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競爭隻有被踢出局
高尚的競爭是一切才能和卓越的源泉。
—英國著名哲學家 大衛·休謨
用自己的價值進行競爭不是壞事。
—日本小說家 武者小路實篤
對於心胸卑鄙的人來說,他是嫉妒的奴隸;對於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來說,嫉妒卻化為競爭心。
—英國著名詩人 亞曆山大·蒲柏
因為有了競爭,社會才充滿了活力。人們才能夠最大限度地釋放自己的潛能。如果沒有奧運會這樣的賽事,人類就不會不斷地超越極限,一次次刷新紀錄。人生就好比是一個奧運賽場,同樣需要我們主動地擁抱競爭,參與競爭,不斷追求“更高、更快、更強”,才有可能成為人生賽場的優勝者。
哈佛商學院實行案例教學,教師們要看發言的質量和數量給學生打分。這是一個全力挖掘學生潛能、激發學生競爭意識的學習機製。學生成績的25%到50%取決於課上發言,其餘的根據考試成績而定,極少有書麵作業。因此,每個學生都不敢輕易怠慢預習準備,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有備無患,帶著昨晚胸有成竹的思考方案發言。雖然這種競爭的氛圍,可能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的,但是對於進取心強的人來說,這種環境更能激發他的潛力。
剛進入哈佛時,趙小蘭對這種課堂辯論的學習方式還不太習慣。每當她好不容易爭取機會發言,就會被別人強行打斷。隻好把說到半截的話咽進肚子裏。稍事調整待她鼓足勇氣再次開口時,又是整句話沒說完就被別人唐突打斷。無論她課下準備得多完美、多充分,課上也難有發言機會。趙小蘭向來是上進心極強的學生,但初次麵對這樣的陣勢也難以適應。總像是坐在競賽場中看台上的觀眾,而非競爭場上的角鬥士,就算是再有天分,也隻能在台下坐冷板凳,令她心中鬱悶至極。美國文化鼓勵個性張揚,積極表現自我並勇於參加競爭。而中國文化內斂、謙恭。
趙小蘭是一個善於觀察,又會學習的人,深知適者生存的重要性,要適應環境就要強行改變自己,盡快地適應環境,投入其中。不久,幾經拚搏和嚐試之後,課堂上再出現的是一個精神抖擻、語言犀利、大膽潑辣、充滿競爭活力的鬥士。趙小蘭從此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和改變,在日後的各種競爭中都能夠勇拔頭籌。
每名哈佛學生,都有很強的競爭意識。Facebook成立不到兩周,《哈佛深紅報》發表過一篇文章,作者阿米麗亞·萊斯特一針見血地指出:“對於為什麼以哈佛學生為首的大學生,會尋找機會,以一種誘人的網絡自我形象宣傳自己,很少有人表示不解。大多數人在高中學習時都累積了讓自己在競爭中立足的豐富經驗,這種經曆會體現在遞交給大學的入學申請中。用戶多數時候都是在作秀,讓大眾了解為什麼我們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個體。簡而言之,那就是哈佛學生最優異的表現。”
在哈佛,殘酷的競爭不僅僅表現在課堂的學習中,還表現在哈佛生活的各個方麵。
2006年6月,來自中國寧波的美麗女孩朱成,經過激烈角逐,高票當選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學生會主席。這是哈佛曆史上第一位中國籍學生出任該職位。朱成的競選成功,證明中國學生不僅會讀書,同樣也具有傑出的領導能力。
在40多名參加競選人中,哈恩、傑米克和龍德裏桑斯是三名最有威脅的對手。哈恩和傑米克是哲學研究生院和自然生物研究生院的學生會主席,龍德裏桑斯是基礎科學研究院的高才生。