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陳提到自己在哈佛的同學時說:“大部分哈佛學生打工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把工作看成一個學習的機會,他們希望通過學習,為他們今後的業務(並且創造投資收益)做準備。他們找工作,在工作中學習,承擔各種新的責任並努力將所有的時間投入對新技能的學習當中。當他們不能再學到東西的時候,他們會考慮換工作。這有助於他們獲得新的技巧,擴大自己的社會關係網絡。哈佛商學院畢業生也在他們工作的公司尋求股票期權。他們艱苦談判獲得股票期權的條件。”
體會致富帶來的樂趣
“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在財務上不能獲勝的原因是因為對他們而言損失金錢所造成的痛苦遠遠大於致富所帶來的樂趣。”沒有人會喜歡貧窮,正如J.K.羅琳在哈佛演講中所說的,“貧窮會引起恐懼、壓力,有時候甚至是沮喪。這意味著小心眼、卑微和很多艱難困苦。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貧窮確實是件很值得自豪的事情,但隻有傻瓜才對貧窮本身誇誇其談。”在股神巴菲特眼中,賺錢就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每天他會跳著踢踏舞去上班,枯燥的財務報表在他看來就像八卦雜誌一樣吸引人。雖然消費的過程很美妙,但是掙錢的過程是枯燥的。我們要像巴菲特一樣,把掙錢當成一件快樂的事。
喚醒自己的財務天分
羅伯特·清崎說:“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內在的理財天賦。問題是,這種理財天賦一直處於休眠狀態。”我們可以通過為日常開銷記賬、打工或做一份兼職,來提高自己對金錢的敏感,看看其他公司都是怎樣賺錢的,並想一想,如果我想賺錢,我要怎麼辦?有沒有比別人更好的盈利模式?通過這種方式喚醒自己的財務天分。
盡早開始行動
11歲時,巴菲特購買了平生第一張股票,從此投身股海,逐步走上了專業投資人的第一步。和巴菲特一樣,每個人都要邁出自己理財投資的第一步,或許是做學生用品的小生意,或許是與朋友合夥做一個項目,但一定要盡早開始思考、行動。正如羅伯特·清崎所說,最初難關要自己渡過。“當我被問到‘應該怎樣開始’這一類的問題時,我就提供自已日常的思維方式。我敢保證找到生意機會的確很容易,這就像騎自行車,剛開始還搖搖晃晃,但很快就會駕馭自如了。在關於金錢的問題上也是一樣,最初的難關得由你自己去渡過。”
思考金錢的意義
曾任美聯儲主席的本·伯南克說過:“錢很重要,但僅僅基於錢的重大決策是糟糕的舉動。”芒格和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一樣,都以本傑明·富蘭克林為偶像。富蘭克林是美國19世紀最優秀的作家、投資者、科學家、外交家和商人,還對教育及公益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芒格從富蘭克林那裏學到了一種思想,那就是一定要變得富有以便為人類做出貢獻。芒格說:“我常想做一個對人類有用的人,而不願死得像一個守財奴一樣。但有時,我離這樣一種思想境界還差得很遠。要為人類做出貢獻,就一定要變得富有,而要真正地富有,一個人必須建立自己的企業。”正因如此,他和巴菲特共同締造了伯克希爾·哈撒韋這個如今企業界、投資界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