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規定:土地可以買賣;家裏有兩個成年男子不分家的,加倍征收他們的賦稅;粟帛生產得多的,受到免除徭役的優待;經商及因怠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沒入官府當奴隸。
其重農抑商的根本原因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和統治階級利益所決定的。曆朝曆代的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於人們來說擁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額財富,且地租收入較穩定,是發家致富的最好手段。
農業的發展可使人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使國庫糧倉充盈,既可內無糧荒、動亂之虞,也可外無侵擾之慮。因此曆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立國之本”,而把商業(有時也包括手工業)當成“末業”來加以抑製。
與此同時,在曆代帝王看來,私人工商業主一方麵通過商品交換與高利貸盤剝農民,另一方麵商業活動豐厚的利益回報又吸引著相當一部分農民“舍本趨末”,從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統治基礎。
所以曆朝曆代的統治者反複強調農業為本業,商業為末業。在土地問題上,采取抑製兼並的政策,防止農民大量破產,穩固農業生產基礎;強化戶籍管理,限製人口流動;從多方麵限製商人和商業活動:限製商人的政治權利,堵仕途之路,不許其後代做官;利用稅收製度懲罰商人;對重要行業采取官營,不許商人染指;從日常生活方麵對商人進行限製,對其穿衣、建房、乘車都有歧視性規定,等等。
重農抑商政策在初期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從而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
但是,“重農抑商”政策也導致地主官僚不斷兼並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農民破產流亡,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激化了階級矛盾,造成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地主官僚集團也因瘋狂兼並土地而更加腐敗。
為了發展涼州經濟,楊成風在涼州改變了重農抑商的政策,把重農抑商改成重農迎商。
在楊成風看來,商業的發展繁榮是綜合國力的一種體現,商業的繁榮與發展可以提高官府的財政收入。
重農迎商的公布,讓涼州的商人看到了光明的前景,加上黑鷹軍在此次戰役中不畏任何強敵保護屬地的英雄氣概、以少勝多表現出的驚人戰力、令涼州的商人心折不已,兩天來已經有十幾個商人派代表前來武威,表示願意接受楊成風的政策。
楊成風以迷人的微笑,彬彬有禮地會見這些商人代表,欣然接受了他們的要求,並簽定相關協定。
在這兩天內,楊成風也加班加點,設計出了一座他認為十分宏偉的武威城。
新擴建的武威城呈正方形,每邊為五十公裏,城牆全用混凝土砌成,內外兩道,外牆高十米,內牆高達十八米,每隔十八米設置一個防禦塔樓,寬十米的鐵製大門夾在兩個巨大結實的守望塔之間,城牆周圍由累斯頓河引水構成一道寬闊的護城河。
全城規劃時引入許多跨時代理念,包括交通、供水、排水、防火、防水、綠化、公共綠地、廣場、功能區域劃分等等,幾乎囊括了所能想到的各個方麵。每個步驟均有圖紙規範,所用各種標識、記號成為以後建城的範本。
城內分為商業區、住宅區、休閑區、行政區、軍事區五大部分。主幹道寬三丈,其餘均為一丈五,城內街道采用棋盤式設計,中心區是一座占地數十畝的內方外圓形廣場,主要用來舉行各種活動、發布各種公告。廣場正北為郡府所在地,後來改為政務院。以此廣場為中心加上構成正方形的八個交通樞紐共同組成了武威內城的交通網。八個交通樞紐各自對應四城十二道城門,其中主城門四道,輔門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