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的墨家內部已經發生分化,而簡家這位先祖所在的一支,因為他們豪爽熱情、輕生重義,又喜愛遊走河山、廣交善緣,且常常為人們排憂解難之故,被人們稱為遊俠。

到了西漢以後,隨著上位者對獨尊儒術的支持,墨家子弟生存得也就愈發艱難,而後他們便漸漸隱退,也就越來越不為人所知。

簡家祖先要求子孫後代,必須代代入墨門。隻是墨家對子弟要求甚為嚴苛,不但要有吃苦耐勞之毅力,還要嚴於律己,要懂得去實踐、去走近世間底層的百姓,甚至為了維護世道公理、守護人間道義,他們要隨時做好犧牲自己的準備。這種嚴苛之規,使得墨家很多子弟即使能得吃苦中苦,也因為當政者的不喜以及自身仕途發展無望,而轉身離開。所以,墨門守護者也清楚:弟子非以心入墨門者而不能守。

作為最忠誠的子弟,簡家祖先立下家規:凡不能守墨規,不能以身事墨門者,另辟族姓。正是因為這樣,一直到魏晉時期,簡家能傳承下來的正支子弟寥寥無幾。

因當時宗室相爭、朋黨相鬥、皇權與世閥較量,從而引起了一幕幕激烈而血腥的事件。當時簡家所在支係的一位墨門钜子因為時局混亂而憂心不已,他沐浴焚香進行占卜,而後將幾個師兄弟喚到一起,言明卦象艱險,墨門若想延續發展,須得有人避世留存。

最後,這位钜子將門人分成兩支,其中一支的子弟繼續在世間為公義道理奔走,另一脈則遠避塵世。

而簡家祖先也隻有遵門令,攜帶家眷跟著老師一起遠遁避世。一晃百年而過,這些人雖不若五柳先生筆下的村人那般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卻也鮮少與人接觸。時間久了,這些人便單純起來。

貞觀年間,避世這一支中有一位很有聲望的钜子,他見時間太平,不欲門人不知世事,便動了重入塵世之心,而簡家一脈便是被派出去打前鋒中的一部分。而從此後,一直到宋末元初,簡家人就一直在世間沉浮。

期間,於建中四年,簡家除一名叫簡序的嫡子幸存,其餘眾人皆在奉天之難中遇難,家中一百五十多年所聚集的財富被搶劫一空,不複留存。這個簡序當時隻有十三歲,是因為忠仆舍命相救才得有一線生機,逃命時他除了身上的幾兩銀錢,什麼也沒有。

“咱們簡家的族譜就是在那時候斷的。”簡大老爺輕歎,“因為唐德宗,簡家做了被殃及的池魚,但是咱們先祖卻不悔,反對戰爭是他們信念。”他轉頭看著弟弟,叮囑:“而今我等雖未再入墨門,也未曾再與墨門子弟接觸,可有些東西卻不能忘!非攻、尚賢、非命、尚同……你是讀書人,自當更加明了其中之意。”

說完,簡大老爺接著講古:“先祖簡序一路往京城跑,途中因不堪疲憊,倒在了一村口處。”話未說明,他看向弟弟,簡父略有所悟一般接口:“那個村莊的人家,可是……姓鄭?”

…………

簡序被鄭家莊的人救起,因村莊所居百姓俱是鄭氏血脈,遂這簡序就被養在了鄭家莊的善堂裏。鄭氏族長見他生的清秀,舉止端莊,又頗有才學,便請他給村子裏的小娃娃們開蒙授課。一來也不算他白吃白喝,也算對莊中人家有個交代;二來,也是為了結個善緣,若是將來以後簡序成人有了前途,不至於因為現在的窘迫而記恨他們,再說不定也能給鄭氏的子孫謀些出路。

鄭氏族長的確所慮深遠,也正是今日的善舉,才在後來讓鄭氏一族免遭禍事。當然,那得是四百多年後的事情了,估麼著這鄭族長也想不到會這麼久遠。

咱們且說鄭氏族長為人和善,他們一家待簡序的確不薄,便是鄭氏族人也大都純樸熱情。在鄭家村莊的這段時光,使得簡序原本受傷並險些落入偏激之道的心,得到了平複。然而,這個十三歲的少年終歸不能忘卻仇恨,他當初是被幾個重傷的家仆壓在身下裝死,才躲過一劫。那日,他從半遮擋著視線的衣縫中,親眼見到那一幕幕的殘酷,若不是家仆掩護他渡水而逃,恐他也已葬身其中了。簡序覺得他已經隨一家老少一起死去,他發誓,若是不能重振家族,他便就當自己不在人世,免得使簡家祖先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