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簡家後人若是翻看族譜,便會在封麵下的第一頁上麵,看到這樣一行字:立族則立譜,族不成器則愧對簡氏千年相傳,今日特此一書,以勵。這行字和後麵明顯存在色差,再往後翻,則是簡序憑借記憶,以及後來他人的回憶,大致對之前族譜做了簡介。但畢竟在簡氏一族落難時,簡序年紀還小。因此,那部分記載並不準確,簡序之所以記錄下來也隻是希冀後人不忘祖先;若是當真做正本使,難免顯得對先人有些不敬。所以,在那一部分的最後一頁人名中,有一行這樣的記錄:簡序,簡氏第三十六代族長之嫡子嫡孫,卒於建中四年,一十三歲。
其後,方才是留著記載簡序等後人名姓功績的地方。再看看開篇所記載的,關於正式記錄的時間,已是光化二年。如此算來,立譜之時,簡序已然是一百二十九歲之高齡。
“先祖簡序在寫就族譜之後便溘然而逝。”
簡大老爺才剛說完,簡父便心急道:“大哥莫要講古啦,快些說說那鄭家吧。”
簡大老爺不以為忤,接著往下說。
簡序在鄭家莊生活了幾年後,被一名墨門師叔遇到,因知他是簡氏唯一的血脈,便將他帶回山門。臨走時,這個師叔為答謝鄭家一族的義舉,不但留下銀錢若幹,還留下一枚墨門特有的信物,承諾他日鄭家人若持此物求救,墨門任何一人都必會傾囊相助。
雲起雲落,朝代更迭,一轉眼,又是四百多個春秋,這時已是元朝初年。蒙古人的鐵騎踏足中原,漢族百姓流離失所,而鄭家也早已離開了當初的那個小村莊。
一天,一小隊醉酒的蒙古人闖到了鄭氏的聚居之地,這十來個人竟強擄燒殺以為戲樂。危難中,正巧趕上兩名少年遊俠打此經過,聞聽不遠處哀嚎動天,忙打馬前去相救,方才使得鄭氏躲過滅族之禍。事後,鄭家人詢問恩公姓名,知曉這兩位俠義少年姓簡,感覺有幾分相熟,便細話起來。言談話語中,鄭氏族長向二人打聽墨門之事,這兩位簡少俠聞言神色一愣,待族長再細究問,雙方才曉得了當年那段因緣。族長拿出信物對二人說,他們已然無法在大都邊郊生活下去,如今隻想遠走遼東,請求墨門幫助。
簡家二子應得爽快,因考慮到此時墨門早已凋零,便接過族長遞上的信物,轉而遞上簡家佩劍,以此相換,兩個年輕人琢磨著,這樣也不算沒了他們心中之俠義。鄭族長見二人雖年少氣盛,但仁義之心赤誠,為人有磊落豪爽,揣測那簡家家風定然不差,遂心中有了世代交好的打算。
鄭氏一族遠遷東北,一直到清人入關也沒有離開。簡家自護送鄭氏安家後,彼此一直常有往來,到了清嘉慶三年,簡氏家主決定派嫡次子舉家北上,到早已置好的府邸長居。此時,鄭家也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煩惱事。
萬曆四十三年,後金努爾哈赤在興京宣告七大恨誓師討明,而同一時間的通化鄭氏宅門中,嫡庶之爭也到了白熱化的階段,最後以嫡係一脈敗北憤走而告終。這個嫡子帶著母親妻兒直奔奉天,他安居後自改其名,取“悕”字以昭告心中之悲傷、胸中之不平。因為鄭悕的祖父先前給族中長老留有遺命,若其子不爭,則舉族隨嫡孫而走。這樣,鄭悕之父倒帶著庶房一起被趕出了家族,此後彼此再無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