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美多吉的行為感動了許多學生和家長。那一張張帶著體溫和關懷的試卷,承載著菊美多吉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期待,以及對藏區教育夢的守望。學生的考試成績和藏區教育夢的實現,對於菊美多吉來說,比自己的身體和生命還重要。
2003年,紮拖鄉開始了“普九”工作。
紮拖鄉波羅塘村村民白德降初有三個孩子——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當時,白德降初本打算讓一個孩子去讀書,另外兩個跟家裏的大人上山挖蟲草。蟲草作為當地人有限的經濟來源之一,村民們都不願舍棄。因為小孩子有活力,眼睛尖,往往能比大人找到更多蟲草。在他和很多當地村民看來,挖蟲草能賺錢,比送孩子上學重要得多。菊美多吉聽說這個情況後,不厭其煩地到白德降初家做思想工作。白德降初回憶說:“菊美多吉往我們家跑了十幾趟,讓我把三個娃娃都送去上學。”
菊美多吉的勸說很有說服力:“挖蟲草賺幾千塊錢,幾個月就花完了,但孩子上學是受益一輩子的事情。你們這一輩人自己沒文化,吃了很多虧,孩子不能跟你們一樣,這可是他們一輩子的大事!”
質樸的語言,真摯的情感,這段話深深地打動了白德降初。
白德降初的思想慢慢發生了改變,他由最初的反感排斥,最終認同了為孩子好就得把孩子送去上學的道理,毅然把三個孩子都送到了學校。如今,白德降初的女兒在成都一所醫科學校讀書。他說:“女兒畢業了做醫生、當公務員都可以。真沒後悔聽鄉長的話。”
在菊美多吉的幫助和帶動下,適齡孩子都走進了校園,輟學的孩子也都重新回到了課堂。
菊美多吉不僅僅把適齡孩子“動員”到學校讀書就結束工作了,而且長期關注著孩子們的學習和成長。他們的學習成績怎麼樣,他們在學習中是否遇到困難,都是菊美多吉日夜牽掛的問題。每次到縣城開會或辦事,菊美多吉總要逛一下商店,自掏腰包買一些衣物和文具帶回鄉裏,送給家境貧困的孩子。在紮拖鄉,隻要有學生的村民家裏,大多數都有菊美多吉送去的文具和小孩的衣服。村民翁姆拉珍每每談及菊美多吉時,都會忍不住淚流滿麵,她說:“菊美多吉不僅天天到家中做工作,孩子入學後他還一直對孩子進行資助,經常給孩子送衣服、文具,對家中的困難也是盡心盡力地幫助。他把工作都做到我們心窩子裏了,他就是我們全家的大恩人哪!”
“普九”工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菊美多吉不僅僅關心適齡孩子的教育,他關心的是整個藏區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藏區的未來發展,靠的是整體水平。所以,麵對一大群已過入學年齡卻不識字的青年,菊美多吉頭疼了,犯愁了。怎麼辦呢?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鄉親們大字不識啊。左思右想,菊美多吉想到了開辦夜校培訓班。
菊美多吉任人民教師時的照片
當過老師的菊美多吉主動挑起了這個擔子,他不僅組織開辦夜校培訓班,自己還擔任培訓教師,讓這部分曾經錯過學習機會的青年在忙完農活後參加培訓學習。當時,紮壩地區的條件非常艱苦,電力沒有保障,晚上經常停電。為了讓夜校培訓順利進行,讓大家盡快學到有用的知識,菊美多吉拿出當月的工資,買來蠟燭、電筒等照明用具,40天的培訓課程從未間斷。
培訓期間,藏文專業畢業的菊美多吉,從最基礎的藏文字母教起,教他們寫名字,認識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詞,以及最基本的數學運算。通過這樣的培訓,使得這部分人能夠運用這些基礎知識進行閱讀、書寫,進行日常生活中的物資采購。
紮拖鄉的村民來米已經70多歲了,她50多歲的大兒子就吃了沒文化的虧。她說:“老大漢文不認識,去城裏連男女廁所都分不清。外出打工,連合同也不會簽。所以,家裏老老少少都去上過夜校班。”來米說,是年輕的菊美多吉改變了當地藏民落後的教育觀念,也讓她這位古稀老人看到了藏區未來的希望。
“菊美多吉一直有一個教育夢,那便是讓每個藏區孩子都有書讀。”菊美多吉的妻子昂旺巴姆曾經也是一名鄉村教師,他們有著同樣的教育夢,希望藏區的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她說:“雖然丈夫已離開人世,但我會把他未完成的夢想堅持下去。”
為“三好學生”頒獎(右後為菊美多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