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王世充不會什麼絕世武功,王懷文的長矛之所以沒有刺進他身體,是因為王世充早有準備,他在衣服能穿了套貼身護甲,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防彈背心。
周圍的人猝不及防,都驚呆了不知所措。王懷文一看行刺不成,也慌了手腳,趕忙撂下長矛拔腿就跑。
但他逃跑的速度還是慢了,在寫口,他被騎兵追上,腦袋搬家。
王世充這下有了炫耀的資本,他回到城裏,脫下內甲,袒露給群臣看,並說:“懷文用長矛刺我,竟沒能傷我,這難道不說明天命歸屬於我嗎!”
王懷文的背叛表明王世充缺乏足夠大的影響力和凝聚力,而禦史大夫鄭頲的辭官出家則表明王世充政權已經喪失了民意基礎。
先前,鄭頲對篡位稱帝的王世充很是反感,他沒有真刀真槍地跟他鬥,而是采用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推說自己有病,不願參預政事。
這時,麵對未被紮死而得意洋洋的王世充,鄭頲說:“我聽說佛有金剛不壞身,陛下就是這金剛不壞身。我真是很幸運,能夠生於佛世,我願意放棄官爵削發為僧,勤於修持佛道,以助您的神武。”
王世充一聽這話,就氣不打一處來:關鍵時候你撂挑子,要我咋收拾啊?
王世充也想好了對策,你想出家,我偏讓你做官,高低不依你,我就不信拗不過你。
他說:“你是國家大臣,一向聲高望重,一旦進身佛門,必將驚世駭俗。所以,你一定要以國事為重。等到戰事過後,一定尊重您的誌向。”
鄭頲再三請求,王世充執意不許。老鄭下朝後對他的妻子說:“我自幼年為官,一心向往名節,不幸遭遇亂世,落到如此地步。立足無道之朝,置身危亡之邦,而智力有限,無法保全自身。人生在世總有一死,早晚又有什麼差別呢?姑且遂了我的心願,死了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
於是他剃光了頭發,穿上了僧服。
管你同意不同意,我先剃度了再說,弄個既成事實,看你能把我怎麼樣?
王世充聞訊,大為震怒,說:“你認為我必然失敗,想以此逃脫一死嗎?今天若不殺你,何以威服眾人?”
為了殺一儆百,震懾百官,王世充下令在鬧市中將他斬首。
臨刑時刻,老鄭談笑自如,沒有絲毫的畏懼。一旁觀看的人都暗自佩服。
一般說來,人對於死亡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恐懼。但有兩樣的東西可以讓人在死亡麵前變得鎮定和從容:一是堅定的信仰,二是虔誠的心靈。看來鄭頲是真心向佛,所以生亦不喜死亦無懼。善哉善哉。
-----------曆史原來可以這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