後期,為躲避戰亂,韓非全家遷至今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酒店鎮的韓棠村。身為貴族的韓非子從小立誌要做一番大事業。於是,他在弱冠之年便告別父母,獨自一人遊曆天下,最終投師於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法家荀子。荀子在齊國講學時,門徒不可勝數,其中,有兩位著名人物,一位是後任秦國丞相的李斯,一位就是韓非子。韓非子為人正直,天資聰慧又勤學不怠,因而他的老師放言“帝王之術非韓非不能大,法家之思非韓非不能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