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3 / 3)

說到此處,二人眼含熱淚,對視良久。

一九三五年深秋,由泰山普照寺走出一位身材高大,氣宇軒昂的中年人,他一身布衣,正緩緩沿小徑向上攀登。這正是馮玉祥將軍。他即將去南京參加國民黨中央全會,臨行前,到山中辛亥灤州革命烈士紀念塔和烈士祠悼念灤州起義犧牲的戰友。

馮玉祥在押解回保定的途中,在北京被陸建章營救,始獲釋放。民國成立後,馮玉祥又經陸建章的舉薦,先後擔任了左路備補軍前營營長,左路備補軍左翼第二團團長,第十六混成旅旅長。當年參加灤州起義的第二十鎮官兵陸續來歸,如石敬亭、韓複榘等人。從此,這一部人成了馮玉祥部下的骨幹。後來,馮玉祥由第十一師師長升至國民軍第一軍軍長和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司令。北伐後,張建功偕子來投效,被部下石敬亭以當年屠殺革命同誌,破壞灤州起義的罪名處決。一九二四年十月,北京政變後,參加當年灤州起義的官兵,為追崇革命先烈,由馮玉祥發起,經鹿鍾麟主辦,於北京中央公園正門內迎麵處,為王金銘、施從雲鑄了銅像,同時參加當年灤州起義的官兵還在北京西山小溫泉為王金銘、施從雲建了衣冠塚,以供後人憑吊。後來馮玉祥在泰山為王金銘、施從雲建祠立碑、以垂永久。

抗日戰爭爆發後,馮玉祥與中國共產黨合作,在張家口組織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率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失敗後,寄寓泰山普照寺,讀書著述,召喚民眾,聯絡舊部,反蔣抗日。

曾照寺依據山勢起伏而建。前後五院,大雄寶殿巍峨聳立,摩鬆樓高雅古樸,一品大夫鬆和六朝鬆蔥蔥鬱鬱。在這座古老寺院西北角的一個潔雅的書齋裏,馮玉祥於此研究經史,反省自身,陶冶情操,尋求解救中國的出路。同時聘請了許多教育界知名人士來此為他講學。閑暇時種植農桑,興辦學校,受到泰山各界人士的讚頌。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被迫抗日,國民黨的一些元老來函,懇請他下山去南京主持抗日。蔣介石也曾來電相邀。馮玉祥又幾次接到李烈均來電,言辭懇切。昨日又接一電,寫道:“亡國慘痛,即在目前,天下寧有負蒼生之望者,猶猶遊於山水間耶?蔣公盼望極殷!”幕僚也在旁相勸:“現在應以團結抗日為主。這是為革命,革命還講條件嗎?”馮玉祥想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英勇獻身的灤州起義誌士們,決定明日去南京。時為一九三五年十月三十日。

臨行前,他獨自一人去山中憑悼灤州起義英烈。

深秋的泰山,別有一番風姿:滿山蔥鬱,泉水飛濺,千年古鬆柏蒼勁雄奇,枝幹橫空,綠蔭如蓋。山路上,野草繁茂,野花盛開。在層層疊疊的山石上,峭壁危岩的隙縫間,清洌透亮的泉水旁,到處都有花朵綻放,把泰山裝點得一疊錦繡。恬靜的山曲間,百鳴齊鳴。鳴叫聲在空曠的山穀間回蕩,甜亮動聽,清幽意遠。

馮玉祥沿山間小徑拾極而上,不時停下來觀賞山中美景。那腳邊流過的清涼山泉,那一棵棵昂然兀立的山鬆,那一叢叢爛漫的山花,都引得他浮想聯翩,激情難遏。

從昂揚向上的古鬆身上,他看到了一種非凡的生命力。它們是灤州起義烈士不屈性格的象征,昂然獨立精神的體現,不僅包孕了他們氣壯山河的優良品格,也囊括了天地間的凜然浩氣。這一株株山鬆,就是他們靈魂的顯現啊!

從開得血紅的山花中,更引起他熾烈的亢奮之情。它們開得那麼殷紅、美麗,開在山間,徑旁。他仿佛看到了當年灤州起義戰場上戰友們到處流淌的鮮血。在山花的身上,他找到了本性純樸與誌行高潔的統一。

烈士祠建築在山岩簇擁的一個山崗平地之上。三麵環山,唯南麵開闊,可望見古老的泰州城。東側一條溪流潺潺作響,使這裏顯得幽雅、靜謐。院內栽滿了梅花冰豔清香、傲霜鬥雪,象征英烈的鐵骨忠心。並親手寫了“梅花崗”三個大字,刻在祠內的巨石上。

馮玉祥走進祠內,看著這一切,回想著當年的悲壯情景和犧牲的戰友,眼裏掉下了淚珠。這祠堂周圍的岩石上,鐫刻滿紀念灤州起義烈士的詩文,唯有兩塊巨石上鏤刻著兩個鬥大的“壽”“佛”最為醒目。這是他親手所書。上端還有兩行小字:“人欲得壽,須要為大多數人犧牲生命。”“佛心慈善,但不能替人們謀福利保國家。”

看著他親手所書之字,他默默地想著:“灤州起義的戰友們為推翻建王朝,犧牲在清王朝的最幾顆槍彈下。他們死時都很年輕。可他們是為爭得大多數人的幸福而獻身的,誰不說他們是長壽!他們雖然死了,可卻永遠活在人們的心裏,他們的壽命不是最長麼?而泰山娘娘頂廟中那些佛教徒,遠離塵世,不思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即使長生不老,心地慈善,又有什麼可值得留戀的。”

他默默地致哀,隨後抬起頭來看看那潔清如洗的天空,滿目蔥蘢的泰山和遠處的城鎮阡陌,為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免遭塗炭,他要投身到抗日的最前線,指揮千軍萬馬,象當年推翻滿清王朝一樣去驅逐日寇,讓灤州起義革命烈士的遺誌代代相承!

一九九一年初稿出板

二零一一年辛亥灤州起義百年之際略做修改。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