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原則,就沒有長久的成功
一個沒有原則和沒有意誌的人就像一艘沒有舵和羅盤的船一般,他會隨著風的變化而隨時改變自己的方向。
—英國政治改革家和道德家 斯邁爾斯
曾經有一家世界著名的計算機軟件公司的總裁,以每年1億美元為條件要求哈佛接收其不學無術的孫子以正常學生的身份進入哈佛,並要求在今後兩年的課堂案例應至少有一半以上是有關他們公司或計算機行業的。這一要求立即遭到校董事會的拒絕。他們說,招收他進來,對其他學生是不公平的,接受他便意味著另一個本應進入哈佛的優秀青年人被拒之哈佛門外,這對於那個青年,對於哈佛,對於社會都是一種損失。
關於課堂案例的要求,哈佛認為,這更是令人氣憤和不可思議的。堅持自由和獨立辦學是哈佛一貫的也是最敏感的問題,提出這種要求,簡直是對哈佛的一種侮辱,是哈佛不能忍受的。
堅持原則,損害的是一部分人的私利,維護的卻是大多數人的公共利益。當然,我們這裏所說的原則,並不是某個人的原則,而是建立在公眾利益基礎上的原則。比如社會法律製度、社會道德規範、優秀的文化傳統等。這是社會長久發展的保證,也是民眾利益和幸福所係。堅持原則,不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組織、企業、國家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美國前總統小布什在任時曾提出,考慮停止征收遺產稅,這種法案對美國資本家是個利好消息,可卻有兩位企業家登報反對,一個是微軟的比爾·蓋茨,一個是巴菲特。他們說:“我不能允許我的第二代不勞而獲!因為他們的不勞而獲,會使他同時代的年輕人處於不公平的競爭情況,而公平競爭機會的淪喪會摧毀美國百年來立國的基礎。”
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夠靠事業心和勤勞致富,希望整個社會能夠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從而使大家養成一種積極務實的生活態度,他們將之看成是美國百年來立國的基礎。堅持原則,是哈佛對學生的不言之教。哈佛大學在金錢、人情、權力三種最容易腐蝕原則的力量麵前毫不退縮,正是這種堅持,讓哈佛及其學子們深深受益。
不因人情放棄原則
哈佛用當年哈佛先生所贈的400餘本書,建立起了一座圖書館—哈佛樓。為防止圖書流失,哈佛大學特意在校規中規定借閱者不能將書帶到館外閱讀。但是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場大火燒毀了哈佛樓,很多珍貴的書籍在大火中消失,這讓很多人痛心疾首。幸運的是,其中的一本名為《基督教針對魔鬼、俗世與肉欲的戰爭》的書碰巧在著火前一天被借閱者違反規定帶出圖書館,躲過了這場劫難。然而,這場突發的火災也讓這名學生進退兩難,因為他本準備閱讀完後再偷偷歸還,第二天得知失火的消息,他意識到自己從圖書館帶出的那本書,已是哈佛捐贈的400餘本書中僅存的一本了。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後,他還是敲開了校長辦公室的門,說明原因後,鄭重地將書還給了當時的校長。時任校長的亨利·鄧斯特先生首先對這名學生表示感謝,對學生的勇氣和誠實予以褒獎,然後又以違反了“借書不得帶出圖書館”的校規,開除了那位學生。
我們經常會遇到人情和原則衝突的時候。這個時候,是順應人情,做個“通達”的人,還是堅持原則,做個讓人忌恨的人?看到哈佛的故事,你會覺得哈佛無情,對違反原則的人“無情”,恰恰是對更多遵循原則的人的“有情”,歸根到底,是對所有人的“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