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有做大事的誌向,但是他的才能和他的誌向卻並不匹配。這個我們在他和隋朝政權的對峙中可以看出來,他缺少全局觀念和戰略眼光,做事猶豫,經不起失敗,勝則驕矜,敗則氣餒,沒有百折不撓的韌勁。這一點他遠不如劉邦,也比不上同時代的李世民。他對於時局的判斷不是那麼準確,對戰爭的走向也不能很好地把握,經常地迷失和迷茫。他在用人方麵也不能做到知人善用,不能虛心的聽取部下正確的意見和建議。他在不該投降的時候投降了,又在不該叛變的時候叛變了,並最終導致了失敗被誅的結局。
李密是當時勢力最強大的起義力量,最有可能一統天下,重整乾坤。而當時天下人也大多看好李密,而關於“楊氏當滅李氏當興”的讖語,多數人也相信將會在李密的身上應驗。而李密差點也就成功了,但最終還是功虧一簣。說到底,李密終究不是社稷之主,我們前麵分析過了,他的能力級別和性格缺陷注定了他不可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但無容置疑,李密在推翻反隋的大業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一點,是同為義軍的竇建德和杜伏威所無法企及的。而李密大軍與隋朝主力的持續不斷的較量,也為軍閥李淵的擴張掙得了足夠的時間。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李密的一生所為,似乎都是為李唐政權鋪路。
這又像是一場馬拉鬆賽,李密和王薄、竇建德等人,屬於一開始在前麵領跑的選手,他們在距離終點很遠的地方就開始發力了,他們把參賽選手的速度帶起了來了,但嚴重消耗了自己的體能,最後不得不麵對被別人超越的結果。
李淵父子是後來居上,他們最終贏得了這場比賽,他們笑到了最後。但客觀地說,他們的冠軍獎牌上至少有一半是李密的功勞。
--------曆史原來可以這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