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戟傳說(1 / 3)

摘要:因其戟杆上加彩繪裝飾,又稱畫杆方天戟,是頂端作“井”字形的長戟。據《蕩寇誌》記載,呂布的畫戟重四十斤。在《三國誌平話》呂布之戟長一丈二。曆史上,方天畫戟通常是一種儀設之物,並非用於實戰。 不過並非不能用於實戰,隻是它對使用者的要求極高。

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兵器,在戟杆一端裝有金屬槍尖,一側有月牙形利刃通過兩枚小枝與槍尖相連,可刺可砍,分為單耳和雙耳,單耳一般叫做青龍戟,雙耳叫做方天戟。

中國古代將矛和戈功能合為一體的格鬥用冷兵器。由戟頭和戟柄組成。戟頭以金屬材料製作,戟柄為木、竹質。戟最長可達3米多。既能直刺,紮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騎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銅戟,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戟。

方天戟上以畫、鏤等作為裝飾,又稱方天畫戟。方天畫戟屬於重兵器,和矛,槍等輕兵器不同。方天戟使用複雜,功能多,需要極大的力量和技巧,集輕兵器和重兵器功能於一身。一般使用方天畫戟者必須力大,戟法精湛,才能發揮該兵器的優勢,在熟練以後,可以和重兵器對抗,如骨朵,錘,鏜等比拚力氣。也可以和輕兵器,矛、槍、刀比拚招式技巧。故該兵器的使用者在戰場上身體素質很高,很拉風。

倘若說到梁山一百零八將中,誰的兵器最花裏胡哨,那就非呂方、郭盛兩個憤青的方天畫戟莫屬了。他們兩人後來在上戰場時,幾乎就成了宋江身邊的擺設。——因為到了宋代,畫戟早已經成了儀仗隊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擺設。這兩位少年壯士,武藝不是十分高強,但偏偏卻又好追求時尚。他們在各自的兵器方天畫戟上,分別纏上華而不實的金錢豹子尾和金錢五色幡。

因此,兩人一出場,幾乎就鬧了個大笑話。

當宋江、花榮的前哨人馬經過對影山時,恰好碰上這對活寶正在為了意氣決鬥,兩個憤青,誰都不服誰,就跟如今街頭上掐架的小年輕差不多。兩人中呂方披紅,郭盛掛綠,排場上極盡鋪張奢華,算是時髦的草寇了。兩人打著打著,那戟上的絨絛卻纏在一起了。幸好花榮一箭就將他們的纏結給射斷了,不然的話,他們的這場跡近作秀的決鬥,不知該如何收場。

大家一看都知道的,小溫侯呂方,賽仁貴郭盛的形象,無疑分別是對三國勇將呂布和初唐名將薛仁貴的Copy.因為呂布和薛仁貴都是叱吒風雲的善使方天畫戟的名家。尤其是呂布的那杆戟,跟他的赤兔馬,幾乎就是他一副英雄的化身。

戟的由來已久,遠在商朝早期就已經出現在戰場上了。在戰國到魏晉時使用的最廣。到了唐代之後,戟中的方天畫戟,逐漸被皇家的儀仗隊采用作為排場的工具,充作門麵,所謂化幹戈為玉帛了。像《水滸》中的偽皇帝方臘的儀仗,就是這樣排場的:

“金瓜密布,鐵斧齊排。方天畫戟成行,龍鳳繡旗作隊。”

一旦一種驚天動地的兵器成了豪華的擺設,它的威嚴,便就有些狐假虎威的味道了。這是閑話。

戟是戈與矛的結合體。它按式樣和大小可分為方天畫戟,青龍戟,鉤鐮戟等長兵器,以及雙戟,短戟等。戟一般都是由鋒,援,胡,內,搪五個部分組成。《釋名。釋兵》中稱:

“戟有三鋒兩刃,內長四寸半,胡長六寸,其援長七寸半,三鋒者,胡直中短,言正方也,刺者著截,直前如截者也。戟胡橫貫之,胡中矩之外勾磐拆,與柄長一丈六尺。”

戟用“援”之法,有衝鏟,回砍,橫刺,下劈刺,斜勒等;用“胡”之法有橫砍,截割等;用“內”之法有反別,平鉤,釘 壁,翻刺等;用“搪”之法,則有通擊,挑擊,直劈等。

而我們在這裏提到的方天畫戟,則是一種在戟杆一端裝有金屬槍尖,一側有月牙形利刃通過兩枚小枝與槍尖相連的、威震沙場的利器。

史籍和文學的記載中,有很多使戟的高手。像項羽的天龍破城戟,三國呂布的方天畫戟,典韋的大鐵戟,初唐名將李靖、薛仁貴,以及中唐中興名將、《紅樓夢》中賈珍點過的傳奇《滿床笏》中所唱誦的郭子儀的方天畫戟,後唐太祖李克用的虎威戟等,差不多都是伴隨著一個個讓人血脈賁張的英雄時代出現的。“方天”兩字,直如愁雲慘淡,龍戰於野,流星趕月,白虹貫日。

而其中最著盛名的,自然是項羽的天龍破城戟和呂布的方天畫戟了。大家隻要想一想,後來幫劉邦滅了項羽的韓信,曾經擔任過替項羽扶戟的郎中,就知道這枝戟的份量了。項羽在“巨鹿大戰”時,持著天龍破城戟,在數十萬秦軍的鐵陣中,如入無人之境,讓風雲變色,那是何等的英雄氣概!而呂布的一杆方天畫戟,南征北戰,從無敵手,使他成了三國中無可爭議的頭號戰將。

這些戰將,使戟充滿了傳奇色彩。就像我們一提到槍,就會想到王彥章一樣,一提到戟,這些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也便會躍然眼前。

