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修路,萬人安步(1 / 2)

紮拖鄉的“七匹狼”,除了鄉黨委書記、鄉長外,要求每人包一個行政村,實行包村工作。羅曉玲來到紮拖鄉後,鄉裏要做包村工作調整。已經擁有足夠的工作經驗和自信的菊美多吉主動請纓,要求“調整”到最偏遠的紮拖村。紮拖村包括4個自然村落,星星點點地散布在高山上,兩村之間最遠的相距10多公裏。整個村交通十分困難,僅有羊腸小道,連摩托車都不易通行,嚴重製約著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

紮拖村的老百姓,一直期盼著有一條好走的路。

人們常說:“要致富,先修路。”菊美多吉也明白這個道理。這麼多年來,他親眼所見交通落後給當地發展帶來的後果。外麵的東西拉不進來,村裏的產品賣不出去。麵對紮拖村不通路的狀況,菊美多吉看在眼裏,急在心頭。所以,當他成為紮拖村的包村幹部後,做的第一個決定就是修路。

修路,對於任何地方來說都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巨大的資金和龐大的人力,而紮拖村通村公路的修建,更是難上加難。首先,要爭取項目和資金;其次,還得組織人力,在地理條件極其嚴苛的高山施工。但是,菊美多吉早已橫下一條心,因為如果路修不好,當地老百姓的生產和生活就得不到最根本的改善。

帶領村民一起投工投勞修公路(右二為菊美多吉)

說幹就幹,這是菊美多吉的幹練作風。他多次向鄉上和縣上反映紮拖村的交通困難,並帶著村幹部跑縣交通局“圍追堵截”,讓交通局長到現場拍板修路。當時,資金並不寬裕,但是菊美多吉闡述了一條暢通的路對於當地發展的重要性,再加上他三番五次、鍥而不舍的爭取後,終於拿到了修建紮拖村通村公路的項目。

爭取到項目後,菊美多吉長長地出了一口氣,為自己能夠為當地老百姓修一條路感到無比興奮。但是,他還無法輕鬆下來。事實上,菊美多吉在任時帶領群眾修建的公路更重的擔子立即就壓在他身上了。紮拖鄉政府開會討論,決定將修建紮拖村通村公路這個重任交給菊美多吉來負責。他沒有半點推遲,勇敢地接下了這個任務。

紮拖村地理環境惡劣,山高坡陡,在這樣的條件下修建通村公路難度非常大。菊美多吉深感責任重大,對項目實施的方案反複思考,如何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修好這條路,既不損害群眾利益,又能讓村民滿意,使村民真正受益。因為思慮過度,他甚至一度徹夜失眠。

爭取到項目非常不容易,修路任務迫在眉睫。接到任務後,菊美多吉立即打上背包、帶上幹糧就去“駐村”了。從工程設計到工程監督,他都要全麵負責。半個月後,羅曉玲去村裏看望菊美多吉,瘦了一圈的他正在當地老百姓家裏畫圖,“12公裏的通村路就畫在一張皺巴巴的圖紙上,路經過了哪條河,占了誰家的田邊地角,標注得密密麻麻、清清楚楚”。

修路的困難,比想象的要大得多。首當其衝的,就是資金短缺。比如,在修建過程中多次需要使用到爆破物資,在資金匱乏的情況下,菊美多吉積極尋求各種辦法解決。自己家裏有的就從家裏拿,村民有的就動員村民集資,實在不行就自己掏腰包購買,他必須要保證工程順利進行。作為基層幹部,菊美多吉的收入並不高,但是他舍小家顧大家,拿出自己的錢購買修路的設備和材料。

除了物資匱乏,還有一個困難,就是做當地老百姓的思想工作。紮拖村耕地資源稀缺,寸土寸金,能種植作物的土地麵積不大。因為修路要占用村民的部分土地,而且沒有占地補償,所以難免有老百姓不樂意甚至不支持修路。菊美多吉先是召開大會,給他們講修路的好處,描繪紮拖村未來的發展願景,但是收效甚微。開會沒有效果,菊美多吉又挨家挨戶地做工作,親自到每一戶家裏與老百姓談心。那段時間,菊美多吉在羊腸小道上來來回回穿梭於全村37戶村民家裏,跟他們擺事實講道理,把修路為生產生活帶來的種種便利說給老百姓聽。

然而公路修到一半時,卻突然停了下來,因為有幾戶村民堵在路上不準施工。菊美多吉立即去了解情況,但村民們卻對菊美多吉的熱情報以冷麵。當時,村民達瓦正在修新房子。菊美多吉笑著走過去說:“達瓦,你們家又要弄房子啊。”說著,他彎下腰幫達瓦扛木料。達瓦卻對菊美多吉不理不睬,自顧自地幹著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