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 楔子(1 / 1)

向東極目,一帶漫崗,隻聞西崖詩起:

“登我嵩高山,峻極懾於天。

少室舒臂攬,太室坐相擁。

靈王太子笙,盛漢武皇夢。

會際風雲散,信當顯崢嶸。”

詩人剛念畢,便拉住同遊之手,遙指遠端一巒,興奮地說:“我料那必是太室峰,當年聖君大禹便是出生於此啊。”

同遊一邊撚須,順著詩人所指,默然不語。

“伯南,你認為我方才所吟,或有可觀?”

“孟德……”友人欲言又止,“此處可並非嵩高山啊。”

背後傳來幾聲竊笑。

詩人忙把伯南一把攬過來說道:“你這廝專壞我顏麵。你若不言明,背後那幫大老粗未必聽得出我在吟詠嵩高山。”

伯南無奈地聳聳肩:“枉你自負能明古學[1],登山作賦也不先查清地址。”

正在兩人私語糾纏之時,一個約摸十七八歲的年輕小夥子搭腔了:“叔伯方才所吟,豪氣有餘,決斷不足。”

二人聽了一愣,同時回過頭來。伯南訓斥道:“真兒,毋乃太無禮,還不退下。”

孟德把手一攔,說道:“我詩中何處不足啊?”

“周靈王太子晉,獨喜歡登山吹笙作鳳鳴;漢武帝年邁時,唯寵幸李少君那樣的方術道士。吟至‘會際風雲散’一句,叔伯可曾想過倘風雲不散,又當如何?且崢嶸之外,還有何物?”

孟德會意一笑,問道:“若你詠詩,又得有幾分見識?”

少年信口吟來:

“千丈疊群山,意乃憑馳騁。

或從蟠龍升,或擬贔屭[2]潛。

君子怖之叵,怒神嗔其巔。

一朝縱吾遊,戚戚娛心焉。

東山為我鋒,西嶺擐我甲。

但施雷霆處,萬裏無雲霞。”

孟德聞罷,擊掌大笑,回顧伯南說:“好一個‘東山為我鋒,西嶺擐我甲。但施雷霆處,萬裏無雲霞。’你的兒子出語不凡,將來一定能夠成就大事啊。”

伯南聳聳肩:“這樣放肆的兒子,不將家業敗壞掉就不錯了。”

“瞧他麵色紅潤,雙目如炬,活像天上的蟠桃。如此相貌不凡,必有作為!”

伯南捅了一下孟德,又指指自己說:“那你看我的相貌如何?”

這回輪到孟德聳聳肩了:“瞧你那布滿溝壑的老臉,挺像個桃核。”

背後的軍士們都忍不住大笑出來了!

孟德最後望了一眼遠山,低低地說道:“希望這裏,就是我的嵩高山!”說完就頭也不回地帶著衛士下山去了。

漢獻帝初平元年正月,曹操與其故友秦邵——秦伯南,登山望遠,與伯南之子秦真唱和。是山名不可考。

這一年,董卓在洛陽的恐怖統治遭到了朝廷大臣們的廣泛反抗。他用刑酷毒,睚眥必報,借由天相誅殺公侯;脅迫皇帝,奸淫公主,以致百官聞之色變,萬姓道路以目。於是,由袁紹號召建立起來的關東聯盟軍,一呼而成,諸侯們紛紛從領地帶兵趕往司隸。他們都不希望錯過了這場為亂世揭開簾幕的的精彩序曲。響應這場聯盟的諸侯起初共有十二鎮:“第一鎮,後將軍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一鎮,荊州刺史王叡。第十二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一二萬者,有數千者,皆以討卓為名而起。紹與王匡屯於河內。韓馥留鄴城,供給紹等軍糧。孔伷屯穎川。袁術屯於魯陽。王叡屯於漢壽,供給袁術軍糧。其餘諸鎮俱屯酸棗。大軍並未相合,遙推袁紹為盟主。紹乃自號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其餘諸將亦一一授予官號。曹操時起兵隨張邈,因與袁紹相舊,行奮武將軍。”[3]

當時,曹操剛從洛陽逃亡出來,投奔陳留太守張邈。曹操受到陳留著族衛茲的資助,組織起五千義軍。曹操的故舊好友,親戚相識逐漸彙集到他的周圍。曹軍作為張邈的偏師,一道開往了陳留的酸棗縣。曹操的父親曹嵩曾經做過太尉,位列三公,所以曹操自然是“公族子弟”。然而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所以曹操亦是“閹宦之後”,說他是“公族子弟”顯得不那麼理直氣壯。同是公族的袁氏兄弟——袁紹和袁術,則早有令名。尤其是袁紹,姿貌威容,對名士很客氣,向來得到世家大族的好評。袁家四代都有人位列三公,所以門生故吏遍布天下。由這次聯盟軍的組成就不難看出,一切都是在袁紹的影響下完成的。袁紹自稱車騎將軍,其餘諸侯各有稱號。曹操和袁紹也算是老交情,此次袁紹讓他代行“奮武將軍”之職。於是他跟隨張邈一道,到酸棗與諸侯回合。

登山觀景,就是在去酸棗的途中發生的。這一年曹操三十六歲。不久前,其子曹丕剛剛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