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1 / 3)

第99章

說楊立元教授是一個癡情的歌者,似乎更可以說他是一個辛勤的歌者,或直接改稱他為一個執著的行者。

全書論及103位作家及批評家,幾乎每個被評者都會被說到他們的人生履曆、創作曆程,而且對每一位的情況楊立元教授都特別熟悉,信口拈來、如數家珍。我們常說要寫好文章,須有上萬篇文章爛熟於心,而要寫好《灤河作家論》這本超過百萬字的大書,除去不止要有萬篇、甚至十萬篇的文章於胸,還要有這逾百個人的人生鮮活於心中。

有如何的童年?在潛意識中存在什麼樣的深層記憶?後來看了什麼樣的書? 受過什麼樣的人生曆練?怎樣開始文學創作?怎麼樣逐步發展?獲得了什麼樣的成績?有什麼樣的創作特色?將來有什麼的發展潛力和前景?這一係列的問題,評者在論及每一個被評者時,都會被思考,都會被解答。

有研究者論及楊立元教授的評論時曾說:“為寫作此書,他懷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意識,殫精竭慮、廢寢忘食地玩命地伏案疾書,僅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就寫出了這部110多萬字的大書。他幾乎是‘血拚’出來的,每天寫作八九個小時,看了不下幾千萬的文學作品和評論文章,致使下肢血脈不通而腫脹,得了靜脈曲張,可謂耗盡了心血,費盡了氣力。”〔25〕確實,如果沒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意識,沒有殫精竭慮、廢寢忘食“血拚”精神,應該不會有《灤河作家論》這部學術巨著問世的。

楊立元教授的這部學術巨著,豐富了中國當代文學史界域與空間,填補了河北當代文學區域發展史的空白。評者常常自覺站在中國當代文壇發展的高度,去審視與評價筆下的被評者。如評價具有爭議的作家浩然,楊立元教授提出:“浩然的的作品是‘一部中國北方農村的斷代史’,鮮明生動地表現出了從解放後50年代到80年代的中國北方農村的曆史,將浩然的作品視為‘史記’和‘史書’也不為過”〔26〕。對灤河區域的文學新秀胡學文,評者又高度地評價說:“作品對中國文壇的貢獻有兩點是勿容置疑的。一是底層寫作的開拓,二是草原文化的延展”〔27〕。

廣泛深入地搜羅爬梳、尋根探源,為河北文當代學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史料,重構了灤河地區及整個河北當代文學發展的曆史軌跡。楊立元教授所著雖然名為《灤河作家論》,實際也可視為河北北部文學論,幾乎可以相當於三分之二部的當代河北文學縱覽。其中有些方麵或材料,對重構整個河北文學史也有重要意義。如論及幾乎被大家遺忘的詩人何理,評者引用原中國作協副主席張鍥的話,說“何理是新中國成立後頭一個衝出河北的本土詩人。”並進而考證他的生平與創作,提到,初中三年級學生何理在1955年5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為《唱一唱農村》的新詩集,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北本土詩人出版的第一部詩集。隨後,楊立元教授還發現,1983年何理又出版了新時期以來河北本土詩人創作的第一部長詩《天涯風雪》。這樣的材料,對認識和重構河北當代文學史,都是不可或缺的。這正如評者在論及作家張峻時所說:“回顧張峻六十年來的創作曆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河北文學艱難行進的曆程,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曆史,可以說是一部河北文學史記,彌足珍貴……”〔28〕

評論不溢美、不隱惡,精當準確、鞭辟入裏。著名評論家、《求是》雜誌副總編輯劉潤為曾經評論說:“楊立元是唐山本土的評論家,對這些作家十分熟悉和了解。所以對這些作家做出了恰如其分、鞭辟入裏的評論,做到了‘知人論世’,‘好處說好,壞處說壞’。”〔29〕著名作家浩然頗多爭議,楊立元一方麵對其大膽肯定,以為:“真實地寫出幾十年來中國農民的生態和心態,是浩然的作品的最大功績,可以為我們以後觀照曆史的一份不可不看的重要參照。”〔30〕另一方麵又指出:“當然,《金光大道》的失誤或曰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過重的階級鬥爭、路線鬥爭的氛圍壓抑了文本藝術效應,對於農村合作化運動的錯誤也成為了溢美的對象。”〔31〕這樣的評論,十分深刻、精當。

