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婭最終激動地看著老師,然後堅定地說:“好,我明天就出發。”這時候老師才欣慰地點了點頭,他說:“我已經幫你訂好明天的機票了。”第二天,索菲婭就飛往了百老彙,而且她剛好趕上當天的麵試,更為巧合的是麵試的題目就是索菲婭在學校裏排演的對白,結果就這樣索菲婭成功地被製片人相中。後來她自己也感到不可思議,因為如果她沒有選擇盡早來到百老彙,也許就永遠失去了這樣的好機會。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感歎:“可惜,一切都太晚了。”正因為這樣,你錯過了成為演員的機會,錯過了經商的機會,錯過了下一站公交車,錯過了重新開始的機會。好吧,下一次你還是會發出這樣的感歎,還是要為自己錯失的機會耿耿於懷。
生活不應該有太多的“太遲”,隻要你想做,那麼永遠都不會太遲。如果你總是覺得很遺憾,總是認為自己沒機會做出彌補,沒有機會做出改變,沒有機會獲得進步,那麼你就永遠無法獲得成功。一個認為大勢已去的人會認為這件事不值得去做,不值得去嚐試,當然也就沒有機會進行挽救了。所以,如果你想要認真做好一件事,那麼就趁現在去做,就是現在,現在就是最好的開始,沒有下一分鍾,沒有下一秒鍾,沒有什麼來不及,一切都從現在開始。
當然,很多時候情形很糟糕,困難很大,麻煩事一件接著一件,還有那些未知的因素讓你感到頭痛不已,你的自信被拖垮了,你拿不定任何主意,隻能在那裏自暴自棄、自怨自艾,你在抱怨時間不等人。可是當你這麼做的時候,時間隻會一點點流失,困難隻會越來越多,你的遺憾也會越來越多。與其這樣,還不如立即行動,從這一刻就開始去努力,努力去改變一切。
在哈佛大學中,是絕不允許學生有拖延的想法和習慣的,他們對學生的要求通常都很嚴格,隻要有了想法,那麼就應該立即去執行,絕對不能過多地拖延和推遲。在學校看來,有了想法之後,就需要立即行動,因為行動才能將想法和夢想變成現實。如果你總是推三阻四,尋找各種借口拖延,那麼機會隻能越來越少,成功的希望也會越來越小。
畢業於哈佛大學的文學家愛默生說:“一心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行動起來的人,整個世界都為他讓路。”艾森豪威爾將軍也說:“我喜歡那些有想法的年輕人,但是部隊裏不需要那種隻想不做的爛人。”他在軍營中明確規定:如果你什麼也不準備幹,那麼就別浪費時間告訴我你想幹什麼。
好吧,當你還在表示會遺憾和後悔的時候,看看我們身邊的那些人,他們都是立即行動派。前國務卿基辛格先生也是哈佛的學員,他向來雷厲風行,辦事果決,追求速度,在機會麵前絕對不遲疑。當年尼克鬆還在猶豫是不是和中國建交已經為時已晚,他質疑尼克鬆拖拖拉拉,據說這位智者在私底下常常嘲笑尼克鬆是個膽小鬼,這並非空穴來風。他曾經說過不希望自己的司令官因為擔心自己的軍事策略是否製定得太遲了而拒不開戰,所以他氣呼呼地對尼克鬆說:“你現在不動手,一旦蘇聯人和北京重歸於好,那你就什麼也做不了了。”事實上,後來的故事完全在基辛格的劇本之中,中美兩個大國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
所以永遠不要擔心自己的行動是不是太遲了,不要擔心自己沒有辦法將事情做好,其實隻要你敢於行動,能夠立即去執行,那麼就等於成功了一半。但是如果你還在搖搖晃晃、猶豫不決,還一天天地在老皇曆上傷心地數日子,那麼你的想法即便再出色,最終也會什麼都幹不了。
知道自己想要的,摒棄那些不要的
你想要的才是最有價值的。
—哈佛法則
有關誌向,多數人的想法就是“做好一件事,做成一件大事”,但很少有人能夠明確自己應該去做什麼。很多人說“我要成為第二個巴菲特”,這是你的個人目標,誰也沒有理由去懷疑你的目標,但事實上你想要成為巴菲特,是因為你喜歡投資,喜歡股票上的刺激和風險,還是因為你僅僅想成為一個有錢人?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你如何定義“巴菲特”這個名字?如果僅僅是為了錢,而不是因為你自己真心喜歡巴菲特的工作,那麼為什麼不去選擇其他的行業呢?你可以當一個喬布斯那樣的企業家。
當你認真思考之後,也許就會明白,其實巴菲特並不是自己真正的目標,也不是你想要的東西,你隻是將他當成了所有成功的典範。如果你不喜歡、不擅長炒股,那麼你的巴菲特式的夢想多半出現了問題,你是很難獲得成功的,因為你很快會發現自己能力上的缺陷,也會發現很多更適合自己的東西一直在引誘你,很顯然你是沒有辦法在不喜歡的事情上堅持太久的。
