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馬長城窟。
秋昏塞外雲,
霧暗關山月。
緣嚴驛馬上,
乘空烽火發。
借問長城侯,
單於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
晨光照高闕。
釋兵仍振旅,
要荒事萬舉。
飲至告言旋,
功歸清廟前。
大業六年(六一零年),楊廣又在西北設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除了在西北方向的開拓之外,隋朝大軍還向東南挺進,兵鋒所指包括了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區)、及台灣、海南島等地。
根據《資治通鑒》上的說法,當時的隋朝可以是達到了極盛:“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裏,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裏。隋氏之盛,極於此矣。”縱觀中國曆史,在幾千年的專製社會裏,就國力的強盛和疆域的廣闊而言,很少有朝代能能超過隋朝。
四、 開鑿大運河。
有人說,大運河奠定了中國一千多年的政治、經濟的規模和格局.
就利民的角度來說,它絕對不輸於都江堰。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但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對成都平原的水利調控上。而大運河的影響要大得多,它對於國家來說,不僅是一項水利工程,同時也是一項重要的交通工程、經濟工程和國防工程。它對於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保持國家的統一和穩定都起到了巨大的、無可替代的作用。雖然禍在當代,但絕對利在千秋。時至今日,我們還在享用著這項隋代的工程帶給我們的各種便利和福利。
楊廣殘暴的統治導致了隋朝過早的傾覆,使得聲威顯赫的大隋王朝成為曆史上最著名的短命王朝。而人們對於短命王朝的評價,向來都是很糟糕的。比如秦朝,人們一說起它就喜歡用“殘暴”“荒淫”這樣的字眼,而對於丟掉江山的胡亥、楊廣之類更是口誅筆伐。為什麼?還是因為它短命。如果它統治的時間長一些,就會有很多人出來唱讚歌,而這些讚歌會寫到書上,會一代代地流傳下去。而那些缺點過失,那些負麵新聞,都會被刻意掩蓋起來,隱藏起來,所以到後來,大家記得最多的都是這個王朝的種種好處了。比如說,李世民的妃子比楊廣要多得多,但人們不說李世民荒淫;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屠戮群從”,這比楊廣還要厲害得多,但人們也不罵李世民殘暴。不僅不說不罵,甚至於還把他描繪成“一代賢君”。人們津津樂道道是他的“貞觀之治”,而其實,不單是“貞觀之治”,就是在唐王朝最繁榮的玄宗時期的“開元盛世”,它的經濟實力、國家版圖、人口數量等指標也還遠遠趕不上楊廣時代。
《劍橋中國隋唐史》這樣評價這位隋朝皇帝:“儒家修史者對煬帝道義上的評價的確是苛刻的,因為他們把他描寫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間傳說、戲劇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觀眾的隨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人民生活在一個無節製地使用權力、有豪華宮殿和享有無限聲色之樂的世界中,隻能產生這種感情上的共鳴。在中國的帝王中,他決不是最壞的,從他當時的背景看,他並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適合鞏固他父親開創的偉業,而他在開始執政時也確有此雄心。”
我以為,相對於我們史書中的那些偏頗之詞,這個評價還相對公允些。
——————《燈下隋朝》,一本認真講曆史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