不僅是一個優秀的文學批評家,同時又是一個出色的文學理論家。楊立元教授感覺敏銳,概括力強。1996年8月23日在北京召開”河北三作家何申、談歌、關仁山作品討論會“之時,楊立元教授在《文藝報》上發表了評論“三駕馬車”的文章,最早在國內提出“三駕馬車”的理論。他綜合京津名家的觀點,提出郭秋良創作的“三個第一”,即第一個用長篇小說樣式寫《康熙皇帝》;第一個用散文的樣式表現避暑山莊;第一個提出”大避暑山莊文化“的科學論說。這樣他提法,也很有概括力。此外,他所提出的山莊文學、地震文學、老呔文學,以及“承德劉氏三傑”等說法,也很值得研究者重視。楊立元教授的感覺力和概括力,是基於堅實的理論基礎之上,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紮實的理論支撐,比如劉勰的古文理論、別林斯基的創作理論、羅丹的藝術理論、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理論等。評者以電影蒙太奇的手法評郭秋良的描寫荷花勝景,以“圓形人物“理論來分析管樺筆下的典型人物辛俊等,都絲絲入扣,合情合理。

據筆者粗略統計,《灤河作家論》全書中,有8篇文章的注釋超過20個,其中某單篇文章的注釋數竟達48個。當然,這並不是說引證越多約好,但從一個側麵可反映出評者學養的深厚和著文的嚴謹與認真。

楊立元教授以他的《灤河作家論》為灤河區域文壇、河北文壇,乃至中國文壇做出了一個文學評論家的突出貢獻。他潛心於這片土地,默默耕耘,勤於開拓。象陽光一樣遍灑大地,象雨露一樣滋潤每一顆禾苗。可以說,如果沒有他的發現,可能有些作家會永久沉失於民間,如果沒有他的激勵或指引,很多作家也許不會在文學的道路上走得那麼順暢、那麼遙遠。

河北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著名詩人張學夢評價楊立元教授為:“第一個繪製灤河文學係星圖的人。”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 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著名作家關仁山稱讚他:“鞠躬盡瘁為本土作家作論,殫精竭慮為灤河文學寫史。”我覺得這樣的評價都是極為懇切的,是對他長期不懈努力的高度肯定。

楊立元教授在評論詩評家苗雨時先生時的一段話,我以為十分精彩,即:“詩歌,在苗雨時的心目中,向來是神聖的,他一生摯愛詩歌、鍾情詩歌,詩歌成了他生命的組成部分,成了他矢誌不移的一種生存方式”〔32〕。這段話的意思,我以為也同樣適於楊立元教授,在他的心中,文學也是神聖的,同時還有灤河這片熱土。他一生摯愛於斯、鍾情於斯,並使之成為他生命的元素以及一種矢誌不移的生存方式。在這樣的意義上說,他們都是一個癡情的歌者。

注釋:

〔1〕〔2〕〔3〕〔4〕 〔6〕〔7〕〔8〕〔9〕〔10〕〔11〕 〔12〕〔13〕〔14〕〔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30〕〔31〕〔32〕楊立元:《灤河作家論》,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10頁,第365頁,第211頁,第221頁,第130頁,第306頁,第4頁,第96頁 ,第315頁,第150頁,第62頁,第52頁,第23頁,第17頁,第84頁,第574頁,第135頁,第98 頁,第197頁,第306頁,第308頁,第64頁,第83頁,第694頁,第443頁,第418頁,第349頁,第693頁,第444頁,第446頁,第710頁。

〔5〕馬嘶:《美的和諧》序,香港文學報社出版公司1993年版。

〔29〕劉潤為:《用美學觀點和曆史觀點評判作家作品——讀楊立元的《唐山作家論》,《開灤日報》2010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