而在《水滸》中,呂方、郭盛的兩杆方天畫戟,跟書中其他幾位高手的比起來,隻能算是中看不中用的“銀樣蠟槍頭”了。他二人後來死於烏龍嶺上的亂石下,也算沒有埋汰了手中的兩枝方天畫戟。

讓我們來看看《水滸》中的另外幾杆方天畫戟。

首先要提到的,是在大家印象裏不太討好的史文恭的那杆方天畫戟。在天王晁蓋討伐曾頭市時,史文恭一出場就是提著一杆方天畫戟。雖然書中沒有具體描述到史文恭操作方天畫戟的過程,但是以他的武功,我想將他列為水滸中使戟的第一高手,應該是沒有異議的。

第二位善使戟者,該算是高俅討伐梁山時,他手下的十節度使中,雲中節度使韓存保了。這韓存保善使一枝方天畫戟,他是與呼延灼對陣的。兩人棋逢對手,在陣前更不打話,一個使戟去搠,一個用槍來迎。“兩個戰到五十餘合,呼延灼賣個破綻,閃出去,拍著馬望山坡下便走。”

這一段格鬥描寫的相當的精彩,幾乎不下於林衝與河北節度使、老將王煥的那場槍對槍的惡鬥。韓存保和呼延灼從馬上打到水裏,那慘烈的一幕,直讓人想到三國時馬超在渭水邊鬥“虎癡”許褚,在葭萌關下鬥張飛的驚心動魄的情景。不過,這些精彩的場麵,不知道是作為老師的施耐庵Copy羅貫中的呢,還是作為學生的羅貫中Copy了他的老師。反正,這些經典的場麵,早已經和當事人血脈相連了。

此外,遼國的統軍大元帥兀顏光和他的兒子兀顏延壽,都善於使方天畫戟。而兀顏延壽,恰恰是被呼延灼生擒的。莫非呼延灼對方天畫戟情有獨鍾?抑或他的雙鞭,注定就是方天畫戟的克星?!

而書中使用方天畫戟最狠的,該算是方臘的侄兒、有萬夫不當之勇的方傑了。方傑正和秦明單挑時,他的手下杜微猛然向秦明掣來一柄飛刀,秦明急躲時,被方傑一方天戟聳下馬去,死於非命。這個方傑的武功不同一般,且看這一段:

“宋江陣上,關勝出馬,舞起青龍刀,來與方傑對敵。兩將交馬,一往一來,一翻一複。戰不過十數合,宋江又遣花榮出陣,共戰方傑。方傑見兩將來夾攻,全無懼怯,力敵二將。又戰數合,雖然難見輸嬴,也隻辦得遮攔躲避。宋江隊裏,再差李應、朱仝,驟馬出陣,並力追殺。方傑見四將來夾攻,方纔撥回馬頭,望本陣中便走。”

他一人獨擋四條一等一的梁山好漢,還真有點呂布的餘風了。可惜他是命運不濟,最後死在打入方臘內部的間諜柴進和燕青手下。

戟的時代,也因此劃上了一個句號。

使用者介紹:

呂布字奉先,擅長騎射,武力過人,聞名於並州;刺史丁原用布為主簿。董卓入京後,誘使呂布殺死丁原,率其眾來投。董卓大見親侍,令布為騎都尉,隨侍左右。布亦父事董卓。然董卓常因小忿而欲殺布,布懼,在司徒王允的教唆下殺掉了董卓。卓黨李傕等嘯聚為賊,攻打長安,布不能拒,逃走,先後投靠袁術、袁紹、張楊,最後在張邈、陳宮的策劃下入主兗州,與曹操展開數度激烈的爭奪戰,先勝後敗,投靠徐州的劉備,屯兵小沛。呂布趁劉備攻袁術之機奪取了徐州,後在曹操的調解下與備和解。袁術攻打劉備,呂布以轅門射戟為賭注,使袁軍退卻。袁術起兵伐呂布,為布大敗。但後曹操和劉備聯軍攻打,困守下邳。布雖驍猛,然無謀而多猜忌,又信妻言,不納群下之言。曹操塹圍三月,呂布軍上下離心,其將侯成、宋憲、魏續縛陳宮,將其眾降;呂布亦就縛,與陳宮、高順被戮於白門樓。呂布性情輕狡反複,唯利是圖,注定了其能稱雄一時而不能成大業的命運。

看過三國戲的人,都會留下這樣的印象:呂布年少英俊,白麵無須,手中方天戟,縱橫馳騁,英勇無敵。舞台上雖然不曾出現真馬,也能想象那匹日行千裏的赤兔,是如何神駿。

這裏麵就有真有假,教你一時分不清哪些是曆史人物的原型,哪些又是文藝家的創造。

呂布當然也有過年輕的時候,不過那是漢靈帝初年的事。到獻帝初平元年關東諸侯討伐董卓時,他已是三十過外的人,沒有資格當“小白臉”了。他死於建安三年,應該超過四十歲。證據是在“轅門射戟”那場喜劇中,呂布曾稱劉備為弟,而建安三年劉備已經三十八歲。不過被張飛嚇怕了,改稱為兄。最後曹操大軍水淹下坯城,呂布被擒,於白門樓上處死。

不論裏還是舞台上,開頭時,呂布都是掛著胡子的;也不管演《鳳儀亭》還是《白門樓》,仍舊是這般扮相。有證據麼?也有。

元代刻印的《三國誌平話》有插圖,其中一幅圖《呂布刺董卓》,貂蟬站在院子裏,呂布卻手持寶劍,把董卓從床上拖下來,舉劍砍去。那呂布就掛著三綹長須。另一幅是《水浸下邳擒呂布》,那呂布走出下邳城,中了關雲長一箭,畫麵上還是那把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