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一、羅士信和羅藝(1)(2 / 2)

李密一木難支,實在堅持不了,隻好率部逃往虎牢。李密一走,邴元真就舉洛口之眾投降了王世充。

此役成為李密命運的轉折點,李密從此由隋末曆史舞台的主角變為配角。

李密的大軍土崩瓦解,眼看到就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此時他想起了一個人,誰?就是瓦崗名將徐世勣。此時徐世勣據守黎陽,正幹得有聲有色,於是他想去投奔徐世勣。但這時候有人說:“主公殺翟讓的時候,徐世勣也挨了幾刀,還差點死了。況且你平時待他不厚,現在失利了前去投他,恐怕凶多吉少。”

李密一想,對啊。徐世勣如果不收留自己,將會自取其辱。想來想去,他還是決定去找王伯當。王伯當性格爽直,為人仗義,斷不會做落井下石的勾當。此時王伯當據守河陽,李密從虎牢前往河陽,果然受到了王伯當的真心擁戴。河陽不大,但可以讓李密暫時喘口氣。為打開局麵,李密設想南依黃河,北據太行,東連黎陽,以此先站穩腳跟,然後再設法進取,以圖東山再起。

但他的部將都被嚇破了膽,對重建根據地沒有了信心。他們說:“現在剛剛失利,軍心不穩。如果在此停留,恐怕要不了幾天人就跑光了。況且人情不願,也難以成功。”

李密說:“我所依靠的就是大家,既然大家不願意,那我也就沒路可走了。”

李密拔出寶劍,準備自刎以謝眾人。

王伯當衝上去奪過寶劍,抱住李密大哭不止,竟然哭得昏了過去,在場的人也都傷心落淚。

萬般無奈,李密想到了最後的退路——投奔李淵。他說:“感謝諸位沒有拋棄我,我們應當一起回到關中。我李密雖然沒有功勞,但和唐公曾有昔日之盟,他自會收留於我,而諸位也必定能保有富貴。”

府掾柳燮說:“明公和唐公是同一宗族,又加上有過去聯合的友誼;雖然沒有隨唐公一同起兵,但阻隔東都,切斷了隋軍的歸路,使唐公得以順利奪取長安,這也是您的功勞啊!”

眾人都說:“的確如此。”

李密又對王伯當說:“將軍您還有家室在此,就不要一同去了吧?”

王伯當說:“過去蕭何率領所有的子弟跟隨漢王,伯當遺憾的是兄弟們不能都跟著您,怎麼能因為您今天失利就不看重去留了呢?縱然是粉身碎骨葬身原野,也心甘情願跟隨您!”

周圍的人無不深受感動,大家紛紛當眾表決心表忠心。所以李密雖然大敗,但跟隨他入關的仍然有兩萬多人。這說明李密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李密走後,其治下的州縣大多歸順了東都,朱粲等一批將領也投降了東都。為擴大影響,分化義軍,皇泰主還加封朱粲為楚王。

---------曆史原來可以這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