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拓拔野(2 / 2)

拓拔野在地方分別設州、縣。對羌族文武百官的服飾和官民服飾分別做了嚴格的規定。這些措施,進一步推進羌族社會內部日益增長的封建關係,同時也適應廣大新占領地區的統治的需要。

作為一個軍事統帥,拓拔野深知他占有包括河西走廊在內的廣大地區後,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及嚴格的兵製,對內統治和對外防禦都將失去保證。為此,在原有軍事組織的基礎上,隨著疆域的擴大,拓拔野進而將十二個部落武裝改變為十二個軍事行政區,分別在各駐地置十二監軍司,諸軍兵總計五十萬。

每一監軍司設都統軍、副統軍和監軍使各一員,由貴戚豪右充任;下設指揮使、教練使、左右伺禁官等數十員,羌族人,漢人都可以充任。

同時拓拔野從出身豪族而擅長弓馬技術的士兵中挑選出來的五千侍衛親軍,由拓拔野親自掌握。

拓拔野致力於加強同中原地區的經濟聯係,吸收中原先進的經濟體製,改變羌族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分不開的。

拓拔野在疏通原有的渠道的基礎上,又修築了長達200餘裏的水利工程,後人稱之為“拓拔王渠”。

“拓拔王渠”等的修築,使繞城周圍成為羌族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拓拔野還在羌族機構中設置“農田司”以管理農業。羌族曆來以畜牧業為其經濟基礎,在拓拔野攻占了自古既有“畜牧甲天下”的河西走廊後,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基礎更為雄厚。

著名的“羌族馬”及其他牲畜和畜產品是羌族族與帝國地區進行貿易交換的主要商品。頻繁的戰爭,大量消耗和損失牲畜,沒有畜牧業的發展也難以維持。正因為畜牧業在羌族社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拓拔野十分重視,為了使本民族的傳統經濟繼續得到發展,設立了專官全國畜牧業的群牧司。

拓拔野不僅是一個十分有頭腦的政治家,還是一個卓越的軍事家。作戰時,多針對客觀情況指定戰術,,為了爭取作戰的勝利,拓拔野不惜采用種種手段,調動各種力量,用謀略取勝。每戰或誘降,或詐降,或行間,或偷襲,或設伏。

上一次方樹梁出兵武威,拓拔野之所以派幫相助,其目的就是伺機占領涼州,然後約謀正式獨立。

哪知道方樹梁是一個廢才,二十萬羌族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如果不是這二十萬大軍是臨時組建的牧民,拓拔野就是連哭都沒地方哭。不過就是如此,拓拔野在羌族的威望大幅度降低。

對此拓拔野對楊成風有刻骨銘心的仇恨,如果不是楊成風,他有二十萬大軍在方樹梁軍中作內應,自己帶二十萬羌族正規軍與之裏應外合,可以一舉占領涼州,開國立廟。

拓拔野其實也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楊成風給他的,他一定會以百倍,千倍的代價還給楊成風,所以在方樹梁兵敗後,他無時無刻都在籌劃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