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菊美多吉結束了在甲斯孔鄉約學村村小的支教生涯,返回紮拖鄉工作。一年多時間的支教工作,菊美多吉取得累累碩果。當地老百姓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明白了知識的重要性。不再支教,並不意味著菊美多吉對教育的關注結束了,他以另外的方式,在往後的工作中,繼續傾注於藏區的教育事業。
回到紮拖鄉後,菊美多吉便迫不及待地紮進基層工作中。但是,基層工作千頭萬緒,工作太雜,困難太多,菊美多吉一時半會兒找不到思路。滿腔的熱情,不知道該以怎樣的方式投入到當地的發展事業中。雖然沒有處處碰壁,但是,前幾次的工作都收效甚微。菊美多吉意識到自己的工作方法不對,但心有餘而力不足,便尋思著如何改進。於是,他擬定出一條條增加與老百姓感情的“點子”,並按照這個計劃逐一實施。不過,在實際工作中,要接觸不同的人群,遇到不同的問題,往往不能確保成功。有一次,菊美多吉在與老百姓協調問題時,有情緒失控的人當場把書本扔到他的腦門兒上,他一下子就傻眼了。
隻有理論不行,照本宣科更不行,幹基層工作,得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才能做出成績。
菊美多吉和鄧孜羅布
不過,菊美多吉並沒有氣餒。
埋頭鑽研沒實效,菊美多吉就另尋出路。他把目光放在鄉上其他幾名幹部身上,向他們偷師和取經。通過一段時間的仔細觀察,菊美多吉發現了一個現象:其他幹部在給老百姓做工作時,總是笑容滿麵,氣氛融洽,就像老朋友見麵,或者像跟一家人拉家常一樣,那種工作氛圍相當友好,人與人之間充滿溫情。菊美多吉頓時豁然開朗,仿佛找到了門道,但又不知道具體該怎樣做。於是,他找到了當時的副鄉長鄧孜羅布,纏著他指點工作方法。
鄧孜羅布非常喜歡菊美多吉,他覺得這個年輕人將來一定大有作為。在菊美多吉身上,鄧孜羅布看到了踏實肯幹的精神和一心為民的情懷。對於基層幹部,這種精神和情懷非常寶貴。隻要具備了這種精神和情懷,至於工作方法,那不過是個“技術活兒”,熟能生巧罷了。當菊美多吉主動上門求教時,鄧孜羅布理所當然地把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這位年輕人。
為了讓菊美多吉行之有效地開展工作,鄧孜羅布將工作經驗總結為簡短易記的口訣:一要相互尊重,二要說話實在,三要打成一片,四要不厭其煩。鄧孜羅布要求菊美多吉牢記這四條口訣,並叮囑他,要想做好群眾工作,還必須要有“橡皮肚”“銅腦殼”,不怕吵不怕罵。有了理論還不夠,必須要聯係實際、深入實踐,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在隨後的工作中,鄧孜羅布經常把菊美多吉帶在身邊,在老百姓家裏,在田間地頭,讓菊美多吉在身邊耳濡目染。可以說,鄧孜羅布是菊美多吉成長為“最美基層幹部”道路上的導師。一個剛從學校畢業就到最艱苦的地方工作的年輕人,很容易被現實的困境所難倒,但是,鄧孜羅布孜孜不倦的教誨,既教會了菊美多吉工作經驗,更讓他有了麵對一切困難的勇氣。
工作在一線落實(右二為菊美多吉)
菊美多吉一方麵從鄧孜羅布等同事那裏虛心求教,一方麵自己慢慢摸索,從實際工作中總結經驗教訓。沒過多久,他就能夠得心應手地開展工作了。隨著工作的持續開展,菊美多吉與當地老百姓的關係越來越融洽、越來越密切,逐漸贏得了群眾的信任。
看著菊美多吉在工作中的表現和收獲,鄧孜羅布和鄉領導感到非常滿意和高興。他們知道,這個年輕的幹部將會越來越好,能夠為老百姓服好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