“應該如何立誌”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事實上,現如今我們和“垮掉的一代”“迷茫的一代”相比並沒有本質上的跨越和進步,我們依然沉浸在那些唾手可得的偉大理想中,我們和多數人一樣善於做夢,善於將別人的成功嫁接到自己身上。你會想“山姆大叔成功了,接下來會是我”,但你不是典型的山姆大叔,不是典型的英國成功人士,不是典型的亞洲天才,你隻有抓住自己最喜歡的、最想要的,然後為之奮鬥,才有機會變得與眾不同。
哈佛法學院教授德裏克·博克是學校裏的風雲人物,就連美國立法委員會也常常來向他請教,而他之所以能夠獲得這樣的地位,就在於他一直以來都在堅定不移地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他知道自己最需要什麼,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對於那些不適合自己的目標,他從來不會浪費半點兒的努力。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固執的人,從來不做那些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和那些被自由主義寵壞了的人不一樣,盡管也經曆過垮掉的一代,但是他實際上更具目的性:“我早已致力於我決心保持的東西。我將沿著自己的路走下去,什麼也無法阻止我對它的追求。”這就是他對自己人生的定義,而他也堅定地將這種精神傳遞給了自己的學生。
如果你知道博克花費了30年的時間才做到了一切,肯定會大吃一驚的,像他這樣的人完全可以去經商,去華爾街投資,去成立一家醫院,但是他最適合的最想要的就是法律,這種契合度使他花費的那些時間物超所值。他是一個很典型的哈佛式人物,一個成功的哈佛人似乎都具備這種生活態度,那就是明確自己想要的,然後不懈地追求。
直到今天我們可以發現,哈佛學生的就業門路是最廣泛的,在其他學校中,多數學生的選擇很有限,而且常常集中在幾個狹小的門類,譬如公司職員、經紀人、創業者、律師、醫生、銷售人員、高級工程師、老師、研究人員等等,這些職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而哈佛的學生卻有很多選擇了人類學研究工作,選擇了生物學、考古、文學創作和研究。你能想象他們在那些孤島上沒日沒夜地和一群海龜打交道嗎?
毫無疑問,哈佛人更加真實,更懂得遵從內心的聲音,他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而不會被社會思維所綁架,他們一生都可能隻為最適合自己的夢想而活著,無論這種夢想是否遠大,但最後都會凸顯出他們無與倫比、不可替代的個人價值。當然這個過程很可能是漫長的,比起那些更加喜歡順從社會的人來說,他們的路可能會更加艱難一些,畢竟掙錢並不是太困難的事,而想要獲得個人的成功,這絕非易事,沒有明確目標的人是難以做到的。
哈佛大學中流傳著一句名言:“如果你要做喜歡的事情,那麼畢業5周年的聚會,最好不要去,因為那時你處在人生最艱難的時刻,而你的同學們,大多在大公司裏平步青雲。同樣的,10周年的聚會,你也不要去。但是20周年的同學聚會,你可以去,你會看到那些堅持夢想和隨波逐流的人,他們的生命將會有什麼不同。”當一個人為自己的夢想堅持20年的時候,他的成就會慢慢凸現出來。毫無疑問,你在創造個人的品牌,那時候,你的個人魅力和成功都是別人無法比擬的。
大家還記得《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嗎?這個女人曾經窮困潦倒,幾乎是除流浪漢之外全英國最窮的人之一,可是她一直堅持寫自己的書。她畢業於名校,卻從來不曾想過當一個公司的高級職員或者是律師什麼的,她就是想要寫書,結果當同學們都在各自的工作中收獲財富和地位時,她卻被生活逼上了絕路。那時候,很多人勸她改行,找份正當的工作,但是倔強的她拒絕了,還是咬牙堅持下去,直到數年之後,她才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們知道她的成功是必然的,不是在這一刻,就是在下一刻,不是因為《哈利·波特》,就是因為其他什麼名字的書,因為她有一個正確的夢想,還有一顆為之奮鬥的心。
我們需要樹立誌向,這個誌向不是社會的,不是大眾化的,而應該是個人的,它未必一定和其他人有所不同,但必須是獨立的,它適合你,且是你最想要的。樹立這樣一個目標的好處在於你從來不會盲目地追求,不會迷失自我,而且你的持久性往往會更強。今天,在以年輕人為主體的社會發展模式中,我們更需要建立自己的獨特性,我們更要懂得遵從內心的聲音,要合理地對待自己的生活和夢想,因為一旦選錯了,那麼我們也許會錯上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